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通 魏阳芷 张慧晶
摘 要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处理学生危机事件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强的情绪波动,甚至出现情绪耗竭现象。辅导员情绪管理水平是影响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成效的重要因素,要通过探究辅导员情绪影响因素,探索辅导员心理管理和调适对策,防止情绪耗竭现象的产生,保障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情绪耗竭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2.076
AbstractCounselors are organizers and implementers of College Students' dail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students' crisis events, they may have strong emotional fluctuations, even emotional exhaustion. The level of counselor's emotion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crisis event handling. We should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unselor's emotional,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management and adjust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ounselor,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ensur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unselor.
Keywords college counselor; emotional exhaustion; countermeasures
为更好地了解高校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辅导员情绪现象,分析在其过程中产生情绪耗竭的关联因素,本研究结合随机抽样问卷调研和个别深度访谈,以上海部分高校及其他省市高校专职辅导员为对象进行了“高校危机事件中情绪耗竭和心理弹性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5%,深度访谈10人。样本从性别上看,男女辅导员占比分别33.68%和66.32%;工作少于1年占3.16%,1-3年占30.53%,4-6年占21.05%,7年以上占45.26%;从所带年级分布上看,本科生辅导员为主,占比78.95%。91.58%被调研的辅导员经历过或处理过学生危机事件。
1危机事件中辅导员情绪耗竭关联因素分析
在高校危机事件中,辅导员作为一线人员心理平衡难以维持,这将给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带来不确定性和危害,因此必须从中分析探究出危机事件中与辅导员情绪耗竭相关的影响因素。
(1)不同组织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调研和访谈发现,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针对“学校或学院会给予您及时且有力的帮助”这一问题,有超过半数(51.72%)的受访者选择“非常赞同”,40.2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赞同”,而选择“不太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15%和2.3%,选择不确定为4.6%。他们认为学校和学院作为组织部门对辅导员在处理危机事件过程的支持可以很好地缓解辅导员的压力和情绪。
(2)不同性别的辅导员危机处理情况分析。辅导员因思想认识不够、对危机事件预防不足等因素,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较难妥善处理自身情绪。在问及处理学生危机事件中是否“身处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我从未感到焦虑”时,男性辅导员选择“非常同意”的占3.33%,女性辅导员仅为1.75%;而选择“感到焦虑”的男性辅导员占60.01%,女性占到78.95%,高于男性18.94%;男性辅导员选择“比较同意”的占36.67%,女性为19.3%。这些数据侧面反映了男女性别不同带来的抗压差异和情绪焦虑的差异,总体来说女性感到焦虑的情况多于男性。
(3)不同工作年限辅导员情绪耗竭情况。对于“身处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我从未感到焦虑”的调研显示不同工作年限的辅导员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进一步的访谈结果也显示,辅导员情绪消耗与工作年限成“U型”趋势。任职时间为1-3年的辅导员,因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初遇学生危机事件处理往往造成较大的情绪消耗,甚至引发对辅导员职业的质疑;工作4-6年的辅导员整体情绪表现较为稳定,对工作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心态;工作时间7年以上的辅导员工作倦怠倾向较为突出。
(4)朋辈支持情况分析。访谈和问卷结果显示,辅导员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出现情绪波动甚至接近情绪耗竭时通常会借助朋辈的力量支持。调研发现,辅导员会向亲属、同学、朋友、同事以及其他人员进行倾诉,以此来舒缓自己的情绪压力。每位辅导员倾诉的平均人数为7.83人,其中选择向同事倾诉的平均人数最多,为3.09人。
2 高校危机事件中辅导员情绪耗竭的消极影响
辅导员的选择与行为受个人情绪的驱使,积极的应对情绪是处理复杂工作的潜在动力,不良情绪则会使人消沉低迷、工作被动僵化,难以灵活应变摆脱危机。
(1)情緒耗竭不利于危机的识别与预防。危机发生前期,辅导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危机信号的捕捉和甄别,识别事件种类,研判危机趋势,冷静而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当辅导员若处于情绪耗竭状态,缺乏充足的心理能量支撑,危机辨别的灵敏度下降,容易忽视前期异常现象所反映出的危机信号,不能及时地进行干预,容易错过危机预防的最佳时机。
(2)情绪耗竭不利于危机的化解。现代心理学证明情绪产生的过程为“刺激—接收—情绪—选择—行动”,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刺激”,结果可能会引发毁灭性的行为。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一方面,辅导员若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危机涟漪效应扩大,学生恐慌更加难以消除,难以控制局势。另一方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绪能激发下丘脑的“快乐中枢”,令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干劲倍增。
(3)情绪耗竭不利于危机的善后。危机后期的恢复、总结、反思阶段对辅导员的情绪管理和心理弹性大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既要使自身尽快恢复心理平衡,排解疲劳厌烦情绪,继续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危机善后工作,又要保持洞察力,通过共情关注涉及学生状况,做好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情绪耗竭的辅导员往往不能有效察觉学生的情绪变化,难以及时调整沟通和教育的方式方法;相反情绪健康的辅导员在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的同时,还能从危机事件处理中丰富自身心理建设,通过更为合理的心理辅导工作,切实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4)情绪耗竭不利于辅导员的身心健康。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威廉斯对300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敌视情绪较强的人”死亡比例高达14%,“情绪随和的人”死亡比例仅为2.5%。不良情绪对辅导员身心健康不利。危机的爆发会使人积累大量负面情绪,所引起的情绪浩劫可能引发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情绪性头痛等心理与生理疾病,严重影响辅导员正常工作生活,也将影响其所带学生,对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
3 应对辅导员情绪耗竭的对策路径
学校应从组织支持、心理帮扶和朋辈支持等方面给予辅导员幫助,减轻辅导员因危机事件导致的情绪耗竭。
(1)力争社会多方支持,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心理学认为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有助于减轻生活压力,调节情绪健康。然而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识尚存误解,如认为辅导员工作“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等。一方面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政策倾斜,注重辅导员工作的正面宣传。通过社会主流媒体宣传优秀辅导员工作案例和光荣事迹,扩大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声望。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形成合理的职业期望,通过有力的舆论引导,宣传全员育人理念,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齐抓共管,协同育人。
(2)扩宽职业发展路径,抬高辅导员职业天花板。随着《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颁布,辅导员队伍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强有力的教育后备军,充分利用全国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等平台,推行辅导员校际、院际交流及上、下级挂职锻炼。同时要注意为不同类型辅导员搭建平台,对于先进辅导员给予充分引导,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对能力一般但长期在一线勤勉工作的辅导员也应给予关怀和重视。
完善辅导员培训发展体系。高校通过组织全过程的岗前培训、专项培训和职业技能职称考试,以及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等各层次培训,构建多层次的辅导员发展体系,让辅导员能够从容应对不同问题,杜绝“本领恐慌”,从根源上遏止不良情绪产生。有条件的单位可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鼓励辅导员攻读在职博士学位,并划拨辅导员专门序列,提供等同专任教师培养的多项优惠条件。
(3)筑牢心理帮扶堤坝,补给辅导员情绪能量。关心关爱特殊辅导员群体。与辅导员的访谈发现,情绪的消耗和抑郁状态的产生并不常来自于大量工作后的疲倦,长期的不良情绪往往耗尽人的心理能量。因此高校领导应注意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关心关爱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深入调研辅导员工作现状,切身理解辅导员感受。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工作年限长或高龄的辅导员,理解其在家庭负担重、体能精力下降、与学生年龄差距大等方面的困难与压力,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科研能力弱、职称评审困难的辅导员,加强对其职称评审的具体指导,及时疏解不满情绪。
构建辅导员心理支持系统。例如由学工管理部门牵头成立辅导员心理成长中心,通过心理咨询模块对需要帮助的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减少消极情绪,促其心理自助;通过心理健康研究模块以专业的心理研究反馈,支撑辅导员日常工作和自身建设;通过心理成长建议模块,依据研究结果对辅导员提供个性化发展指导,也可反哺队伍建设中的制度制定等。
(4)开发交流平台,打通辅导员情绪调节渠道。学校主管部门创造平台,促进辅导员跨学院、跨学校互通互助,共享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经验成果;不定期组织辅导员工作研讨,促进辅导员的自我提高与发展,也鼓励辅导员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辅导员工作价值感;成立辅导员联谊会等群众性组织,调节辅导员工作节奏,缓解职业倦怠,避免情绪耗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高校危机事件中辅导员情绪耗竭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D-04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林大有.情绪管理的第一课堂[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47.
[2] 邱陆.情绪驾驭生命[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18.
[3] 杨傲多.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10.
[4] 张炜,朱萌.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
[5] 刘妍君,王丹平.高校辅导员情绪劳动策略与个体幸福感关系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