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史追溯问题的研究综述与再思考

2020-05-10 19:35巴特张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4期
关键词:校史校庆学界

巴特 张静

[摘           要]  回顾学界对校史追溯问题的研究,在肯定其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存在就事论事、缺乏宏观视角的不足。分析校史追溯问题的背后有着扩大知名度、提升校庆规格及相互攀比的驱动因素,核心在于高校在竞争环境下的焦虑。提出教育部门颁布校史认定标准、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文化自信的办学气派、办学历史与建校时间区分开来的现实折中办法等解决思路。

[关    键   词]  校史追溯;校庆;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144-02

近年来,大学校庆方兴未艾,动辄100年甚至是120年的隆重校庆在校方不遗余力的宣传下引起很大的社会影响,也赢得了相当的国际知名度。与此同时,少数学校存在着故意夸大校史、明显违反社會认知的问题。庆祝诞辰本属高校自主权的范畴,但由于高等院校尤其是公立院校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关注度和示范效应,自身又具有科学研究的属性,需要做出表率,因此其校庆问题就有了学术讨论的必要。

一、既有研究的梳理

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学界曾经有过两次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校史追溯的问题、中国高校校史确定困难之处以及追溯原则与标准。首先,学者毫无例外地认为校史如何追溯是一个应当研究的问题。刘海峰很早就提出:“追溯高等学校的校史起始时间,既是一个与众多高等学校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又是高等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判断某一高校的校史上延能否成立需要仔细的考订和认真的论证。”章达友认为校史溯源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校史的长短是一个涉及学校在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对社会产生什么样影响的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李均也指出“校史追溯是一项很严肃很细致的工作,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严谨、严肃的论证,方可确定本校的建校时间”。

对中国高校校史研究的困难之处,学界普遍认为相较于西方大学,强大的政治制约是中国高校的一贯特点。近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都经历了关、停、并、转的大变迁,从校址、校名到师生,绝大多数都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中国高校的校史追溯具有特殊的困难。如何追溯校史是问题的核心,在此方面无论是抽象原则和具体标准,学界也都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刘海峰最早提出了“人员、校址、学校性质、办学层次、主观上是否认为与早先学校具有继承性”等五条标准来判断学校之间是否具有继承关系,此后又系统提出追溯校史应当遵守的四个原则与六条标准。章达友提出了两条标准:一是所追溯校史的学校前身与现代学校在时间上是否有连续性;二是在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组织管理、校址建筑等方面是否有继承性。在校史追溯的原则、标准已基本完备的情况下,近些年的讨论基本是对既有的补充。如除了高校实体跟它的“前身”之间的关联外,部分学者在讨论北大校史时也创造性地提出了精神、传统上的内在传承这一重要标准。还有从“自下而上”的视角补充了各高校对自身校史溯源的历史传统这一看法,具有相当的现实解释力。

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对校史追溯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追溯困难的原因以及最核心的追溯原则与标准。但这些研究也存在着明显不足,既集中于对校史的就事论事,把当前校史追溯的一些乱象简单地看作缺乏标准的技术问题,缺乏宏观分析的视角,又拿不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对校史追溯相关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已经过了二十余年,学界共识的原则标准也早就广为人知,但盲目延长校史进行庆祝的情况到现在依然不能杜绝。

二、校史追溯问题的再思考

当前部分高校出现的校史追溯问题及衍生的校庆乱象,绝不是简单的历史认识偏差问题,而是有着深层的现实利益考量,因而必须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当前校史追溯问题的原因

1.提升学校知名度

在人们的认知中,小到家族、企业,大到城市、国家,历史长短往往与其实力、美誉度呈正相关。西方许多大学可以追根溯源到中世纪,难免让人觉得历史悠久、肃然起敬。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校最早源于清末,部分发端于民国时期,而大部分实际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高校改革变迁的产物,在谈及学校历史时似乎不那么“硬气”。因此“百年名校”“千年学府”的名头,听起来就非常响亮,无疑是提升学校知名度、对外宣传的极佳手段。

2.提升校庆规格

校庆是高校纪念办学历史的一项庆典,具有总结办学经验、提高学校声誉、增强师生归属感、促进学术交流等诸多积极作用。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校庆活动也表现了偏离正常的、目标和功能设定的异化现象,官僚化和行政化色彩浓厚,过分追求社会捐款和政绩展示。无论是出于积极还是扭曲的价值取向,提升校庆规格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有意延长校史,举办百年甚至是一百二十年校庆便更有提升规格的理由了。

3.攀比的虚荣心

高校在追溯校史上同样存在着跟风攀比心理。做不成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头把交椅”,那就争夺历史最长、办学最早的“桂冠”,并通过率先举办百年校庆来形成众所周知的“既定事实”。在历史层面抢不到最早创办的现代大学的头衔,也有最早的西式学堂、最早的国立大学、最早的专业大学等的模糊概念。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在追溯自身校史上有着比较宽松的自主权,以至于组织校内学者简单论证一番就迫不及待地公布于众且不接受反驳。

无论是扩大学校知名度、提升校庆规格还是攀比的虚荣心,归根结底来看,核心都是高校在竞争环境下的焦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摆脱了计划体制的束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应当指出,高校间的相互竞争是一件好事,可以促使学校查漏补缺、提升办学质量,在科研和教學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提升办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人为地上溯校史是个事半功倍的“捷径”。

(二)校史追溯问题的应对之策

1.教育部门采纳学界制定的标准

对既有研究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如何确定高校的办学历史已经有了详细的原则和标准。只可惜这些仅限于学术讨论的标准缺乏约束力,容易被高校选择性应用或者干脆漠视。教育部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校庆和校史问题的通知》中只是简单说明了校史追溯的指导原则。但部分高校仍然胡乱追认校史,这种做法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议论和许多兄弟院校的抗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有所作为,采纳学界讨论、公认的标准并颁布执行。

2.秉持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

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大学作为全社会最高等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在自身历史的研究上更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需要更严格的自我要求。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校史研究方面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技术层面上的论从史出。即对学校历史的起源、发展等重大事件的记述以及对重要人物的评价都需要依据史实,比如各种文字、音像、实物的记载。二是学风态度上的尊重历史,尤其要注意回避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和社会风气的干扰。

3.树立文化自信的办学气派

人为的夸大校史明显违背社会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对高校如何审视自己的过去很有启发。悠久的历史固然可以引以为傲,但牵强附会甚至凭空捏造则会适得其反。其实,即使校史没有那么久远,但在这段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里,学校的拓业先贤和莘莘学子一起在艰苦奋斗中凝练了大学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就足够师生自豪和学界同仁敬佩。

4.二分的现实折中办法

少数高校举办校庆之所以引发争论,部分原因在于有意或无意将办学历史与建校时间混为一谈。我国许多高校在近代以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背景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旧式学堂、教会学校、技术学校、中等学校逐渐发展成正规高等学府的例子数不胜数,也很多高校是由其他老牌学校的部分师生、院系拆分而来。对这些学校来说,显然不能割断之前的历史,但“乱认祖宗”的做法也是不合适的。现实的解决方案是对外宣传时可以追溯整个办学历史,在举办校庆类的严肃场合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建校时间为依据。

三、结语与展望

当前部分高校出现的校史追溯乱象,不仅是历史认识不清的问题,还有着扩大知名度、提升校庆规格以及相互攀比的现实利益驱动因素,核心问题是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焦虑心态。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解决,既需要教育部门采纳学界制定的校史认定标准规范,更需要引导、宣扬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文化自信的办学气派,并且采取办学历史与建校时间区分开来的现实折中办法。

参考文献:

[1]刘海峰.中国高等学校的校史追溯问题[J].教育研究,1994(5):63-65.

[2]刘海峰.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J].中国高教研究,2004(1):57-60.

[3]章达友.从校史追溯的判别标准谈起[J].教育评论,2000(4):1.

[4]李均.对校史追溯问题的再探讨[J].教育评论,2002(2):58-59.

[5]王洪亮.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21-125.

[6]林淳英,李存晰.北京大学校史溯源问题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85-88.

[7]欧阳圻.大学寻源,还需参照历史传统[J].社会科学文摘,2014(11):65-69.

[8]张亚群.论大学校史研究三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3).

[9]龙献忠,唐芸轩,董树军.大学校庆异化:表象、危害及治理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4(3):118-122.

编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校史校庆学界
“120万买校庆特刊”值不值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作为一种文化的校庆:本质、功能及其发挥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谈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