国内开征机动车碳税政策分析

2020-05-11 05:59许杰姚柳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碳减排

许杰 姚柳英

[提要] 为有效控制机动车碳排放量增长,应对因尾气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我国亟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部分OECD国家已通过实施机动车碳税政策解决机动车碳排放增长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借鉴国外实施经验基础上,分析我国面临的问题,提出推行机动车碳税政策的建议,为有效实施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环境税;机动车碳税;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4日

我国税收体系包括了环境与资源这两大税种。创设这两大税的目的在于助力城市的低碳发展,特别是环境税中的碳税,更是控制碳排放的有效策略,可达到节能减排、优化环境的目的。从国际上看,各国都在积极实行碳税开征计划,部分OECD国家已经实施了碳税政策,包括瑞典、英国、荷兰、丹麦等。实施碳税政策是各国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我国也极为关注碳税的开征和实施,并总结国际经验积极引入碳税机制。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技术进步三个角度分析碳税政策。

一、国内开征机动车碳税现实必要性

(一)碳排放在国内现状分析。碳排放量:燃烧化石能源中,释放热量所对应的碳量即称之为碳排放量。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碳排放量不断提升(1.6%/年增长率),一年内的碳排放总量已达到了7.9亿吨;在2011~2019年间,这一增速更是快速发展,一年内的碳排放总量超过了14.8亿吨,增长率为11.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我国近十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有关,经济快速增长与能源支持有关,能源消费增加与经济增加等关系密切,所以这些年国内的碳排放量在不断增加。从碳排放总量上分析,国内的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19年,其排放量与2000年相比,高出了近3倍。预测发现,2025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将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位。

(二)机动车碳税减排效应。开征碳税具有十分明显的减排效应,众多学者研究总结了碳税减排效应,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所得的研究结论也是一样的。碳税税率、减排效应是正向关系,税率越高减排的效应越大,在碳排放量增加以后税率也会有所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比较大,即为奢侈排放,而中国碳排放量属于发展排放,碳税引发产品价格变化对生产的影响较小。

(三)经济增长效应。机动车碳税存在着两端性,对经济可起到增长作用,但还存在着以下作用:一是碳税弱化私人投资的主动性,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是开展机动车碳税的征收,可提升政府的税入,增加投资的规模并拉动经济的增长。基于时间视角来看,短期内机动车碳税会对产品价格形成影响,通过抑制消费需求的方式,达到经济增长的抑制效果。但从长期而言,机动车碳税会促进替代性产品研发与推广,减少环境治理成本,进而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四)能源消费效应。机动车碳税影响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开征机动车碳税后,能源价格会提高,使得能源这一生产要素十分昂贵,生产成本也会大幅提高,以至于企业将采取减少生产的方式平衡成本收益。

二、国内机动车碳税政策设计

(一)国内机动车碳税政策实行中面临的问题

1、碳税和经济增长存在矛盾。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制定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战略,汽车产业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而开征机动车碳税会影响汽车产业内需,增加机动车生产成本,造成机动车价格上升而供给量下降。基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不仅要承担机动车购置税和使用过程的碳税,还承担着汽油或是柴油上涨的经济负担,让消费者购车的需求下降。

2、碳税和社会公平存在矛盾。开征机动车碳税后,对不同人群会形成不同的影响,这种利益不平衡会引发社会公平问题。本质上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公民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渐扩大,而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对碳税的看法不同,针对收入不高的人群来说,购买汽车来改善生活并非是明智的;针对中等收入人群而言,燃油消费比例会增加,进一步挤占其他消费份额;对于高收入的群体,碳税形成收入累退效应,影响政策实施效果。

3、碳税和技术进步存在矛盾。当前,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低碳汽车制造水平仍有不足,生产技术仍需提高,而这种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必须依赖于大量资源投入到汽车业中,但是开征机动车碳税后,会增加汽车生产成本,减少机动车消费量,不利于企业资金回流。企业生产成本剧增,这就挤占低碳技术研发资金,影响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进步。

(二)发达国家经验总结。早在1972年,OECD国家接受并坚持“污染者付费原则”,将污染预防与控制纳入到经济发展战略中,不同的国家均开征了碳税,如交通能源税、机动车购置税等。具体为以下几点:第一,机动车购置税和使用税。分析OECD成员国中的相关税率,在实际征收中,9种税率为购车一次性征收,而剩下的则是机动车使用税,按年进行循环征收。第二,交通能源税,除了机动车购置税和使用税之外,OECD国家还征收机动车燃料税,抑制高能耗汽车的使用,进而减少碳排放量。

(三)我国机动车碳税政策建议

1、机动车碳税优先征收。考虑到机动车碳税和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矛盾,要实行机动车碳税优先征收政策。实施初期先对某一行业试点实施,循序渐进推广实施,将汽车业设为重点征收对象,在汽车行业中实施碳税。同时在征收前做好媒体宣传工作,让企业或是消费者做好思想准备,弱化机动车碳税实施中的征收难度,从而保证机动车碳税可以快速实现减排效果,并通过政府政策干预的方式督促汽车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技术进步。

2、优化税种设置。在税种设置方面,根据我国国情和行业发展现状,建议只征收一次性购买机动车碳税和交通燃料碳税,不使用周期性碳稅。主要是因为征收周期性碳税后,部分行驶路程少而排放量少的车主会承担和其他多路程、多排放的车主相等的排放成本,达不到鼓励少用机动车的目的,减排效果适得其反。另外,日常交通燃料的碳税已经作为日常机动车使用成本了,这与机动车周期性碳税有所重复,激励作用小,副作用大。

3、设置一次性购置机动车税率和燃油税率。为促进汽车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机动车碳税的税率需合理设计,不能过高或是过低,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确保税率设计具有梯度性;二是高碳排放者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具体为以下几点:第一,针对每公里碳排放量低于150g的新能源汽车或是混合动力汽车,要设置政策补贴,补贴金额要根据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减少,明确补贴上限。第二,普通家庭每公里碳排放量在150g~300g范围内的机动车,不予征收碳税且不补贴。第三,针对每公里碳排放量大于300g的机动车,税率随着碳排放量增长而提高,形成累进制碳税,控制碳排放量的增长。第四,根据机动车价格设置相应的税率,以10万元为梯度标准,税率逐渐递增。除此之外,在燃油税率設置方面,由于柴油碳排放量高于汽油,柴油碳税率要比汽油碳税率高,以此缩小柴油的价格优势,对汽油车生产与消费形成鼓励作用。

4、合理使用碳税收入。在机动车实施初期阶段,采用专款专用的方式进行碳税收入的使用,设置机动车碳税收入的专项资金库。一部分用于补贴消费者购买低碳汽车;另一部分补贴汽车企业研发低碳技术,保证碳税实施初期中的企业产业良好运行,弱化碳税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扶持汽车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在机动车碳税体系发展完善后,可以根据汽车企业技术发展现状,减少汽车企业补贴额度,而对消费者购买低碳汽车的补贴要始终维持。

三、结论

通过对国内碳排放现状分析,得到机动车碳排放量占比日益增高,政府管理部门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减排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与能源消费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得到机动车碳税政策能够有效控制碳排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分析我国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保证优先征收机动车碳税,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二是设置一次性购买机动车碳税和交通燃料碳税;三是合理设置税率,遵循高排放高税率的梯度性设置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林莉.机动车碳税的国际借鉴和现实把握[J].统计与管理,2014(4).

[2]朱永彬,刘晓,王挣.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4).

[3]樊勇,张宏伟.碳税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累退效应与碳补贴方案设计[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7).

[4]蔡博峰.国际机动车碳税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经济,2011(1).

猜你喜欢
碳减排
区域碳减排的两阶段让步博弈分析
碳减排投资对电力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企业碳信息披露: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
双赢目标约束下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测算
阻止市场进入的碳减排策略选择?
武汉某高校校园碳排放核算初探
中国省际区域碳减排差异问题的研究进展
旅游产业碳排放分解与碳税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