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敏
摘要: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的不断变化,创新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使得不同领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标准出现巨大的变化,高校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针对现阶段人才市场复杂的发展特征,高校应将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学生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在动态了解就业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以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规划,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基于此,高校应及时转变专业教育理念,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设置明确的学科教育目标,全面推进高校就业指导、专业教育工作的创新融合。
关键词:教育规划;课程内容;就业需求
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的突破式发展,对当前就业环境造成了冲击,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也为高校就业教育、专业教学带来了改革的契机。高校在培养学生实际就业能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适当融合现代就业发展理念,夯实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就业视野,为学生职业规划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
一、当前阶段高校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面临的实践问题
1、专业教育规划目标不明确,学生就业基础薄弱
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高校的专业教育往往是以教材内容为根本的,没有结合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规划目标,使得学生的就业基础薄弱。部分学生认为专业教学与自身的职业规划存在矛盾,忽视了专业成绩的重要性。目前,国内高校人才的培养逐步从宽泛的通用教学转变为更专业的学科教育,注重对学生素质化、专業化教育。因此,高校学生群体的就业具有针对性、技术性的特点,专业基础与技能应用水平成为影响就业情况的关键要素,也是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基础。然而,现阶段,由于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目标不统一,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划缺乏实践性与针对性,学生专业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标准。
2、高校就业群体的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企业用人不仅需要考察高校就业群体的专业水平,同时,还需要对其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检测。然而,目前,高校学生群体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实训机会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的途径受到限制。尽管企业招聘时有着一定的学历标准,但是动手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等却明显不足,往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锻炼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学生实践能力达不到就业标准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专业实践操作不熟练,技术应用水平较差;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识技能水平不高,信息素养、法律意识、人际交往、应对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差距,就业竞争实力差。
3、创新理念与能力相对薄弱
信息社会,高新产业的发展与革新速率较快,在人才选择方面,需求更多样。就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也成为用人单位的考察目标。但受传统专业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更习惯于充当被动的角色,缺乏创新实践、自主学习的意识。据相关就业创业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中大学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高达80%,但真正在高校期间就进行创业活动的学生比例并不高,主要是由于资金、市场、创业规划等方面的影响,实际创业比例较低。与此同时,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也使得学生在临近就业的阶段,普遍存在焦虑、急躁的心态,即使选择创业也往往更倾向于传统行业、门槛较低的行业等。
二、优化专业教学规划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有效对策
1、树立现代专业教学理念,提升就业指导教育水平
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转变,将学生个人就业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确立起了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通过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为社会输送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为有效落实现代专业教育目标,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一方面,应加强现代教育理念的宣传,在教师队伍中树立起实践与理论平衡、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兼顾的现代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第三,推动就业信息化管理,动态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深度整合就业资源,面向学生提供更丰富、准确、可靠的就业信息。
2、以服务社会为原则,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高校教育专业的设置通常是相关教育部门依照产业结构、经济形式、社会分工等需要,制定学科门类,设置教育目标。因此,高校的课程安排应以服务社会为原则,对学科内容进行专业性设置。具体来讲,在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形式与课程比例时,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指导,对就业比例较高的企业,尤其是新兴行业、企业中的领军人物参与到高校的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中来,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相关能力的培养机制等。在实际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应适当结合前沿知识理论,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利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模拟训练等形式,优化能力培养结构。
3、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创新专业教学的整体规划目标
为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高校应在全面了解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推进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逐步确立就业目标。创新专业教学的整体规划目标,通过针对性的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实践能力与通识技能。如,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实训活动、社会实践等,实习期的大学生可以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将提升就业能力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从而提升教学人员培养和开发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结合新时期用人岗位的要求,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结语: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高校应以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能力培养结构,依照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提供更针对性、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面对新时期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实践技能应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缺失等问题,应采取创新专业教学规划、树立现代就业指导理念、调整专业课程内容等形式,推动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建立健全现代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文超,李永兵.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文存阅刊,2017 (21)
[2]吴淑梅,陈双双.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与开发路径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