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双凤
[摘 要] 机电类专业主要学习机、光、电、自动控制和检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动手操作能力,直接目的就是培养技术型、专业型中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制造业从事电气线路和机电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工作。为满足社会对机电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教室与车间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学徒一体,学习与工作一体”四位一体,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职业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相结合。
[关 键 词] 民营城市; 技工学校; 机电类专业;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6-0124-02
一、实施“四位一体”模式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2019年,《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正式颁布。国务院在具体的方案中强调:在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实施社会企业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计划在5~10年之内,将职业教育的格局进行根本性转变,让职业教育的开展能够更加规范化和多元化,不再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注重提升教育质量,由普通教育模式转变为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从国发〔2019〕4号文件看出,职业技术教育突出“就业需要”“企业社会参与”,所要培养的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为此,毕业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还要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专业学习中必须走一条“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实施“四位一体”模式是民营经济的需求
“中国制造”已经驰名世界,我国现在已经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其中60%以上为民营企业,共有数亿名职工。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生产一线的工人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又由于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转型快,能够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技工人才严重供不应求,其中机电技工短缺尤为严重。这些缺口岗位大部分集中在人工智能、机械加工、电器设备、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的产业中。例如:2019年底,据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在福建泉州1.4万多家民企中,机电类工种缺工达3万多人。机电类技工人才短缺是企业非常头疼的问题。
(三)实施“四位一体”模式是学生就业的需求
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机电类人才,另一方面机电类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致力于“一体化”“工学一体”的教育改革。但是受师资、设备和场地的影响,大部分知识还是以课本教材为主。课本内容过于陈舊,体系呆板,它脱离了工厂和行业的生产实际需求。所学的和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不匹配,无法实现教学与工厂生产“无缝对接”,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实施“四位一体”模式的基本内涵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教室与车间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学徒一体,学习与工作一体”,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职业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它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工学结合为模式,培养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教学模式。它包括全方位的“一体化”:教学大纲、计划、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学习情境与生产实际一致;职业技能训练与就业岗位需求的一体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起来,针对性培养人才,使教育质量得到根本提升。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民营城市的具体解读。它也是民营企业“以师带徒”的传承,但是又区别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它并不否认理论学习,所以不能用具体的工作干活来代替教学,具体的工作不是教学。在具体的生产工作中,筛选出代表性、典型性的工作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将工作过程作为具体目标的课程模式。更加注重实际生产经验、知识和技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职业知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三、实施“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一)借鉴民营企业“作坊式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
“作坊式培养”是民营企业传授技能的一种传统方式,在实际生产中“手把手”进行言传身教教学。它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并熟记师傅的操作,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在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这是一种将校园和企业、生产与教学进行结合的模式,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采用校企一体化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这里结合民营企业的师徒关系,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分别由企业师傅和技工学校老师合作进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大纲计划,将企业的实际要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将企业生产中的设备、工艺、技术纳入教材中,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开展实训实践。这样培养的学生,绝对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因为学生在理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后,会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学生接触到企业现在使用的设备,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这个过程积累了工作经验,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二)“双师”互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当前职业院校的相关教师已经不再从应届毕业生当中聘用,而需要相关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并且学历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对于一些工作水平较高的人才,可以适当降低标准。“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在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技工院校中尤其适用。学校要聘请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特殊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或者实习指导课、实践教学课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除了让生产一线师傅到学校,还要让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学校要按照规定,每两年让教师投入企业具体工作中两个月,服务于一线生产,并制订详细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特别要利用寒暑假时间,确定实习课题,让教师到企业生产车间进行轮训实践,参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生产和管理,发现和解决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将理论知识教学与生产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专业能力水平。
(三)打造多元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教学实践实施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提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路径。为了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保证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推荐三种实训基地运营模式:
1.学校教学型实训基地模式
学校每个专业或系根据课程需要开设的教学型实训基地。比如机电专业可以开设:电工实验实训室、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供配电技术实训室、工业检测技术实训室、可编程序控制实训室、单片机技术实训室和电力自动化与继电保护实训室等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比如机械基础、电工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及拖动基础、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训练学生各种元器件、机械零部件的检测及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该实训基地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将基本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根据具体的职业要求,将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增添和删减,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通过职业鉴定,又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2.“校中厂”实训基地模式
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联盟”等方式,合作开办了与各个专业相对应的实训基地。学校提供教学综合楼、实训车间,企业提供生产线设备,负责技术指导,共同进行实训管理。企业师傅与学校老师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该实训基地主要进行职业能力课程教学。比如传感器應用、机械创新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等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机电设备的运行、维修、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改造以及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技术。根据企业的生产形式,按照企业具体的管理规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和实习实训工作。例如我校与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百宏机电班”,采用订单式培养制造业机电专业高级蓝领。百宏集团负责教师培训工作和实习实训,按照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构建校企联合的模式。
3.“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
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企业生产车间就是学生的实训基地,企业日常生产就是学生的实训项目。这里不是把合作企业“请进来”,而是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进去企业生产一线,融入实际工作环境中去,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该实训基地主要进行职业实践课程教学。比如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电工电子技能训练、工厂电气控制实训、PLC(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技能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等课程。采用工学一体教学模式,主要训练学生操作设备、制定工艺、筹划工装卡具、调整试车、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等技术。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和学校的课程内容来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线设备,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生产指导。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职业标准中学习,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学习与工作合一。
总之,在民营城市机电类专业实施“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推动技工院校教育改革创新,有效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从而为民营企业的生产、发展、转型提供对应人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Z],201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