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规矩意识在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内化与外律、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三维”培养路径来完成。
[关 键 词] 规矩意识;家校共育;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076-02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规矩意识在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
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内化与外律、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三维”培养路径来完成。从纵向来看,依靠道德内化和法律约束为调整方式,伴随大学生终生;从横向来看,依靠校内培养和家长、社会联合培养的模式;从高度来看,依靠传统教育(线下)和互联网(线上)为手段,提高培养效果。
一、内化与外律相结合的培养路径
(一)道德内化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道德的特点决定了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为“润物细无声”。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建设来化人,在课堂教学上也要突破传统,大胆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建立“协和人”案例库。将吴亚楠、盛振文等协和师生的案例故事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正能量故事感召学生,从而对协和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模式上,可采用以下途径:(1)建设微信公众号“规矩说”。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送热点新闻事件,并发表评论,从而进行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依法、依规(规则、规章、制度、规律)意识。同时,在公众平台上还可以和学生进行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動态,及时沟通纠正。(2)运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树平台、学习强国等App平台,实现信息化、时代化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价值观引导的潜移默化。(3)通过抖音短视频,将学生中的正能量上传,引发学生共鸣。
在课程建设上,编写《协和话题面对面》,完善教材体系,实现课上课下无缝衔接。
(二)法律外化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的实施需要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需要规矩意识。其对规矩意识的培养是刚性的、硬性的,加强法治建设,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有利于规矩意识的培养。
成立崔海燕法律在线咨询工作室,帮助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积累法律知识,培养其规矩意识。
二、校内与校外同发力的培养路径
规矩意识的养成,可通过校内的课堂(第二课堂)、校风、学风、班风的建设来完成,也少不了学校和社会的合力。
(一)家庭、学校共育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在规矩意识的培养上,也需要家庭的力量。
由于大学生群体是来自不同省市的学生的集合体,其和父母通常隔着较远的距离,又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大多都已成年,因此,大学生培养中的“家校合作”路径往往被忽视,即使有,也面临着育人理念缺乏“深度”、渠道缺乏“广度”、机制缺乏“效度”这样的问题。
在规矩意识培养的家校共育问题上,我们通过建设家校共育课堂来完成。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家长群,通过组织大家观看规矩意识的正、反面案例,通过老师录制的规矩意识的短视频,邀请专家在线视频解答等多种方式拓宽育人渠道的广度,通过对学生家长的严格考勤、学习进行监督,提升育人机制的效度,实现对家长规矩意识的有效培养,进而形成对学生规矩意识培养的家校合力。
(二)社会、学校合力
大学生处在对社会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年龄,喜欢去探究社会。这正是社会和学校形成规矩意识教育合力的有利时机。
首先,社会要加强大众媒体(网络平台)的管理,从源头阻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内容的出现;同时加强大众媒体(网络平台)的建设,多呈现优质的遵规守矩的先进个人集体、先进事迹的内容。
其次,充分发挥社区(村集体)的功能。社区(村集体)是大学生除校园外活动时间最长、熟悉程度最高的地方,这里遵规守矩的先进个人、先进事迹对其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效果也是最好的。
最后,社会应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下功夫。建设一批遵规守矩的先进个人集体、先进事迹的实践基地对大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
三、线上与线下相补充的培养路径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通过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实现规矩意识的有效培养。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课堂的“课堂上学习知识,课堂外内化知识”的教学模式进行顺序翻转,变为“课堂外学习知识,课堂内内化知识”,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疑问来上课,其学习的主动性、效果都大大增强。如此,“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翻转课堂”能否开展顺利并取得预期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认真程度极其重要。
1.制度先行,保障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1)以考核为导向
在上课伊始,将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告知学生。以考核为导向,使其明白要想这门课程取得高分,就需认真对待每次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参与热情。
①平时考核
首先,确定组长这个关键人物。学生分好组后,组长的产生,可自愿报名,可由学生集体推荐,为确保组长这个关键人物的积极性,给每位组长3分的额外加分;另外赋予组长给组员赋分的权利,满足其成就感。
其次,打破吃大锅饭模式。为确保学生不躺在别人的功劳簿上,不仅不出力,还影响其他组员的积极性,在赋分的时候由组长根据其贡献大小给分。任务分数=小组成员人数*5分/位,哪位成员想得到超过平均分5分的得分,就要真正出力,得到组长和其他成员的认可,真正做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②期末考核
采取开放性的考核方式。确定好主题后,采取论文、诗歌、散文、视频、摄影作品等多种表达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拿高分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程参与度。
(2)以竞争为动力
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在分组的设计时,可根据主题或任务的多少,有条件时每个任务设置两个小组来完成,之后利用超星学习通的投票功能,由大家选出优秀的那一组,在赋分的时候就可以按照6∶4的比例来分配这个任务分数了。另外,组长的赋分也可以设置6∶4的比例,组长每人3分,就变成3.6和2.4的差别了。基于此,做得好的那组学生得到的分数就要多,组长的分数也不同,形成竞争,增加了动力。
(3)以奖励为激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20分的奖励分,也是为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平时奖励: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给予每次3分的奖励。年终奖励:学期结束之前,由大家共同评选出“学习标兵”,给予每位5分的奖励以及荣誉称号。
(4)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小組,成员间一起预习、讨论,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2.学案奠基,确保学生的可操作性
学生积极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任务的难易,任务的明确与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学案的制定上要因材施教、难易得当,也要循序渐进,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任务要明确。目标明确,内容明确,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老师想让他们怎么做,老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这也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保持沟通畅通。当然,超星学习通的群聊功能可以实现这一要求。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课下,做好任务清单
(1)优选教学内容,切分知识点
教师首先吃透教学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优选教学内容,切分知识点。
(2)设计微课,录制微课
(3)上传微课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微课设置过关任务,创建在线答疑、在线讨论等信息化学习环境
2.课上,做好指导工作
(1)点评引导跟进
“翻转课堂”里学生是主体,但教师是主导,教师的地位不能忽略,也不能主动放弃。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把控进度、掌控全局,对学生的作品呈现要及时点评;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及时掌握,做好正面引导工作。教师在课下的作用是及时跟进督导,对学生的疑惑及时解答,对学生的进度做好掌握,以免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
(2)要点梳理提升
“翻转课堂”上教师的一个首要职责就是将学生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知识的逻辑化梳理、知识的框架架构,使学生学到的是系统化的知识。其次,要做到拔高,进行精神层面的点拨提升。
(三)其他事项
1.时间分配合理
90分钟的教学时长,交给学生的时长在50~60分钟,教师的时间是30~40分钟,教师的时长包括学生展示中间的点评、引导、答疑、纠正,也包括学生展示完成后的总结、梳理、巩固。
2.翻转形式多样
首先,采用多种形式。诗歌、散文朗诵、主题辩论赛、主题演讲、自拍微视频、摄影作品展、红歌演唱、绘画作品展、征文比赛、制作PPT等形式,都可以结合主题、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来选取。
其次,注意定量使用。形式要多样,并不意味着每次课程都选很多种,这样华而不实,容易流于形式,每次课上1~2种形式就行,最多不超过3种。
3.精选优化内容
教师一定要对教材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标准、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每次课程找一到两个重点、难点,据此选择一到两个主题进行。太少容易丢失知识点,太少不能深入开展,起不到效果。
参考文献:
[1]艾贤明,郑国.基于活动理论的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9(5):61-65.
[2]贺军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统论[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7.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