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020-05-11 05:49何晓颖何勇胡斌武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中职生职业能力

何晓颖 何勇 胡斌武

摘 要 中职《旅游文化》课程目标在于培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旅游职业能力,但在教师主体、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旅游文化》教学策略包括:开展教学考察,引入职业感知,如参观校内实训中心、观摩校外实训基地、邀请行业专家作报告等;活用教学方法,深化职业认知,如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互联网+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翻转教学法等;参加社会实践,促进职业行知。

关键词 旅游文化;职业能力;教学策略;中职生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国家旅游人才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与作用。《旅游文化》作为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要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旅游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要素,了解商、养、学、闲、情、奇即商务、养生、游学、休闲、情感、探奇六大拓展要素[1],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情感,树立对客服务意识,为将来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目标定位

职业能力是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一般分为社会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和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2]。三种能力中,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关键能力,也是任何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是特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三者构成有机整体。职业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职业发展。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团队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提高职业能力。

《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联系紧密。根据旅游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可以分析梳理出课程目标指向职业能力,见图1。与《旅游文化》课程相关的社会能力主要有班级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组织协作、友好沟通、环境适应与逆境承受等能力;方法能力主要有学生的自我提高与自主管理、专业阅读理解、活动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组织实施等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有学生能够讲述人类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能够根据旅游的属性、特点、要素、分类等知识开展旅游活动,能够运用旅游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的基本问题,能够进行团队协作、收集资料、调查分析、编辑文案等。专业能力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就专业知识来讲,通过《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历程,知道旅游的基本要素,了解旅游市场分类,知晓世界及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清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措施等知识,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铺垫。专业能力的展现以专业技能为识别,就专业技能来讲,通过《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让学生能够总结归纳相关旅游知识、分析评价旅游现象、学会撰写调查报告和科技小论文等。学生通过上述多项能力的综合训练,最后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旅游职业能力。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旅游文化》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从教师主体上看,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应当是“双师型”教师,懂专业更懂职业,由于一些地方中职教师招考的政策藩篱,导致一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历,不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即使有一些教师被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也因时间短,或者没有沉下去认真学习、体验等原因,没有真正学到企业岗位的实践技能,不能有效对接专业知识与现代技术,难以有效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设计的实训项目与真实工作情境的耦合度不高,不能有效落地到教学层面。

从教学理念上看,部分专业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度不够,对中职学生特点的理解不深,对职业能力的认知存在误区:一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职业知识,认为学生只要了解、理解、掌握职业的专业知识就能够顺利应用,也就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能力[3];二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职业技能,聚焦于“应会”,片面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明确的、操作性的、可测量的职业行为;三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职业潜能,认为学生个性中蕴含着积极向上、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潜力,这种潜能是可塑的也是自由的,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将潜能变现为能力。

从教学方法上看,由于教学任务重,加之课程开发意识不足、学生管理难度大等原因,专业教师习惯性地采用较为轻松的讲授式方法上课,学生被动接收,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性少,课堂缺少互动,气氛沉悶,教学实效性低。

从教学评价上看,部分教师不愿深入探究尝试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简单考评,往往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单一实践能力的操作,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由于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进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反映出职业能力的发展情况,即使学生完成了教学实训项目,也很难评价出学生是依靠记忆操作步骤还是真正将技能内化而完成了项目。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情方面,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通常不高,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主动意识不强、学习自信心不足、自控能力偏弱、学习力不够等问题,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课程所学知识对后续学习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基础作用。但是,中职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良好,实践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接受快,好表现,渴望被肯定,参与班级团队活动积极性高,交流沟通流畅等,这些恰好是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因。教材开发方面,中职旅游教材大多借鉴高职或本科教材开发范式,偏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知识传授,理论性太强,面面俱到,内容枯燥庞杂,识记性知识偏多,不能有效适应学生的学习旨趣和基础水平。当然,还有教学策略的问题,如怎样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特点,选择重点讲授内容与自主学习内容,课堂内容与拓展内容,个体学习内容与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等,这就需要教学策略的支撑。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策略

(一)开展教学考察,引进职业感知

1.参观校内实训中心,感觉职业岗位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新生入学,对学校和专业充满期待。一般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实训中心都建有模拟酒店,有模拟大堂、酒店前台、大堂副理、咖啡厅、礼仪、中餐、西餐、烘培、调酒、茶艺、花艺、导游讲解、微格试讲等实训室。学生通过参观校内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增强了对专业的感性认知。

2.观摩校外实训基地,感受职业环境

新生入学后,除参加学校组织的常规入学教育外,还可以组织新生分批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如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酒店参观,由在店工作的学长出面,介绍酒店服务知识、展示服务技能、分析职业前景;到博物馆参观,邀请优秀讲解员示范讲解;由学长带队讲解,到旅行社观摩,到景区和主题公园游览等。通过旅游合作企业的实地观摩,高年级学生的引领示范,使新生初步感知将来工作的职业环境。

3.邀请行业专家,感悟职业体验

邀请业界知名学者参加开学仪式,给学生作专业成长报告,传授旅游专业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指明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邀请酒店、导游、旅行社、景区等行业企业的技术工匠,分享人生成长经历和职业发展的心路历程,为学生树立标杆,促进学生明晰学习方向。

4.组织展示分享,感化职业认同

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旅游文化》课程,既是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开篇之课,也是引导学生展现自我,进行专业教育的关键时机。课堂上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介绍自我兴趣爱好,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介绍旅游经历、分享游历感受,介绍专业选择的基本过程等,学生通过这些班级活动,推荐自己,展示个性,锻炼胆量,训练口语表达,加深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

(二)活用教学方法,深化职业认知

目前,职业学校在全面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专业课教师要全面参与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重构教学流程,再造课程结构,管理与评价学习过程,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方法。中职《旅游文化》专业课程除了常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外,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根据中职学生身心特点,还可以多种尝试、灵活运用以下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1.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分工协作、积极有效参与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中,教师作为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只是学生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出现,发挥应有的关键性作用。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每个部分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最后达到培养目标。课前,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做好协调分组、提供学习资源包,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提前做好预习,梳理出主干知识要点;课中,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代表成果汇报后,成员集体解答同学们的现场提问,各组展示结束后,教师点评每组学生的活动成果,查漏补缺,归纳小结,完成学习任务;课后,学生自我整理学习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修订。事实证明,小组合作“三段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沟通、组织、讲解、反应、归纳等多种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小组合作“三段式”教学模式见图2。

2.“互联网+”教学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启蒙课程,内容涉及旅游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心理学、建筑学、政策法规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旅游文化》课程原则上既要分析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者形成的主客观条件,阐述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探讨国内外旅游政策,分析旅游市场及网络营销,关注乡村振兴、厕所革命、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等,教学内容具有原理抽象、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大等特点;时间上从远古时代人类的迁徙活动,到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的影响,并延伸到将来旅游业发展趋势;地域上从国外到国内,从北到南,自西到东。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面对如此庞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资源,开展“互联网+”教学,精选与课程相关的旅游资讯、宣传短片、微信视频、名家讲坛,网络精品课程等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教学音视频,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触动学生学习的“痛点”和“盲点”,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3.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一般包含两项关键含义:一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在主动建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习得与能力的形成;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标志,强调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融合[5]。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带动面广的产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广博的知识、精专的技能。因此,开学之初教师应开列书单名录,推荐学生阅读《中国文化史》《世界旅游发展史》等书籍,并要求撰写读书心得,在班级交流;推荐旅游专业杂志以及专业性网站,以此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培养其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个人自学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相结合,课前自学、课中展示与课后拓展训练相结合,分组交流与教师点评讲解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虚拟仿真等手段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与生产服务岗位,实现专业与职业、内容与岗位的有效对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基于工作过程、工作场景的学习与训练。

4.翻转教学

翻转教学法的内核在于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而是利用课堂时间答疑解惑、合作探究,从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针对《旅游文化》课程,教师课前可将《旅游文化》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设计相应的导学问题,提供课程相关的旅游资讯、企业案例及行业视频资源,将学习任务布置到每个学习小组,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查阅教师提供的學习“资源包”,通过“蓝墨云班课”“雨课堂”“智慧课堂”“课堂派”等教学平台,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工具交流学习,学生开展团队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如“旅游的本质与特征”“旅游市场”“旅游的经济、文化、社会效应”“旅游组织与法规”等知识内容的讲授,运用翻转教学法,通过对旅游案例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综合点评后的深度剖析,提高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增强解决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参加社会实践,促进职业认知

《旅游文化》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引擎”课程,对学生后期专业选择、兴趣培养与职业能力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但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学习难度大,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书本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深入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学生分成小组,设计问卷,设计线路,开展社会调查,拍摄照片和视频,在课堂上展示汇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文字编写能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礼仪、茶艺、餐饮、西点、导游等各类社团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型接待任务、旅游企业大型宴会接待、饭店行业技能大赛服务、旅游行业导游大赛、为会展中心提供场馆布展和引领服务等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在社会中实践应用旅游技能。

参 考 文 献

[1]李金早.当代旅游学(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60.

[2]邢晖.职业教育发展论纲——透视北京职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0.

[3]施福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实与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11(34):12-15.

[4]刘瑞新.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及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3(20):96-98.

[5]朱雪梅.混合式教学未来学校教学组织的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9-06-06(7).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中职生职业能力
巧借“翻转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我国旅游景区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