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传统东巴纸创制工艺论述

2020-05-10 08:31周璞贵州安顺学院讲师
中国民族美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东巴纳西族纳西

文/图:周璞 贵州安顺学院讲师

一、东巴纸概述

东巴纸,通常由纳西族东巴教的祭司—东巴所制作,是用于书写东巴经书及绘制东巴画的手工纸,纳西语读作“色苏”或“色丝”。其质地厚实、纤维粗韧,不会轻易断裂,具有耐久的特点,且存放时间越久,古味风韵越是浓烈,有“纸寿千年”之说,因此原始而珍稀的东巴纸被称为人类手工造纸活化石。纳西人所居之处多有火塘,写好的经书在不断的翻看及塘火烟熏下,会由最初的象牙色逐渐变为古铜色,进而呈现一种古雅的色彩与情调。而书写于东巴纸上的经文,更是历久弥新,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并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纸中,只有东巴纸双面皆可书写。

东巴纸是东巴经书及东巴画的载体,是东巴文化的传承,具有宗教属性。关于东巴纸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一统志》:“通安州(今丽江),土产有纸。”然而,对于东巴纸的具体出现时间也由于东巴经较少书写时间记录而出现不同观点。陈登宇在其文章《纳西族东巴纸新法探索》中认为东巴纸是《五代会要》中记载的南诏晚期“厚硬如皮”的原始纸的延续;黄存凯、王蕾所著《古文明未解之谜》中表明,东巴文纪念馆的老东巴学者口述东巴纸创制于唐代。现存最早的纸本东巴经是清康熙七年(1668 年),因此东巴纸至少在300 年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关于东巴纸的造纸工艺,学术界也存有争议,有观点认为东巴纸的造纸技艺融合了汉族的抄纸法与藏族的浇纸法。亦有学者认为东巴纸成纸方法特别之处在于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抄纸,也不同于浇纸,因而可看作是第三种形态。[1]

东巴纸以其耐磨抗蛀,便于保存等工艺特点,始终应用于东巴经的书写与东巴画的描绘而世代相传。“文化大革命”期间,东巴纸的制作与其他东巴文化一度遭受传承的困难,东巴从事的一切宗教活动被当作“封建迷信”予以禁止,而非东巴的造纸者又非常少,这也对东巴纸的传承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为全面抢救、复兴东巴文化,东巴造纸工艺得以恢复和发展,并于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保留原始东巴纸生产工艺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丽江市玉龙县大具乡、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地、维西县塔城镇、大理州鹤庆县等地。

产自丽江塔城乡的东巴纸 杨玉华提供

东巴纸原料荛花树皮(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

东巴纸造纸工具舂料筒及木杵(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

东巴纸制纸工具捞纸槽(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

二、东巴纸的原料及工艺程序

(一)东巴纸原料

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撰写的《纳西人的生活与文化》,是目前可见对东巴纸的造纸工艺及原料最早进行介绍的专著。东巴纸的原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纳西语称“弯呆”、汉语称“荛花”的落叶灌木,正是洛克在著作中所提及的东巴纸原料。“荛花”为瑞香科荛花属,韧皮纤维发达且韧性极强,是造纸原料的主要来源。“荛花”种类繁多,杨建昆在其编撰的《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中论述了丽江大具乡的东巴纸原料主要为丽江荛花和澜沧荛花两种,澜沧荛花纳西语又叫“然弯呆”,意为长在高山上的荛花,这种荛花分布在2000—2700 米的石灰岩土壤中。丽江荛花纳西话又叫“阁弯呆”,常见于海拔2600—3500 米的杂木林下、松林中、荒地灌丛及路边。由于生长在高寒山区,它们的生长速度缓慢。[2]并且,据被授予“香格里拉县纳西东巴文化及纳西造纸文化传承人”的白地村吴树湾年轻东巴和树昆所说,他从未见过荛花开花。此外,荛花含有轻微的毒性,能够防止虫蛀,尤其是春季采集的树皮最佳,纤维含量高,成纸较厚,光洁度高,使用寿命长,更能有效防潮及耐火,亦可以避免尖锐的书写工具如竹笔、铜笔及骨笔等在抄写经书或描绘东巴画时,将纸张划伤或洞穿,这也正是东巴纸能够“上千年而不腐”的重要原因。

另一类是纳西语为“糯窝”、汉语为“构树”或“楮树”的多年落叶乔木,又称“沙纸树”“谷木”等。其韧皮纤维多用于造纸的材料,生长于海拔2500 米以下的地区,“糯窝”形态高大粗壮,嫩皮纤维柔软、杂质少,而老皮的皮层厚,黑粗皮的灰分含量高,应除尽,否则会影响成纸质量。[3]然而,一部分纳西族人始终认为即便经过加工处理,以“糯窝”为材料制成的纸张色泽还是会偏黑,甚至在“煮浆”时加入使其增白的物质,效果依然欠佳,并且“糯窝”成纸较之“荛花”成纸而言偏薄且软,并伴随有“洇墨”的问题,因此,“糯窝”并不作为东巴纸制作的首选材料。

(二)东巴纸制纸工具

东巴纸的主要制纸工具有煮料锅、木槌、舂料筒、捞纸槽、纸帘、纸帘框、晒纸板、砑光器等。

1.煮料锅,通常为大铁锅,将浸泡后变软的原料置于大铁锅中煮。

2.木杵,即中间细、两端粗的捣物木棒,用于舂捣造纸原料。

3.舂料桶,分为石制与木制两种,石制舂料桶是将大石头中间掏空,掏空部分为直径约25 厘米,深度约30 厘米;木制舂料桶大致分两种,一种规格相对较大,将高度大致为70 厘米,直径约为30 厘米的树桩中部挖空呈水桶状;另一种为木制酥油茶桶,少数民族家庭中常用的酥油桶,是和树昆东巴个人研发的试图捣细原料的用具。[4]

4.捞纸槽一般长度200 厘米,宽度50 厘米,深度120 厘米。顾名思义,作捞纸之用。

书写于东巴纸上的占卜类东巴经书,制作年代约为1813 年间,出自丽江九河(丽江玉水寨东巴庙)

以东巴纸为材料的东巴经书,载有东巴教各类祭祀仪式中念诵的经文,书写年代约为1794 年间,是塔城、大具、奉科、白地、太安等多地老东巴亲自书写(丽江玉水寨东巴庙)

5.纸帘以竹篾排编,篾片之间用麻线连接固定,形制多为长方形,纸张的大小取决于纸帘的规格。

6.纸帘框又称纸帘固定器,式样如同抽屉,长宽比约为3:1(通常在长65 厘米、宽27 厘米的尺寸范围内),内心大小与纸帘相同,底端有木条,用作支撑纸帘。

7.晒纸板,用于晾晒纸帘上的湿纸,通常长约90 厘米,宽约24 厘米,厚3 厘米。

8.砑光器有两类,一类是椭圆形或卵形石块,另一类是圆柱形砑棍式砑光器,长约30 厘米,直径约5 厘米,用来擀压纸张,使其表面紧实而有光泽。

(三)东巴纸制纸工序

本节所介绍的制纸工序为香格里拉三坝乡的东巴纸制纸工艺,流程包括采集原料、剥皮并刮去表层黑皮、煮原料、舂料、捶打、搅拌纸浆、取纸后除去杂质、贴纸、揭纸帘、晒纸、砑光、揭纸等,尽管东巴纸的造纸设备相对简易,然而造纸工艺却极为繁复严格。

首先在临近的山上选取荛花枝条,以粗壮为宜,并将树皮剥下,同时将内里的木质部分剔除。荛花不可连根砍伐,两三年后的新生枝条又可利用,同时也体现了纳西族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睿智生态观。剥好的树皮要将其自然晾晒,避免发生霉变,然后置于水中浸泡,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评为“纳西族手工造传承人”的香格里拉三坝乡著名东巴艺术大师和志本东巴,会将原料放到流动的河水中,浸泡两三天,直到原料柔软后刮掉黑色外皮,投放到大锅中煮三四个小时左右,和志本东巴在煮料过程中会添加灶灰,可提升煮料效率。将煮好的原料捞起漂洗后,放入舂料桶中舂捣,取出后用木锤再次将纤维捶打得更加细致。然后将纸帘框置于一个盛满清水的捞纸槽中,再把纸帘安放于纸帘框固定好,把舂好后精挑的原料投入捞纸槽,使其与清水混合,以手搅拌纸浆令纤维均匀,并在这个过程中将杂质拣除。随后将纸帘框水平自捞纸槽中捞出后,小心将纸帘自纸帘框中取出,把附有纸料的一面自下而上贴于晒纸板上,轻轻揭去纸帘后,挤压湿纸水分,将贴纸的晒纸板拿到太阳下晒,待其半干之际,用麻布将砑光器包裹后将纸张砑平,最近几年迪庆州三坝乡白地村恩土湾的纳西族造纸人也有使用滚筒压纸的,以达到使纸张平整的目的。等纸张完全晒干后,将纸自晒纸板上取下后,再用砑光器整理打磨纸张,使其富有光泽,一张东巴纸成品宣告完成。

书写于东巴纸上的纳西族三大史诗之一,创世史诗《创世纪》现藏于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

东巴纸的制作主体是东巴,即造纸人,而造纸人在按照造纸工序进行制纸的过程中,也会融入自己的个人理解对制作步骤进行适当调整,以期达到希冀的品质效果,如对纸面光感色泽度的处理,以及纸中植物纤维的数量、大小的把握等,体现了造纸人的审美倾向,东巴纸在充分体现实用目的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来自于东巴艺术修养的审美特性。东巴纸的生产工艺繁复、生产率低,制作东巴纸还要煮荛花树皮,燃烧200 公斤左右的木柴,花费工时7 天,才能制作60 张东巴纸。[5]而荛花数量也由于大量砍伐而逐年锐减,已近枯竭,此外,由于制作东巴纸需要采集的荛花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造纸人在大量的剥离树皮后,会出现手部肿胀、麻痒的感觉,严重者全身红肿,眼睛会出现化脓甚至溃烂,由此可见,对于东巴纸的制作完成的背后不仅是资源与时间的消耗,更是造纸人心血的凝集,是以更显弥足珍贵。

三、当前东巴纸的传承保护及创新发展

近年来丽江旅游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各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的研发,随着时代的发展,秉承匠心精神的传统手工艺产品愈发受到人们关注,东巴纸作为珍稀的少数民族手工纸,伴随着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而享誉世界。与此同时,东巴纸的功用也已经不仅局限于对东巴经文的抄录以及东巴画的描绘,由东巴纸衍生出的各类装饰品与纪念品更是层出不穷,除了东巴纸原纸外,还包括各类光洁精致或朴野率风格的现代东巴纸、灯具、明信片、笔记本、书法作品及画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关于东巴纸设计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商铺分别为“东巴纸坊”及“天雨流芳”。尤其是东巴纸坊规模较大,除丽江古城外,束河古镇、大理古城皆有。然而,这些商铺所开发的东巴纸旅游商品并不是用传统的原料荛花制成,其工艺也并非传统的东巴造纸工艺,也难以使传统东巴造纸工艺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6]另一方面,荛花资源的日趋枯竭,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传统生产工艺也因原料的难以为继及对人体的伤害,难以完成大批量生产。因此在传承传统造纸工艺的同时,更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弘扬纳西族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古老智慧,以及东巴文化中“敬畏自然”的传统生态观与保护意识。除此之外,东巴纸作为民族文化象征,也应紧随时代需求,在创新中获得域度更为广阔的传承空间与范畴。

注释

[1] 樊嘉禄, 张程. 从纳西族东巴纸看传统造纸工艺的演进[J]. 纸和造纸,2009(3):61.

[2] 杨建昆.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50.

[3] 刘仁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纸[J].纸和造纸,2007(5):88.

[4] 闫美霖.造物的传统与现代—纳西族东巴纸品的工艺实践[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6:29.

[5] 李忠峪.基于手工造纸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材料耐久性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46.

[6] 石永欣.浅谈纳西族传统东巴造纸工艺[J].美术教育研究,2015(9):55.

猜你喜欢
东巴纳西族纳西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安纳西
安纳西
东巴造纸工艺与东巴文化的现代“发明”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比较研究
纳西鲁丁的微笑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