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晶, 陈金萍, 白 雪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产科, 辽宁 沈阳, 110003)
现代社会育龄女性孕前和孕期肥胖者愈发常见,产科中收治的肥胖产妇数量逐渐增多[1]。肥胖产妇常采用腹部纵切口行剖宫产分娩,可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手术对下腹部血管、神经的损伤,减轻产妇产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但受肥胖因素影响,易出现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和切口开裂等并发症,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和住院时间延长,给产妇带来身心痛苦,增加医疗经济负担。本研究选取86例肥胖产妇,探讨品管圈活动干预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行剖宫产分娩的86例肥胖产妇,纳入标准: 产妇年龄20~35岁,单胎足月妊娠,具备基本沟通交流能力,自愿参与本研究; 孕20周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或分娩时BMI>27 kg/m2; 术中均行腹部纵切口。排除标准: 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贫血或瘢痕体质者; 无法有效配合本研究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86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7.83±2.91)岁; 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02±1.32)周; 分娩时BMI 27.32~36.47 kg/m2, 平均BMI(30.26±2.51) kg/m2, 初产妇35例,经产妇8例。观察组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7.79±2.83)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95±1.30)周;分娩时BMI 27.29~36.52 kg/m2, 平均BMI (30.27±2.60) kg/m2; 初产妇37例,经产妇6例。2组肥胖产妇年龄、孕周、分娩BMI和产史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产妇腹部纵切口碘伏消毒,用无菌防过敏敷料覆盖后腹带加压包扎,每隔1 d更换敷料和切口清洁消毒,常规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4 h给予微波照射切口治疗, 1次/d, 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讲解产后个人卫生和切口保护的相关知识,住院期间病房内严格消毒管理,保持良好的温度和湿度,为产妇推荐营养餐食谱,鼓励产妇多下床活动,促进肠道蠕动和预防静脉血栓,同时密切观察切口的愈合情况,对出现的切口并发症及时处理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产后护理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干预,由5名产科资深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取1名担任副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长, 6名组员关系融洽,工作配合默契,均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护理经验。在组长带领和组织下,组员集中讨论交流,围绕行腹部纵切口分娩的肥胖产妇这个特定人群,提出常见的产后问题及护理对策,然后将收集的问题进行归类,根据问题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可行性制定品管圈活动主题,本研究最终确立“促进产后切口愈合,减少切口并发症”的活动主题,在不断优化产后护理服务的同时,品管圈活动小组最终制定包括翻身活动、抬臀运动、深呼吸、腹部按摩、下床活动等内容的早期功能锻炼计划,由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实施计划。翻身活动: 床头抬高15~20 °, 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产妇每2~3 h翻身1次,选择舒适的体位交替进行。抬臀运动和深呼吸: 术后6 h指导产妇床上抬臀运动,每2 h抬臀10~15次,术后24 h进行深呼吸和主动咳嗽,每1 h深呼吸和抬臀10~15 次。腹部按摩: 术后品管圈组员根据产妇个体情况酌情把握力度和幅度,切口处力度尽可能轻柔,适度按摩。同时鼓励产妇早日下床活动,活动时间循序渐进,早期锻炼以产妇耐受为宜,注意避免切口开裂等。若发现切口感染、开裂或脂肪液化等及时处理,品管圈小组集中讨论发生原因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1.3 研究指标
记录2组产妇产后5、10 d切口甲级愈合率,切口愈合效果可分为甲、乙、丙3级,其中甲级为切口愈合良好,切口无血肿、积液或化脓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记录2组切口愈合时间; 统计2组产妇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1 2组产后腹部纵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2组产后5 d 腹部纵切口甲级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产后10 d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产后腹部纵切口甲级愈合率和愈合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切口相关并发症率比较
观察组产后5 d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住院期间切口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切口相关并发症率比较 [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资料[2]显示,中国2008—2014年剖宫产率年均升高1.0%, 截至2014年剖宫产率达34.9%, 且呈持续上升趋势,仅次于巴西56.0%, 位居世界第2位。中国肥胖产妇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较高水平,需要围绕肥胖产妇剖宫产进行相关护理研究,改善此类产妇的分娩体验,促进产后尽快恢复。腹部切口并发症是剖宫产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切口愈合不良不仅给产妇带来生理痛苦,影响切口皮肤美观度,而且增加产妇家属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母亲角色的转变和哺乳,延长住院时间,因此采取必要干预措施促进腹部纵切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3-4]。
品管圈(QCC)是由相同、相近或具有互补性质的人组成的小圈团体,团体成员集中讨论,集思广益,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和活动程序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达到降低成本、提供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目的,在企业组织管理、医学护理和学科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应用[5-6]。本研究在常规产后护理基础上开展QCC干预,组成以护士长为组长的6人QCC活动小组,组员集中交流讨论并确定“促进产后切口愈合,减少切口并发症”的QCC活动主题,制定并有效实施了以早期功能锻炼为主的活动方案,并定题小结进行QCC持续质量改进。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产后10 d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也短于对照组,与文献[7-8]结论相符,说明QCC干预对促进肥胖产妇产后腹部切口愈合有显著效果。以往产科传统观念认为剖宫产后尽可能休息,甚至不要下床,但目前新的观念认为产后尽早开展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不仅有效减轻产妇产后疼痛、预防产后便秘和乳房下垂等功效,而且可起到改善切口部位血液循环的作用,增强抗感染的免疫能力,促进产后切口愈合[9-10]。邹磊[11]研究发现,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提高剖宫产产妇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自护行为。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是肥胖产妇的常见剖宫产并发症,临床工作证实,肥胖产妇的腹部切口并发症率高于正常BMI产妇,导致切口愈合时间往往更长。原因主要包括: 肥胖产妇腹部脂肪层较厚,皮肤褶皱多,导致剖宫产手术时间较长,且操作相对复杂,切口脂肪组织长时间暴露,易出现脱水和分解,不利于切口生理性愈合[12]; 切口部位脂肪组织较多,血液供应相对较少,加上术后加压包扎,导致局部血运较差,易出现切口部血肿,增加患者疼痛和瘙痒等不适感; 肥胖产妇易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损伤巨噬细胞的功能,增加感染的发生风险[13-14]。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产后5 d切口甲级初期愈合率34.88%高于对照组13.95%, 切口相关并发症率6.98%低于对照组23.26%,与文献[15]结论相符,也充分说明品管圈活动干预促进肥胖产妇切口愈合的显著效果。此外,品管圈活动干预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改善了科室剖宫产护理工作质量,取得良好的双赢效应。
综上所述,产科需重视肥胖产妇剖宫产后的切口护理,开展QCC干预有利于促进产后切口甲级愈合,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和切口开裂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