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君 黄昱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大致可分为来华教育和海外教育两个方面。结合教学经历①,同时参考若干经典教学案例,从工作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形式、工作内容及跨文化意识的强弱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对外汉语教师与海外中文教师的角色异同。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即将从事海外教学的汉语教师和刚赴任的海外新手中文教师有所借鉴,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海外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 键 词] 教师角色转换;教学环境;教学对象;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168-02
海外中文教师按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官方外派汉语教师和非官方汉语教师。官方外派汉语教师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孔子学院(简称孔院)或孔子课堂教师和任教于外方大学或中小学的公派教师。非官方汉语教师指任职于各类教育机构或单独从事汉语辅导事业的中文教师。目前很多国内高校教师虽然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线工作多年,却十分欠缺海外工作经验,甚至有一些教师的海外教学经历几乎为零,笔者之前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当我们这类教师刚到海外任教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之前的任教经历似乎关系不大,但却极容易引起我们的挫败感,有可能会打击到教学自信心。
国内很多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在初登国外讲台时,都会觉得力不从心。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方法,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海外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教学教育机智等方面的要求都与国内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出国前务必要做好充足准备,有意识地进行角色转换。
一、工作环境方面
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师大多在高校工作,对自己的工作环境非常熟悉。而在海外,如果工作在孔子学院,除了要求教师坐班以外,其他管理模式皆与国内高校较为相似,所有事务统一由院长管理;如果工作在国外大学的中文系(或东亚语系)、语言中心或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在该国或该校的管理体制下展开的,教师直接向主管校长(或中心主任)汇报工作,同事基本都是外国人。身处第二种工作环境时,无论是教学用品的领取、教学设备的使用还是线上教学系统的运用、考务工作的安排,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重新摸索,甚至还要接受专门的培训,环境适应对于初来乍到的新手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二、教学对象方面
在海外,教学对象由多国别变成单一国别或者是少国别,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一)学习动机不同
因学习环境的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大不相同。Gardner & Lambert(1972)最早将学习动机分为整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来华学习的大部分留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成功地融入汉语社区,属于整合型动机。而在海外的学习者大多追求汉语的实用性,如旅游、求职、贸易合作等,属于工具型动机。另外,在国内学习中文的留学生一般都有较为明确的学习动机,而国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很模糊,有的学生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来尝试学习,学习动机的驱动能力不明显。
(二)师生关系不同
在国内,多数教师除了任课之外,还要担任班主任的角色,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帮助学生解决课外问题,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通常国内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关系密切,可以用亦师亦友来形容。但在国外,中文教师的施助者角色淡化,学生不会太依赖老师,再加上见面机会少,相处时间短,课后交流不多,师生关系固然没有那么亲近。由此可见,汉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要正视师生关系的亲疏差别。
除了学习动机和师生关系外,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学对象学习风格的不同。在国内,亚裔留学生较多,同处儒文化圈,课堂上学生习惯被动接受,他们不会轻易提问或者打断老师。可是在欧美等非儒文化国家任教时,学生在课堂上是非常主动的,他们随时会举手提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话题延展太多就会影响教学进程,可以说海外中文课堂上的不确定性更强。我们建议教师在课前对自己学生进行初步了解,可以在课前向有经验的同事咨询当地学生的学习风格,并充分做好教學预案。
三、教学形式方面
国内中文专业和汉语进修课程的周学时一般在20个左右,而在海外除中文系外,大部分汉语课程的周学时在4~8个。国内的课型丰富多样,有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视听说、新闻报刊等常规语言课程,也有太极拳、书法、国画、茶艺、剪纸、民乐等中国文化选修课。但在海外受课时和师资所限,语言类课程多数分听说和读写两种,当然很多学校也会选择不分课型,由一位教师承担所有汉语课时,文化类课程则多数以讲座形式展开。
上课形式和上课时间国内外也存在差别。国内按照学生汉语水平分班,每班平均15人左右,上午8点—12点是必修课,下午安排选修课或语言实践课。而在国外,因师资有限和管理成本问题,班级人数不固定,多则20人,少则三五人,偶尔还会有一对一教学的情况,班内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教师常遇到的头疼问题。为了协调全校学生选课,方便当地社区的学习者上课,国外汉语课的时间多数是下午或者晚上,时间安排不开时,周末也会上课。
四、工作内容方面
海外中文教师的工作内容要比一般国内对外汉语教师复杂,在国内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按规定完成教学工作后无需坐班。而在海外,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国内多,上课之余还要负责行政工作以及策划开展文化活动,所以公派到海外孔子学院工作的教师是必须要坐班的。一些非孔子学院的大学,也会需要教师帮助建立和发展中文项目,教师要跟校方代表、外籍同事、大使馆官员、社区负责人等多方沟通交流,协助其做好项目宣传、课程介绍、招生咨询等相关工作。因此,有时海外中文教师要面对招生方面的压力,教师既要保证上课质量也要保证上课人数,这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个人魅力都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五、跨文化意识强弱
国家汉办2007年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提出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文化与交际的素质。也就是说,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探讨跨文化问题时,必须要提到文化依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依附是指交际双方代表的文化或体现何种文化(方子纯,2001)。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指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代表或体现什么样的文化(孟子敏,1997)。汉语教师面对文化依附问题时,国内和国外情况完全不同。在国内我们尽量培养学生对汉语文化的依附能力,让其更好地融进汉语社区。而在海外,我们既要考虑培养学生对汉语文化的依附,还要慎重处理自身的文化依附问题。我们作为中文教师,虽然生活在新的环境中,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接受和依附异文化,在专业上、思想上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依附汉语文化。显然,因为工作环境的不同,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截然不同,海外中文教师需要具备更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一位优秀的海外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位教授语言知识的老师,还是一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的行政人员,更是一位立场坚定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要想从国内汉语教师成功转变为海外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工作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形式、工作内容、跨文化意识等多方面的不同。在今后开展海外中文教学工作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之处,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教学模式。本文研究只是在发现问题的层面上,今后我们将针对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Gardner,R.C.,Lambert,W.E. Attitudeand Motivation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72.
[2]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