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童谣剧在表演区中的“四部曲”

2020-05-11 06:00林恒黎
知识文库 2020年6期
关键词:表演区闽南语四部曲

林恒黎

闽南语是我国重要的方言之一,而闽南童谣是闽南文化中最生动鲜活的一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劳的结晶,将之传承对我国的文化继承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闽南童谣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缺少语言外界环境的影响,现代的幼儿很难掌握闽南语言的特点,更无从谈起幼儿对闽南童谣的理解了。为了要进一步传承闽南文化,我们将以闽南童谣为突破口,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习闽南语,接受闽南文化,同时也让土生土长的晋江小朋友喜欢上闽南语,传承闽南文化。教师可尝试将闽南童谣剧渗透于表演区则可以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学习、游戏,体会闽南语的独特魅力。本文分别从闽南童谣剧在表演区中的“说”“玩”“唱”“跳”进行详细的阐述。

1 闽南童谣剧在表演区的“说”法

幼儿自小生活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对于闽南语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即便对闽南童谣有所了解,其基本来源于母亲的哄睡哼唱中,有的童谣甚至已经印记在幼儿的头脑中。如:“婴仔婴婴困,一眠大一寸,婴仔婴婴惜,一眠大一尺……”“溜溜笑,未见笑,溜溜笑,未见笑,人插花,伊插草……”这些哼唱,这些吟咏,都是在家庭教育运用到的闽南童谣。除了来自母亲的哼唱感染,部分幼儿园也尝试将闽南童谣进行改编成剧,让幼儿了解闽南童谣的形式、哼唱方式等。通过家庭教育、教师的教育感染等,幼儿对闽南童谣的认知虽然有所提升,但将家庭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开来的形式,往往让幼儿产生应付心理。所以,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并联合家长的意见对幼儿实施闽南童谣教育影响。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鼓励幼儿“说”闽南童谣,可以提升幼儿的参与兴趣,提升幼儿对闽南童谣的理解能力,还可以促进家长与幼儿园互动的频率,将闽南童谣很好地传播与传承。

幼儿正处于语言学习与模仿的关键期,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的语言敏感期特点,激发幼儿学说闽南语的兴趣,将闽南童谣作为幼儿说的基本内容,并在必要的时候将闽南童谣融合在表演区中。例如,在表演区,可以提供幼儿家长为幼儿录制的一首闽南童谣,这样,每个家长录制的童谣主旨不同,有的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情感教育等等。并要求家长在录制完童谣后简要介绍这首闽南童谣的背景,使选择表演区的幼儿反复倾听的同时尝试“说”闽南童谣,初步理解内容,由于是自己父母录制的闽南童谣,会激发幼儿“说”闽南童谣的欲望。有了幼儿会“说”闽南童谣的前期准备,那么,便可引导幼儿在表演区的闪亮小舞台初步尝试大胆“说”闽南童谣,让同伴倾听、欣赏。这样,幼儿对闽南童谣的认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了,为后期的闽南童谣剧的“玩”、“唱”等打下了基础。

2 闽南童谣剧在表演区的“玩“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幼儿的天性被释放,幼儿的思维被激活。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多样的幼儿游戏,让幼儿乐不思蜀。闽南童谣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并且很多童谣本身的故事性很强,教师可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其会“说”父母录制的童谣后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幼儿对闽南童谣的理解,我们充分给予幼儿时间尝试“玩”,不仅激发幼儿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培养幼儿独立的性格。记得,在表演区的闪亮小舞台中,多位幼儿大胆上台分享父母录制的闽南童谣《老鼠仔》:“老鼠仔,钻壁空, 一暝不困,蛲蛲动,一只一只想偷食,人人看见都卜掠。”由于是父母录制的且是自己喜爱的,所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较强,对其中的内容记忆和理解比较快。这时,教师便可巧妙的引导幼儿在表演区“玩童谣”。只见孩子们嘴里念念有词,边念边玩,有的幼儿当墙洞,有的当小老鼠,当小老鼠穿过墙洞的时候,同时念到“人人看见都卜掠”,这时候就能去抓小老鼠。在同伴互动的模式下,每个幼儿自身的兴趣被激发到极高的状态,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达,俨然闽南童谣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乐趣的一部分,极大地开拓了幼儿的视野,提升了闽南童谣剧的价值,扩展了幼儿的知识面。

又如,闽南童谣《五月节,扒龙舟》融合进区域活动中,部分幼儿在会念这首闽南童谣后,教师激励幼儿在美工区进行自主创作闽南童谣剧的道具,如此,幼儿的手脚得到了释放,有的幼儿还根据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制作出船桨,有的制作出龙舟。当他们在美工区制作好道具,在表演区将准备好的船桨、龙舟拿起来的那一刻,他们便在表演区尽情地一边划动船桨,一边念着童谣。当幼儿熟知闽南童谣的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允许他们进行剧本的创新,不必拘泥于头脑中已有的内容,如此,不仅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还提升了幼儿参与童谣表演的创新能力。

3 闽南童谣剧在表演区的“唱”法

闽南童谣大多词语简单,郎朗上口,非常适合幼儿演唱。但闽南童谣如果被教师当成一种口头传授的课程,就会打压幼儿的兴趣,降低幼儿聆听与演唱的主动性。只有当一定的外界节奏响起,幼儿的演唱激情才会被点燃。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闽南童谣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融入一定的音乐节奏,则可以提升幼儿的参与兴趣,加强幼儿“唱”的动力。

例如,在表演区中,教师为幼儿准备铃鼓、碰铃、三角铁等或提供自创音乐的器材,易拉罐、小喇叭、小锣鼓等等,接着鼓励幼儿在创编打击音乐的过程中将童谣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如,《十二生肖》:“一鼠贼仔名,二牛驶犁兄,三虎爬山坪……”这首童谣颇具童趣。幼儿在自创的音乐中顺利哼唱起其中的内容。在音乐的衬托下,幼儿们哼唱得不亦乐乎,不仅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音律配合感,还培养了幼儿对十二生肖的认识,拓展了幼儿对每种动物的特点的把握。事实证明,幼儿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更容易产生模仿的冲动,可以很好地将闽南童谣呈现在幼儿的生活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4 闽南童谣剧在表演区的“跳”法

闽南童谣不仅可以通过“说”“唱”“玩”的形式展现出来,还可以通过“跳”的形式体现出来。我国拥有多样的文化,在让幼儿进行“跳”式的表演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定的“跳跃”背景,激发幼儿参与表演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可以利用餐前准备、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一同观看闽南童谣表演剧,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也可在表演区墙面粘贴幼儿创编童谣动作的照片,让幼儿之间互相学习,有了同伴之间的动作的互相学习与借鉴,幼儿便能较快速的为闽南童谣剧创编好动作,进行表演。

很多童谣都可以用动作来表现,这也是对闽南童谣的一种创新。例如,闽南童谣《天黑黑》,教师为幼儿播放《天黑黑》的表演剧。幼儿看到这一幕,自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其实每个幼儿都是很聪明的,只要教师播放相关素材,他们就会模仿、创编动作进行演练。从他们的动作中,教师可以看出他们对童谣意思的理解程度。在教师的带动下,每个幼儿也想尝试一番,于是在表演区教师要要求幼儿分配好角色,扮演阿公或阿嬷,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说着要当泥鳅、锅等等,有的小朋友还提议穿插舞蹈来丰富整个闽南童谣。在载歌载舞中,幼儿们不仅对舞蹈产生了兴趣,也对闽南童谣的认知与情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之后,教师还可根据班级开展的闽南童谣剧在期末家长会演绎给家长们观看。参与表演的幼儿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动力和自信,用更多的热情投入到闽南童谣剧的創作中。

总之,闽南童谣是闽南人民数千年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传承并发扬闽南童谣,应成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幼儿园教师,可巧妙的将闽南童谣结合于表演区中,也可通过更多的形式表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让幼儿不仅会说童谣、玩童谣,还要会唱童谣、跳童谣。只有在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幼儿才会加深对闽南童谣的感知能力,了解闽南童谣的内涵。教师只有多观察幼儿、多了解幼儿,多分析闽南童谣的内容,才能将我国的传统闽南童谣发扬光大,才能为幼儿的成长注入新的可能。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常规课题《闽南童谣剧表演特色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XB013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阿梅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表演区闽南语四部曲
从表演区游戏中反思教育行为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小导演诞生记
幼儿园表演区游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闽南话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表演区的创设与指导
遗传概率计算题解法技巧“四部曲”
作文教学“四部曲”
奏响低年级节奏教学“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