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摘 要] 在全球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衍生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考验着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新兴事物的发展必然要求辅导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熟悉运用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背景下,先根据调查研究分析网络时代辅导员思政工作时效性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网络思政工作目前所取得的实质性成绩,后提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工作构建的解困之思。
[关 键 词]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004-02
从1994年起,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到如今,互聯网已经渗透到国家以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学生群体占25.4%,20~29岁网民占26.8%,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各大高校也开启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旅程。201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被着重提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与号召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作为长期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如何运用新媒体找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在此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瓶颈?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方法
本文对5所武汉高校的200名辅导员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基于初期的统计结果与数据整理结果,再利用Excel软件等来处理后期数据,最后利用多维表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式来对最终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实施
1.调查时间及范围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9年6月15日至6月30日,调查高校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以及江汉大学。
2.调查实施情况
提前制作完成电子问卷调查,即《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均为高校辅导员,200名调查对象共收到190份反馈,其中,有效问卷190份(筛除掉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问卷以及随意勾选的问卷),回收率为95%。为了能够确保问卷结果的可信度、严谨性和准确性,还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复核。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在开展正式调查之前采用专家评判法来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定性评价,分别邀请了5位思政专家进行打分,结果显示,专家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调查问卷”的认可度较高,并且也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能够有效保障调查问卷的可靠性,本文还通过重测法来对稳定性系数进行测定,重测人员在反馈调查的辅导员中随机抽取了10位辅导员,两次检验的间距为1个月,最终得出稳定性系数为0.91,符合统计检验标准。
(四)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辅导员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缺乏引导性,导致教育内容偏失
网络思政教育虽然已经被提出多年,大部分高校依然没有建立相关完善的教育长效机制。在网络思想教育方面,没有完善的网络载体,相关专题内容更新滞后。另外,面对1∶200的工作量,辅导员既要处理好学生的日常事务,还要做好党团与班级建设、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84.54%的调查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块有心无力,日常工作中大部分精力用于处理学生事务,缺乏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引领。
2.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缺失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有效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辅导员必须建立自己的网络思想阵地。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2%的辅导员可结合实际情况来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78%的辅导员仅仅停留在利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还有10%的辅导员平时基本不采用网络交流工具,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辅导员不愿意踏足新领域的学习或是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法在网络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网络发布内容无法与学生取得共鸣,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1]
3.网络危害的应对与干预不足
网络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会散布一些误导大学生“三观”的负面信息,例如网上暴力、色情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宣扬负面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网络认识不足和自身甄别能力不够,在网络时代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家对这些危害网络生态行为干预不足,不能彻底遏制其发展。另外,目前还没有一部比较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很多高校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真正实施,83.12%的辅导员急切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指导网络思政教育。[2]
4.网络思政与思政课堂双管齐下,极大地提升了辅导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全面性,隐形教育得到了体现
传统的思政教育受限于时间、空间上的束缚,其影响力与效果并没有完全展示出来。一方面,在网络时代下,思政教育借助新媒体,使用“雨课堂”“微课堂”等教学工具智慧教学,教师边上课,边把思政学习内容上传到学生的手机里。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思政课件并且在课外向老师提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辅导員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授课,只要通过QQ、微信动态就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聊天,更容易触发学生真情流露,89%的辅导员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危机事件的发生,为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了以往思政教育方式单一、枯燥的局面。各大高校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迎合学生需求、引领大学生思想的相关App和网站,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等方方面面,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空间。[3]网络思政教育无论是从内容选择还是手段运用都具备更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为辅导员工作搭建了有效的沟通桥梁。学生在浏览思政网站或者App时在思想政治方面开展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5.网络思政加快了辅导员个人思政能力大幅度提升
要给学生一杯水,辅导员自身须有一桶水。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实施的主要路径,然而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辅导员自身知识灌输角色正逐渐发生变化,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自主性增强,对辅导员工作机制带来了挑战。[4]85.2%的辅导员认为网络思政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其有学习紧迫感,10.3%的辅导员认为网络思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有学习紧迫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各种新媒体。如何不断促进自身学习,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是辅导员需要考虑与实施的重中之重,在学习与授课过程中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
二、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工作构建的解困之思
(一)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引导能力,提升大学生在开放网络环境中的辨别与判断能力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难免会遭受不良信息的攻击。自身甄别能力若是不强,很容易被带偏。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政素质的首要一环。[5]这不仅仅需要学生主动了解与掌握此能力,更需要校园大环境与辅导员的引领。大学生在开放网络环境下需学会自律。教育部于2001年12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辅导员在平时班会中或者进行网络信息渗透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甄别网络学习内容与来源,做到同学间相互督促与促进。辅导员们可以定期开展关于网络思政教育等相关主题沙龙,相互交流,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二)辅导员自身亟须更新思政教育工作观念,完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工具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对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理念的更新。[6]理念一旦定性,根深蒂固,很难转变。辅导员要在传统的思政工作观念里注入网络思政这一新的概念并高效实施,需要高校切实制定相关约束政策。例如,提供相关的网络思政教育培训活动,使辅导员能够掌握网络思政规律,了解网络文化与特点,才能更好地传授于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舆情引导技巧,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竞赛活动,提高辅导员的网络思政教育能力;制定相对完备的业绩考核制度,将网络思政与考核甚至晋升相结合,提高辅导员的网络思政教育能力。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高校师生以网络形式长期交流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特点、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等。[7]作为弘扬先进思想与文化的阵地,利用校园文化在网络上宣扬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设置形式多样的红色板块、微党课、网上社团、网上社会热点论坛、思想政治理论课你问我答等,扩大网络思政教育影响力。让辅导员与学生思想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达到最大限度的交流。同时,校园文化能够顺畅运营,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技术过强的队伍。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下,运营者与管理者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牢固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在管理中保持清流。再者,网络文化的建设、题材选取与撰写、推广等一系列工作,需要网络管理者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无论是校园文化网络管理人员还是辅导员,都应时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相关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婷婷.网络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方法研究[J].文化视野,2017(9).
[2]杨喜冬.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及其原因探[J].现代交际,2019(2).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刘瑞.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研究:网络工具运用[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4.
[5]宋敏.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5.
[6]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7]姚连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