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它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富人生活的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在对祥林嫂人生轨迹的叙述中,折射出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对妇女的荼毒。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故事很简单:第一任丈夫卫祥林死后,童养媳祥林嫂逃到鲁镇来打工;祥林嫂工作十分卖力,但不久就被婆婆发现,被抓回去卖给贺老六当老婆;婚后,生了一个儿子阿毛;两年后,贺老六死于风寒,她的儿子两岁时也被狼叼走了;被贺家赶出来的祥林嫂又回到鲁镇来帮工,却遭到众人的轻视;为了赎罪,她去庙里捐了一条被“千人踩、万人踏”的门槛,没想到鲁镇的人依然嫌她身份不干净;后来她离开鲁四爷家,当了乞丐,最后死在一个冬天的傍晚。
文章开头写到在祝福声中的“我”与临死前的乞丐祥林嫂的相遇。祥林嫂问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这世上是否存在地狱?死掉的一家人是否能相见?而善良又怕担责任的“我”的回答是: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是“我”的懦弱无能,杀掉了祥林嫂。
文章中封建卫士鲁四爷在知道祥林嫂的婆婆将她绑走之后,特别“惋惜”地说了两次“可恶”和“然而”,十分“同情”这个“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的好劳力;而称在年节中死去的这个可怜人为“谬种”。是灭绝人性的封建贞操观和假斯文杀掉了祥林嫂。
“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因为祥林嫂能干而留下她,但是对她的命运和境遇却毫无同情与关心,往年祭祀的大事全部交给祥林嫂,而二婚又丧夫失子的祥林嫂想帮忙做祭祀这样“高洁”的事情时,即使她已经捐了门槛来赎罪,这个不如淘箩重要的祥林嫂一旦不如先前能干灵活了,四婶就开始“不满”“警告”,对她大喊三次:“你放著罢,祥林嫂!”四婶的呵斥,让她精神崩溃。
不得不说的还有看客们,柳妈和鲁迅其他作品里的看客一样,身为最底层的被压迫者和被迫害者,却不自觉地成为了封建卫道士。这些看客们认为被逼婚的祥林嫂是“交了好运”,问她“你怎么肯”;对她儿子阿毛的故事从“特意寻来听”到“一听就厌烦得头痛”,恐吓二婚的祥林嫂死后要被“撕成两半”,非得去捐一条“千人踩、万人踏”的门槛才能赎罪,全无同情和安慰。是看客们的无情和封建恐吓杀死了祥林嫂。
文章中对祥林嫂的外貌进行了三次描写,初到鲁镇时的祥林嫂和再到鲁镇做工的祥林嫂的差别是:红的脸颊失了血色,眼角添上了泪痕,眼光也暗淡了。临死之前的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对于祥林嫂童养媳的身份、名姓和户籍,从来都无人过问。甚至于她的死亡时间也没有人关心。死亡原因被人说是:还不是穷死的;甚至“忌讳”,是不必提起也不该提起的人,是无用的、多余的垃圾。卫道士鲁四爷和四婶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语言暴力,人口贩子卫老婆子帮助祥林嫂的婆婆绑架她去结婚,赶她出家门的贺家老伯,封建迷信的柳妈对祥林嫂的恐吓,无情的看客,懦弱的“我”,思想毫无觉醒的祥林嫂,都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祥林嫂的死亡,是谋杀,也是自戕。
《祝福》通过对祥林嫂的人生际遇的讲述,采用倒叙将肖像描写、反讽和重复巧妙结合,展示了一个被“三座大山压死”“四条绳子勒死”的最底层妇女形象和一个“人吃人”的封建礼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