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语文课题“商量”到学科立德树人

2020-05-11 06:00唐桂花
教师·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科教育商量立德树人

摘 要:文章具体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学科教育,在落实课程目标与课时要求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素养同立德树人的自然融合与并轨。教学紧扣课题“商量”,针对学情特点,“商量”出脉脉温情,“商量”出生活经验,“商量”出见识真知,“商量”出境界视野,让口语交际的情境模拟与主题研讨等活动顺势而为,培育语言思维情感,训练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用心”创设出生动、饱满、有格局的语文课堂,既凸显学科核心素养,又整体跟进立德树人总目标,“人”的教育浸润其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科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9-0029-03

笔者有幸参加了课题为“商量”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磨课。这是湘潭市选送参评湖南省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竞赛的现场课。“商量”,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二年级上册。磨课研讨伊始,笔者就被课题的名字深深吸引。凭直觉,“商量”——“对话”“平等”“海纳百川”“合作共赢”……大有文章可做。事实上,随着研讨的逐步深入,我们一同从“商量”出发,首先走进口语交际,进而走进语文教育,最终走向学科立德树人。至今以为,在此轮参赛课的磨课中,笔者的收获是空前的。最大的收获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方略上,尤其是在语文学科教学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处理上,似乎茅塞顿开了。

一、在与“亲人”交际中开篇,品“商量”之温情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口语交际课的开局,比其他学段与其他学习领域教学课堂的“起讲”重要得多。实践告诉我们,这个学段口语交际课开局的优劣,不仅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绩效,还决定着这堂课能否大致按照预设的方案继续进行下去。倘若只备一个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的“程序化”开头,结果实难预料。换句话说,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开头“商量”好了,“善始”才有望“善終”。

最初的基本设计可以归纳为两个方案:其一,教师带来了一册很有意思的绘本,可以借给学生阅读,请大家商量商量,先借给谁。其二,班级计划下周开展一次校外活动,让大家想一想,说一说,时间安排合不合适?到哪里去?开展什么活动?两个方案都在平行班试了,两个班的课堂都没有迸发“商量”热情,掀起“商量”热潮,这一结果多少让人有些意外。

我们果断调整思路。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现实生活中所谓的商量,究其本质,其实就是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打交道,谁都会,那先从自己的亲人开始吧。我们通过课件打出几行诗:

我昨夜又做了个梦

我想飞

想飞很高

想飞很远

很高很高

很远很远

不过

飞这么高这么远

我一定要告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同他们商量商量

短短几行诗,刚一出现,学生就自由朗诵开了。一名学生入情入境地范读,更让全班几十个稚嫩懵懂的学生都显露出“立即长大了许多”的神情。执教者引导学生就“我会怎样同爸爸妈妈商量?我会同爷爷奶奶商量啥呢?”展开讨论,为下一步的深入“商量”开启专注力、情感力、想象力、思考力的宽阔通道。

我们的设计理想是从朝夕相处的最亲近的人开始,商量距离最近,商量自信最强,商量把握最大。尤其可贵的是,课堂模拟与亲人商量,不仅话语会最多,而且其方式方法也会最接近真实的生活。这正是口语交际教学最应创设却又最为难得的交际情境。从而,上课伊始,就营造出口语交际教学中最为稀缺的一种自然生态,远离花拳绣腿式、“口惠”而实不至、中听而不中用的“练习腔”“交际腔”“课堂腔”。这样的开局设计,既避免了为说而说的“纯情境”“纯语言”交际牵引下的机械向导,又让我们找到了这堂日常口语交际课立德树人的入口。百善孝为先,而六七岁的学生原本不知孝为何物,要让他们遇事不只想到自己,还要想到自己的亲人,就应先让他们从“商量”的口语交际训练中去感知、初识“孝”。如此,新课从商量伊始,温情在商量中潜藏,孝心在商量中萌芽。

二、在与“熟人”交际中得法,懂“商量”之必然

口语交际的生命力在于生活化。而实景与现场是生活化的基本支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教材中“同小丽同学商量调换值日”的情境在三个方面作了丰富与补充。一是在“小丽,你今天跟我调换下值日!”中植入“商量语气”这个基本元素;二是“小丽,嗯,嗯,哦,哦,呵呵……我想跟你调换下值日”,意在表现商量者说清楚自己的情况与想法是商量顺利发生的起码要求:只有自己说得清楚,对方才会听得明白,才会进一步思考能否答应;三是在小丽回答“对不起,我今天有事,爸爸妈妈要我早点回家”后,“我”说“好的,没关系的”,让大家明白“不勉强”对人对己的好处。换句话说,彼此都要对商量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没有得到期待的答案,并不代表商量白搭。因为只要商量成功启动并顺利展开,就给彼此或多方一步一步地搭建起了沟通交流或释疑解惑的平台,而这也正符合交际的初衷,并指向交际的价值。“不勉强”是“商量生态”的要素之一。商量就是商量,不一定是一拍即合,更不是谁一定得服从谁。

这三点,从层次上来说,是一种递进关系:注意语气,尊重他人;陈述理由,表达清楚;理解对方,不勉强人。因交际对象是熟人中最熟的同班同学,交际内容是学校和班级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情,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境表演基本成功。在较为成功的情境表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显然水到渠成。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总结引导,从语气的选择到语言的组织,教师要根据“商量”的本质属性进行精当的预设与精准的示范。换言之,一定要根据学段特点,突出重点,击中要害。否则,口语交际基本的技能技巧就难以形成,更难以巩固,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与要求也会虚化。

“学生生活的小天地实际上就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在那里,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和别人打交道,感受生活,形成初步的人际关系的准则。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怎么与人相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学生时期所获得的与人相处的经验。”因此,无论是从近距离的观课监测考量还是从教育理想的长远视角审阅,学校每个学段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立德树人的要求应该都是实实在在的。像本课这一个大板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其实就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然展开。在自己熟悉的集群中遇事与人商量,既是现实生存的必要,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学生既会有“熟人好商量”的基本常识积累,又会有“商量不勉强”的随机心理应对。至于低学段学生诸多有关“基本常识”的商量,全程都有可能涉及的原则、底线、是非、对错等问题,还要靠师生共同的努力去解决。

三、在与“生人”交际中拓展,察“商量”之大势

上文提到,口语交际的生命力在于生活化。那么,是否有一个检验标准,能够证明生命力的强大呢?有!这就是口语交际的随机性。随机的人,随机的事,对小学生,尤其是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既是全面的挑战,又是演练的契机。不过,学情不同,是着眼于通过实例认识交际的随机性还是集中精力进行“实战演习”,在教学目标制定与课堂实施过程中都要有所侧重。

我们的设计是,就地取材,调整课桌椅的摆放位置,把教室设计为公交车厢:“我”感冒了想靠窗户坐,请求换座位。教师扮演与小朋友换座的“阿姨”。目标与任务是让学生模拟在公共场合与不认识的人打交道。这个环节,与第一、第二板块相比,从认知到实践,层次上有明显提升。从第一学段的学情出发,如果学生能在模拟情境中初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在各种场合与各式各样的“生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不与生人说话”不能一概而论,就实现了这堂课教学目标在这个环节的分解落实与有效达成。

全面立德树人,既要有守纪依规导向的硬功夫,又要有循循善诱入腦入心的软实力,两者不可偏废。这个板块指向的软实力,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适应,或延展为自主适应;最高目标可以定位在让学生对商量是现代社会文明交往的大势有初步的认知。在这样的交际活动中,学生的“言传”是必须密切关注且需细加引导的;但放在更深意义上来考查,他们的“意会”更要成为这一教学环节自觉的价值取向。“意会”至少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有商量才会有新的组合、新的境界;往更高处和更远处说,有商量才会有人际和谐共同体。

四、在与“世人”交际中成熟,悟“商量”之真谛

腹有诗书气自华,课有眼界品位高。前言所谓“亲人”“熟人”“生人”,目之所及,终究指的是身边人。教学所设情境在时空上终究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长此以往,学校培养训练的可能还是课堂人、学科人甚或做题人。凝思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昭示,我们真正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人、时代人、世界人。

“在人生旅途中谁都有可能面对的问题,或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而,作为地球公民的每个人都应以全球性的视野予以考虑的问题,都有必要作为学习的主题而加以探讨和研究。”目标与视野决定着学科教育的格局大小,开放与激励也直接关联课堂实施的创新与活力。尽管如此,如果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上引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到经贸摩擦,有人可能会认为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生活与认知距离太过遥远,忽略也罢。然而,笔者的看法是,只要瞄准语文课程目标,紧扣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择机自然而不牵强地引入“商量”元素,学生对“地球村”生活心驰神往,任何意义上的距离就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口语交际学习的障碍。有商量才会有所谓的地球村!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找出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同沿线国家“商量”的良好愿景与生动实践;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股指下跌,失业加剧等是经贸谈判中拒绝商量的自食恶果;不考虑他人诉求的肆意妄为,居高临下没有诚意的所谓谈判,己所不欲硬施于人的变态“商量”,只有一个结果——损人不利己!如此大容量的认知,因有“商量”这个话题或主题而一线贯通,不求字字甚解,但求心领神会。该环节的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生动形象、简明易懂的图表、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课件,学生在语言发展、交际素养以及思考力、想象力的培育乃至生涯规划草图的描摹等诸方面的收获,显然是不言而喻且不可小觑的。作为地球公民,他们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也定当孕育其中。

五、在与“哲人”交际中新生,得“商量”之大成

行文至此,有意从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关注延展到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前文所述,在与“亲人”“熟人”“生人”“世人”的交际过程中,学生都是“商量”的主体。此处所言,交际过程中的商量,或依托商量而进行的交际,“哲人”与教师既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之所以用“哲人”称呼小学生,是因为受到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的著作《孩子是个哲学家》的取材视角、思维方式及价值判断理念的启发。哲人不等同于哲学家,但遇事一问到底,不正是哲人与哲学家共同的特质吗?孩童是哲人,虽对世界有满满的无知,内心却总有满满的探究欲,这在成人看来是多么幼稚的想法与举动。成人心不在焉或不屑一顾的时候,孩子们依然忘我,他们的眼里依然全是清澈。“哲人”之称,孩童名副其实。与哲人相伴,其趣无穷;同哲人“商量”,受益无穷!从这个角度而言,作为“哲人”的小学生本身就给我们立德树人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生机与活力,而这恰恰是小学阶段任何学科、任何课程中教师备课、上课以及开展研究的基石。

语文学科,既由它“百科之母”的雍容海纳,又因其“文以载道”的恒定特质,注定了它在立德树人工程中须臾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曾经出现过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的现象。后来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出现有意无意地偏离甚至远离“人文性”的倾向。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成为共识。毫无疑问,小学语文教育要在立德树人之路上行稳致远,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对前种现象与倾向时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理性的摈弃。

于是,笔者又想到了“商量”。小学语文课,过度专注某个学习点的深入,忽视甚至无视语文“线”的无限之长与生活“面”的无限之宽,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教学缺乏民主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民主欠缺,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有意无意甚或主观“善意”的不商量或“伪商量”,无疑将给走出课堂的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带来难以名状的痛楚和无法预料的纷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语文的教师与学语文的学生,都能把彼此共存的语文课堂当作这“半亩方塘”,那师生、生生的“商量”就会成为那源源不断的活水。具言之,某文的人文价值与思想,不是“爱你没商量”的单向灌输,而是温柔地嘗试“大家能否静下心来,读一读,再读一读,看看自己从中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哪怕是面对必学的语文知识、必练的技能技巧等,为师者能放下身段,多言“我们可不可以都来试试,或许……”,少讲“都坐好,听我讲……每个同学都必须……”,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或许会热火朝天,沉闷不再。

笔者之所以如此强调小学语文教育“商量”的必要性以及深藏其中的价值,是因为“商量”的无限温柔能带给彼此意想不到的美好。而这美好,恰恰是小学生学语文难得的动力,更是他们运用语文于生活中可以预见的魅力。毋庸置疑,这美好也应该成为师生共生共长的“伴侣”。它能创造小学语文教育美好的新境界、新天地。课程思政,关键要看实际效果,而对实际效果的评判标杆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而非暴风骤雨。立德树人目标是高远的,但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必须追求落细落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要杜绝百课一味,不让学生味如嚼蜡;要追求一课百味,让学生百学不厌!诚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都任重道远,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使命光荣。

六、结语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这样的学习领域,这样的教学课题,这样的语文课堂,设计理念中的大教育思维导向至关重要。设计者如果缺乏敏锐的感知、联动与捕捉能力,不仅在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上会见效极微,甚至在一些所谓学科本位的常态课当中,也会“泯然众人矣”。如果只在“什么是商量”“为什么要商量”“怎么商量”这几个方面的技能技巧上打转转,那就只会为口语交际而口语交际,甚至沦落到为教教材而教教材。

回归到立德树人这个话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习惯排队等候、乱吐乱涂乱扔等现象,归纳起来,就是没有“商量”素养。轻而言之,扰你没商量;往重处说,害你没商量!一个民族,科技发展是硬实力,“商量”素养是软实力。懂商量,爱商量,会商量,进而形成一种“商量”文化,让其完善为高贵的人格素养,我们以“高大上”的完美形象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距离不再遥远。

长期从教小学语文,笔者同不少同行一样,也曾时常在“工具”与“人文”之间纠结。经历这番磨课研讨,笔者眼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场地不再那么逼仄,思路不再那么阻滞,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能力训练与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人文素养培育有机结合,在有量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心去做,就会化为无量无限的学科立德树人。当然,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一方面,小学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有自己特定的学科任务,必须以学科素养为根本导向,以课程标准为根本要求,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因为每个小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以,让立德树人成为每堂小学语文课的教育底色,同样是毋庸置疑的。

一句话,教者心中有了立德树人这座丰碑,学生课中就会收获学科学习与素养发展的丰硕果实。因为,“不必再为‘考什么‘不考什么而纠结,培养学科素养,释放学习潜力,助力学生发展,这样的课堂就是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3]马玉玺,李 萍,李丽娟.中考改革如何为教育教学赋能——对山西中考命题改革效能的调研分析[J].人民教育,2019(2):49-55.

作者简介:唐桂花(1975—),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省湘潭市和平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班队管理与研究。

猜你喜欢
学科教育商量立德树人
商量
和人商量办法多
你会和别人商量吗?
学会商量
提升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