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 甘黎黎 黄雅婷
摘 要 以知识密集、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新产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匹配与着眼于“规格”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匹配与着眼于“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匹配与着眼于“课程”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有四种逻辑样态,即“分析预测”“需求引领”“主动跟进”与“深度融合”。
关键词 高职院校;需求拉动;培养匹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创新创业人才”[1]。随着国家“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首要任务。新经济时代有新的需求,以知识密集、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新产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与行业产业实际用人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基于此,本研究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和我国新的社会背景下,构建基于需求拉动的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揭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的四种逻辑样态。
一、理论缘起和研究模型
(一)“需求”与“需求拉动”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中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能把科学推进前进。”[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知识形态,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革命性力量。然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亦是拉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动力,科技进步源于当时的社会需要,科技创新的过程不能偏离“社会需求”这个靶心,科技成果将最终应用于社会实践,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需求拉动”一词最早出现在技术创新领域,与“技术推动论”相伴而生,经历了从对立到共生、从一元论到四元论逐步完善的过程,先后派生出诸如美国创新经济学家、宾夕法尼亚教授J.Schmookler的市场需求拉动论(1966)、英国经济学家G.Dosi的技术轨道推进论(1984)、斯坦福大学D.Mowery和N.Rosenberg的“推-拉”综合作用论(1986)等。“需求拉动”理论认为,市场需求是经济活动的起因,需求先于技术变革,并引致技术创新,需求导向、需求规模的变化、需求落脚点的明确是企业调整经营模式、研发投入、人才储备类型、创新行为最为关键的激励因素[3]。
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也称为“引致需求”。创新创业人才之所以被企业所雇佣,并不是因为劳动服务本身能够给社会带来直接的效用,而是因为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给社会带来满足。从需求的存在状态来看,需求包括潜在需求、无供给的愿望两种情况。面对新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输出存在时滞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性关联度较低,这种潜在需求倒逼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质保有效度[4]。无供给的愿望是市场上现有的商品未能满足消费者心里预期,他们希望获得更多功能、更具特色的产品,但这仅仅是一种想象。正是这些无供给的愿望成为了技术发明和应用,尤其是根本性技术创新的重要拉动力量。英国学者Coombs等人在《经济学与技术进步》一书中指出:“崭新的创新可以导致新产业出现并形成经济发展的崭新势头。”[5]“预想需求”与“现实需求”的实现是一个跃迁递进的“学习的过程”,创新让需求成为可能,而人才驱动创新、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人才资源。
(二)研究模型
如图1所示,基于需求拉动的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由宏观“人才供需”动态均衡系统、微观互动系统、四元需求拉动-螺旋推衍图谱三部分构成。“人才培养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耦合互动寻求并保持均衡态的概率,决定了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与培养匹配的程度,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宏观“人才供需”动态均衡系统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输出(供给侧)与国家、企业、高职院校、学生个人需要(需求侧)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才的供需矛盾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与培养匹配通常是动态调试、渐进接续的过程,在完成一次人才供需匹配后,供需状态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动、就业效应的波动发生变化,呈现连续多边调试状态[6]。供给和需求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特征,以寻求供给与需求的内部均衡及结构间均衡,促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7]。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状况主要存在三种类型,即“点平衡”(供需绝对均衡)、“域平衡”(某一区域、行业、时段供需相对的均衡,又称“准平衡”)、“不平衡”(又称“失衡”)。目前我国“域平衡”“不平衡”是创新创业人才供需关系的常态,“点平衡”仅是个别状态和偶发状况[8]。人才供给的绝对匹配无法全面实现,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短暂出现。结构主义学派的Chenery、Syrquin在就业结构转换滞后性理论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只有与就业结构保持适当比例,才能使二者良性发展,而超出合理比例的部分即为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9]。若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弹性较低,高校毕业生无法被吸纳入相应的产业部门,从而出现产业结构与人才队伍的不對称变化和不对称状态;需求弹性值越高,不对称的偏离度越低,二者则接近同步变化状态,从而达到“域平衡”[10]。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潜能、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主动调整,优化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实现人才多层次、宽领域的最佳配置,进而实现人才供需价值链协同配合和永续增值。
供需匹配微观互动系统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组成,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实现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有限的“融入”转向无缝隙、零距离的“融合”。需求子系统的状态特征主要由人才数量需求、人才质量需求决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子系统的状态特征主要由高职院校教育规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决定。人才需求的总量及产业分布、区域分布、职业分布、未来人才培养的满意率,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同时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对人才数量需求、产业分布、区域分布、职业分布、未来人才的满意率产生重要影响。人才质量需求包括人才规格需求和人才技能需求两方面,人才规格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规格、制度、过程和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反过来又影响着人才规格需求。人才技能需求包括复合型、跨界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四方面,这就决定了需要给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也将推动人才技能需求方式向复合、应用、创新、跨界融合发展。
需求拉动子系统中,国家发展需求、人的发展需求呈单向线性增进,企业发展需求与高职院校改革需求紧密共价交联,如同DNA分子结构中联结的碱基对一样,呈双螺旋上升趋势[11]。四元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人的发展需求、企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改革需求)拉动高等教育规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适时动态调整。目标驱动需求,需求来源于目标。四维目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目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目标)激发着创新创业动机。Donald.J.Bogue提出人口转移“推力-拉力”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低,说明人口转移的“推力”与“拉力”在动态调整中越能保持平衡,反之亦然。由此可见,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人才流动,合理的人才结构又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元“需求拉动”决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增强人才结构对于国家战略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水平的适应能力,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2]。
二、现实困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三个不匹配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着眼于“规格”的人才市场需求不匹配
新科技革命对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都提出较高要求,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企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主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2017年5项创新指标指数均在增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指标方面稳居世界第二。2017届、2016届、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基本持平,保持在3.0%左右。2017届735.8万毕业生中仅有2.8%的学生选择创业。这其中,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状况与人力市场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大量需求极不匹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服务一线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长期处于紧缺状态,人才规格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为创新应用型人才“产能不足”和学术型人才培养“产能过剩”。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着眼于“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综合性、同质化倾向严重,不少院校盲目跟风,扩展学科门类,增设专业,追求学科专业规模的大而全,忽视内涵建设,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规模、质量上出现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一方面,社会需求不旺盛的专业供给过剩,就业面较窄、市场需求持续萎缩、陈旧的专业未缩减规模,仍保持原有大规模招生;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供给产能不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未能紧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时调整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大规模培养,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着眼于“课程”的人才市场需求不匹配
战略新兴产业拥有自己特殊的技术体系,如何根据技术体系中的节点和需求培养一大批具备新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迫切任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和着力点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课程体系方面,人才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匹配集中体现在: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窄化”,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企业家、发明家的教育,课程仅针对极少有创业热情的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类课程;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泛化”,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13],国内很多高职院校至今没有创新创业专门的教材,或教材还停留在几年前,新知识、新应用未能及时体现在教材里。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劳动力市场对创新和实践的要求与学校现实实践条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应景开设了新兴专业、交叉学科、新课程,但无法解决人才培养的特色性和实用性问题。
三、推进逻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引导性逻辑:大数据“分析预测”人才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时代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如何在海量数据里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数据以提供智能决策是用人单位和高校面临的关键问题。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涵盖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人才供需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大范围地采集企业简介、产品信息、员工团队、经营范围等海量数据,搜集新兴产业的人才信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等文本语料、词汇资源、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多维的文本聚类、数据聚合分析,把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转换成结构化数据[14],使用分类评级模式,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模型,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大数据平台。从学历、专业、创新能力素質、专业技能等多维度采集并挖掘数据,构建岗位需求的标签库,为数据挖掘工具提供有效的数据,进而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针对性培养提供科学化指导。将最符合用人单位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给招聘单位,求职者也能通过数据平台挖掘到理想的单位,实现创新创业人才与用人单位的精准对接[15]。
(二)驱动型逻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体体现在: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寻求特色发展,推动部分本科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型,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是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对高等教育招生的宏观调控,对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促进产业升级、惠及民生的人才,在编制招生计划时,坚持存量调整、增量倾斜的原则,动态调整高职院校专业布局,扩大产业需求迫切、就业形势好、社会贡献力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的招生,停办或停招就业状况差、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重复设置、办学水平低的专业。二是完善人才预测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实时监控,搭建就业状况统计监测平台,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和产业创新创业人才供需状况分析并形成制度,及时调整高职院校招生计划。
(三)适应性逻辑:学科专业建设“主动跟进”人才需求
一是综合性原则。各地高职院校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综合化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学科体系、学科群落建设,优化整合学科结构,实现已有学科的有机共生和相互支撑,发现并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在专业上,要构建与区域产业集群、高职院校学科布局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按需设置专业群,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二是特色化和效率性原则。建设特色学科,打造学科品牌,发挥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上的辐射效应,带动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发挥集成优势,将相同或相似的学科专业整合聚集在一起,在已有学科专业群里培育新的优势学科,对新学科给予政策、资源、经费等方面的倾斜,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要紧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区域整体规划和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发展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三是应用型原则。地方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应用型学科。紧抓重大产业工程、科技创新工程需求,紧抓实践环节,专业群建设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实践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关键的环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完善融入产业需求和创新创业思维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产业、专业、创业”三融合的生态体系[16],实现产业转型发展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耦合互动”“同频共振”,从而使产业、行业、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行业创新发展的有效资源。
(四)整合性逻辑:多方“深度融合”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多方“深度融合”协同培养是指校内外协同共促、纵横向有序推进人才培养。一方面,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通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实践实训资源、政策环境资源,建设开放融合的新生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能力、专业能力、机会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教学、科研、创新创业比赛、模拟实训、创新创业孵化等层级纵向推进,建设共享型协同育人平台。各育人主体、各创新要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联动耦合,通过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课堂培养体系、多层次课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多平台协同创新训练体系、多维度专业教师指导体系,打造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共享产学研资源,共建共拓产学研基地,创新研发中心。从学科导向为主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从封闭、割裂方式向协同、开放的方式转变,探索出适合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定位、契合办学特色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校企融合、突出工程、多元协同的办学体系,推进产学研协同办学、协同实践、协同创新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6-03-21)[2019-10-20].http://www.rmzxb.com.cn/c/2016-03-21/742971.shtml.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3]Schmookler J.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89-93.
[4]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17)[2019-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5]库姆斯R.,萨维奥蒂P.,沃尔什P..经济学与技术进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84.
[6][12]赵运平.知识耗散的产业供需侧适配人才涌现机制[J].自然辯证法通讯,2018(8):86-91.
[7]纪明,许春慧.论中国当前供需结构性改革思路——基于供需转换与经济持续均衡增长视角[J].社会科学,2017(1):30-39.
[8]陈万明.我国高等教育供需关系及发展政策的重新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9(7):7-10.
[9]钱纳里,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李新华,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18.
[10]陈如.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趋势[J].南京社会科学,2003(2):384-389.
[11]王亚东,朱林.基于技术与知识的双螺旋结构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9):1-7.
[1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6):56-63.
[14]邓诗琪,刘晓明,武旭东,等.Web服务器攻击日志分析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6(6):56-61.
[15]党齐民.海外人才大数据平台建设与新时期引智工作转型研究[J].上海经济,2017(3):23-29.
[16]林娟娟,施永川,李鹏.构建“产业、专业、创业”集成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