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陕西省西安北环医院 外二科, 陕西 西安, 710032)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由骨质疏松而引起的压缩性骨折患者不断增多,临床常采用卧床休息、抗骨质疏松药物及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椎体成形术(PVP)作为一种微创、能快速缓解疼痛且治疗效果显著的手术方法,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研究[1]指出,PVP术后患者易引起相邻椎体骨折现象,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及疾病转归。骨水泥的使用可以强化受伤椎体的支撑力,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2]。本研究探讨了PVP术中注入骨水泥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106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50例; 年龄55~70岁,平均(62.85±7.35)岁; 病程5~15 d, 平均(10.35±4.68) d; 累及节段: T10为26例, T11为15例, T12为25例, L1为18例, L2为22例。纳入标准[3]: ① 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4]; ② 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 ③ 需要行PVP且对骨水泥无不适反应的患者。排除标准[4]: ① 病理性骨折类型; ② 存在心脏、肾脏等组织器官功能衰退的患者; ③ 伴有手术部位急性或慢性感染的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10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所有患者知晓本研究方案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PVP治疗,嘱患者取俯卧位,骨折部位周围局部麻醉,根据影像学结果,明确手术范围,进行常规消毒,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受伤椎骨的定位并标记,调整好仪器位置,在椎弓根处进行穿刺,进一步刺入椎体,调整穿刺的位置、角度。当针尖刺入椎弓根的前方时,若透视下显示穿刺针在椎弓根的内侧,则提示穿刺成功。对照组在椎体内注入人工骨; 观察组连接骨水泥(德国骨科技术有限公司, PALACOS型)的推送器,在压力泵下将牙膏状的骨水泥推送到伤椎内,当骨水泥填充好后,暂停压力泵及推注操作,在泄压8 min后,拔出穿刺针,加压包扎。
1.2.2 影像学指标监测: 术前、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测量所有患者受伤椎骨的前后缘高度、Cobb角(为受伤椎骨的上下椎体的终板切线夹角,当夹角位置在椎体前方为正数值)。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 针对骨质疏松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术后保持6 h平卧位; 术后第1天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复位情况; 患者术后第2天可在支具辅助下进行早期康复运动。
1.3 观察指标
① 患者术后1个月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照《实用骨科学》中骨折术后的疗效标准[5], 分为痊愈(骨折部位完全愈合,椎体功能恢复至受伤前水平)、有效(骨折部位愈合情况良好,无不适症状)、无效(再次发生骨折现象)。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② 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③ 患者术前、术后7d及术后3个月的受伤椎骨前后缘高度、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 疼痛评分参照VAS评分标准评估[6], 0分为没有出现任何疼痛症状; 1~3分为出现轻微疼痛不适感,但可以耐受; 4~6分为出现较明显的疼痛感,但不影响正常活动,可以耐受; 7~10分为出现剧烈的疼痛感,影响日常活动及睡眠,难以耐受。采用ODI量表[7]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睡眠情况、自理生活能力及行走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得分越高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④ 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1 临床疗效
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1年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情况 [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手术前后伤椎高度、Cobb角、ODI及VAS评分比较
术后, 2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Cobb角、ODI及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7 d、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而Cobb角、ODI、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骨细胞数量及骨骼肌强度降低引起,目前临床常采用PVP术进行治疗。近年来,患者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情况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赵辉[8]认为PVP术中注入骨水泥可增强椎体的抗压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PVP术创伤小,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术中填充材料的合理选择对于患者椎体功能的恢复尤为重要。骨水泥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材料,注入体内的骨水泥可以强化椎体的支撑力,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同时骨水泥释放的毒性及热量可损害椎体的末梢神经,降低痛觉反应[9]。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11%, 显著高于对照组92.45%(P<0.05)。分析原因,骨水泥在注入过程中遍及椎体内部,增强了椎体的抗压力,促进了骨折的快速愈合,与Yu等[10]研究结果相近。
表4 2组手术前后伤椎高度、Cobb角、ODI及疼痛评分比较
ODI: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与术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5 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骨质疏松患者体内骨细胞量减少,在PVP术中向受伤椎体内注入不同性质的生物材料可有效恢复椎体功能,但也会增加相邻椎体的应力,导致相邻椎体骨折情况发生[11]。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1年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原因在于注入的骨水泥会渗透碎裂的骨折均匀分散在椎体内,凝固后将碎裂的骨质聚合,稳固了椎体内的骨折部位,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减少了相近椎体的压力,从而降低了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与沈兆亮等[12]研究结论相符。受伤椎体高度的恢复也会影响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情况,研究[13]指出,椎体内骨水泥的注入可以加强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促进受伤椎体高度的恢复。Cobb角的变化反映了骨折后凸部位的矫正情况,当受伤椎体高度恢复后,可以减少后凸部位畸形的发生。Cobb角度缩小后会增强脊柱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生理弯曲,促进骨折部位运动功能的恢复。临床医师常采用ODI来反映患者受伤椎体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而VAS评分常被用于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价, PVP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对判断手术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指导价值[14]。本研究中,术后7 d、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 Cobb角、ODI、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骨水泥注入后增强了疏松骨质的稳定性及椎体的抗压性,促进受伤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恢复,减少椎体后凸部位的畸形情况发生,维持了脊柱的正常生理活动,促进了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同时骨水泥作为生物材料具有毒性,在灌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损伤椎体周围的末梢神经,降低痛觉反应,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与李家琼等[15]研究结论相符。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67%, 显著低于对照组9.44%(P<0.05)。原因在于PVP术创伤小,减少了术后伤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的发生; 术中注入的骨水泥均匀分布在椎体,增强了椎体的支撑力,减少了再次骨折现象的发生; 术后患者恢复快,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缩短了卧床休息时间,降低了肺栓塞的发生率。临床医务人员术中需密切监测骨水泥注入的剂量,防止外漏,术后需对患者进行骨质疏松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PVP术中注入骨水泥可以降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概率,促进受伤椎体高度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