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俊
摘要:教学效能取决于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其中显性课程通常作为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式,效果显著。而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内在补充,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课程作用与效用层面,高校隐性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增进学习效能,然而也将使学生的学习效能出现消解问题。本文结合隐性课程与学习效能的内涵,探析隐性课程内容,明确隐性课程与学习效能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英语;隐性课程;学习效能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2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1580(2020)02—0109—04
在新时代背景下,隐性课程逐渐得到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视,美国学者康威特指出:“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总量,要明显超过课堂教学内容。”即“附带学习”相较于“正式学习”更重要,也更根本。1968年,著名教育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对隐性课程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并指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课堂获取成就的基础,是与现行课程相辅相成的课程整体。现阶段,我国高校在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中所蕴含的隐性课程能够有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能,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缺乏足够的重视,难以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能的关键。
一、隐性课程与学习效能的内涵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根据相关理论阐释及教育词典介绍,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课程计划及规整政策未给予明确限定的、无意识的与非正式的学习经验,相较于显性课程,教师在教学研究与实际应用过程中组织隐性课程,能够有效弥补显性课程所存在的不足,全方位考量并规划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隐性课程通常被称为未预期、未研究、非正规、潜在与隐蔽的课程,是高校学生在学习中潜意识地形成价值观、经验以及理想等文化影响与意识的内容。因此,隐性课程也可被称之为在学校教学情景中以内隐的、间接的形式展现的课程体系。通常来讲,隐性课程拥有不易发觉、多样、潜在以及非预期的特性,决定了学校隐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兼具持久性、弥散性以及普遍性等特点。然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是积极的,同时也是消极的。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影响既是无意识与有意识的,更是学术和非学术的。总而言之,隐性课程主要存在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存在显性课程之外的教学体系。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辩证关系来分析,两者既是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影响的,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隐性课程的形式具有多元性的特征:首先,观念性课程。主要指蕴含在显性课程内的教育观念及意识形态。其次,物质性课程。具体包括校园环境、教室布置、学校建筑。再次,体制性课程。其包括班级管理与运作模式、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最后,是心理性课程。包括教师的行为、心态的形式等。
(二)学习效能的内涵
德国学者杜拉在相关著作中,对“自我效能”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并从教育领域角度出发,延伸出学习效能的概念。杜拉指出学习效能主要指学生对正从事的社会活动或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判断,能够有效将影响因素向先行因素转变,以此对现有的行为规划作出影响。而将学习效能感渗透到价值体系后,能够形成稳定的效能理念,以此影响学生如何感知、思维并调动相应的行为。因此,学习效能能够在影响源与行为间发挥媒介作用,为学生的成就与行为提供推进基础。我国教育家王聚庭先生指出,学习效能由四个模块构成,分别是学习能量、心理状态、学习能力以及自我效能。其一,学习能量是充分研究学生心理机能的基础,具体包括好奇心、探究世界的心理取向;其二,学习能力指学生的处理信息的管理机能,包括逻辑分析能力与记忆能力;其三,心理状态是指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包括团队合作与人际交际能力等;其四,自我效能包括学生对实现特定目标以及满足特定需求所需知识的信念或信心。
二、高校隐性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英语教材内容
英语教材是隐性与显性课程发挥功能与交互作用的前提。高校英语教材不仅仅是显性课程传授教学知识与文化内容的主要媒介,同时也是呈现意识形态、思想内涵的主要载体。而从文化层面来分析,英语教材既是英语国家行为规范、价值形态以及风俗民情的总和,也是英语文化传播的多维载体。通过严格筛选并核查的英语教材主要反映了我国主流社会所推崇的美、善、真等价值理念与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价值及为人处世的思想哲学。通过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意识价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体系。而在文化教育层面,高校学生在享受文化底蕴熏陶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理清目的语国家文化形式以及语言运用规律,进而深化英语语法规则与句式使用限制,结合特定场合与文化情景,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教育
英语课堂是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关键场所,现阶段,伴随高校英语学习与教学理论的日渐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得到明显的改进与提升,进而转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的弊端,逐渐形成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充满风趣、充满欢乐、灵活多变的现代教学体系,教师少说,学生多说、多练,逐渐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然而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内容,不仅仅包括上面所阐述的内涵,又承担着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的重任。我国高校英语教师逐渐将思想政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融合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言谈举止,一言一行,影响并改变着学生的思维逻辑与心理发展,进而促使英语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课外活动
相较于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是隐性课程的核心场所,是结合社会、高校及家庭在内的有机整体,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因素与影响因素,最显著的要属物质环境,即隐性课程开展所需要的各类硬件设备及设施。具体包括人文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际环境等多种物质环境。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是蕴含多种价值观、思想体系以及理论内容的系统整体,学生在人际活动中,难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内潜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思想层面,又表现在学习层面。其中在学习层面,高校的英语文化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完整的学习生态基础,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学习效能与隐性课程的内在联系
(一)隐性课程推动学习效能
首先,观念课程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效能。根据上述阐释,观念课程主要指高校内部的学风与校风,相关教师及领导的指导思想、教学风格、知识观以及价值观。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念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习内容,开辟学生眼界,提升學习效率。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如果高校行政部门不断追求应试教育理念,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如果高校行政部门与英语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开放的头脑,便能够通过校园的文化环境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是物质课程方面。物质课程具体包括校园与课堂两方面。在课堂层面,教师通过座位排序与教室布局构建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环境。而在校园环境层面,隐性课程功能主要指高校设施设备在英语教学层面的安排与应用。再次,制度课程方面。我国高校通过制定制度的形式,推动英语教学效能的提升。譬如四六级英语考试以及英语竞赛等活动都能为高校隐性教育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刺激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激情与热情,并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关键的推动作用,此外也能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资源与实践学习探究英语理论知识。制度课程还包括考核制度的设立与落实,譬如学校将学生在课堂与课外的表现作为英语考核的标准,以此引导学生提升“课外学习”意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而英语课程的制度性安排也是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譬如实践内容、课时数量、课程数量等。最后,在心理课程方面。心理课程具体包括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的行为方式及心态等内容。而英语隐性教学主要是通过心理影响,使教师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交际关系,以此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诚然教师是隐性课程的先导,教师的道德品性、人际关系、阅读量以及知识面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而学生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隐性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人际交往及待人处事能力。不过从心理层面来分析,隐性课程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思想特征,通过结合学生的行为与学习状况,运用切实有效的手段,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与思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推动英语教学的长远发展。
(二)隐性课程消解学习效能
首先,缺乏对隐性课程的关注。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主要以显性课程为主,部分英语教师缺乏对隐性课程的重视,教学研究程度不足,研究进展滞后,难以充分提升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结合英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学活动支持,譬如论文设计、实践教学以及其他课程体系中有关英语知识的内容等。然而在当前阶段,隐性课程主要以目标性的显性课程来表达教育内容与教育功能,无法将学校内外的活动与环境通过英语隐性教育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融合能够有效呈现英语教学的现实价值,却难以表现隐性课程的时代机理与教育内涵。其根本原因在于隐性课程主要借助潜移默化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而非利用课堂教学体系,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如果不能认清两者的内在联系,将极大地限制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削弱学习意愿,弱化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如何安排隐性课程是发掘隐性课程价值的关键。其次,过分重视少数隐性课程。现阶段,高校四六级英语考试是学生提升英语能力,开辟英语发展途径的有效手段,然而部分院校曾对此进行过硬性规范,假如学生不能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便无法获取相应的学位证书。这显然与隐性教育的初衷相背离,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隐性课程是高校学生借助无意识学习与自发学习而形成的学习机制,如果通过制度手段,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力度,将导致学生对英语教学工作及学习任务的厌恶与反感。此外,还有部分院校,将学生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放在英语竞赛上,导致学生轻视其他的课程学习,逐渐形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心理。最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英语课程审核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应试考试与听力考试等方面。虽然传统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考察显性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成果,却难以对学生在隐性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与考核。如果将英语竞赛成绩、四六级等级考试成绩纳入评价范围,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隐性学习效能。如果将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进行组合,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然而高校在考试制度层面,却存在严重规范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没有设置相应的隐性课程体系,缺乏课程创设基础及隐性课程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实践工作断断续续的问题。由于隐性课程的构建并非短期的工作,而是立足于学校评价机制的前提下的课程管理体系。如果高校忽视对评价制度的制定,不仅不能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更难以提升英语教学的学习效能。
四、优化英语隐性课程学习效能的策略
(一)挖掘隐性资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隐性资源丰富多彩,既有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又有综合反映我国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传承传统文化,体现不断拼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追求上进精神的校园广播。然而作为英语教学主体的教师应将视角集中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当中,通过行之有效的隐性资源结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首先,结合跨文化交际,挖掘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资源。英语教材中通常以英语国家的文化节日或日常交流为主要内容,然而对文化的渗透力度相当有限,其结构逻辑主要以知识渗透与呈现为主。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平台,为学生呈现与英语国家文化相关的影音资料,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对英语国家的理解,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其次,与其他学科构建联系。英语隐性课程不仅包括英语教学内容,更包括德育与心理健康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待教学问题,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问题,进而使学生受到影响,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而在心理教学层面,教师要用心理学方法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出发,构建英语课程体系。
(二)构建文化情景
在隐性课程中,文化情景是教师推动并落实隐性教育的重要手段,拥有着丰富的教学内涵与教学作用。从理论层面出发,教学情景可以理解为情景教学,然而与传统教学情景不同,他旨在以校园情景、班级情景为依托,以隐性知识渗透为主导,旨在提升学生吸收隐性知识的质量与效率,促进英语教学工作的发展。从教学实际角度出发,文化情景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外在形象、整体面貌以及学习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其中班级风气主要指学风与教风。教风是英语教师与生俱来的教学面貌,譬如工作作风、师德修养、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话语等。拥有良好教风的英语教师不仅可以有效传授技能与知识,更能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学风具体指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氛围与风气,是学生行为与心理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在构建文化情景过程中,英语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师德修养,摆正工作作风,結合教学特征与特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英语教学目标、隐性教育要求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融合到班级文化建设中,以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与意识形态作为引导,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三)制定评价体系
隐性课程评价体系是高校英语教学彻底落实隐性教育的关键手段,同时也是英语专业发展的有效举措。首先,要明确隐性教育内容。隐性教育内容包括制度课程、心理课程、观念课程、物质课程四个方面。高校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教育内容,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并以此制定出具体的评价体系。然而由于隐性课程拥有非预期、非正规的特性,在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教师或相关负责人作为责任主体。其次,确定评价方式。由于隐性课程的特殊性,在观念课程中可以用定性方法,然而在学生英语能力以及课外表现中,却需要用定量评价的手段,所以,高校相关部门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完善现有的隐性课程评价机制。最后,评价制度。行政部门应对高校现有的隐性课程管理制度进行评价,以此发觉不足,弥补错误,提升隐性课程的教育管理力度。
五、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效能是综合反映英语教师能力、学生学习水平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系,在隐性课程构建过程中,高校行政部门应明确隐性课程的教学功能,提升重视程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根本,从实质上构建出体系完善、内容完整的隐性课程管理机制,以此推动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陆挺.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认知及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
[2]邹建辉.隐性课程对高职学生学习效能的影响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7(01).
[3]董娟.探究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效能的影响[J]. 电子制作,2015(04).
[4]李玲,殷新,朱海雪.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02).
[5]牛欣欣.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
Abstrac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depends on the combination of recessive curriculum and dominant curriculum, in which dominant curriculum is usually the main wa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The implicit curriculum is the internal complement of the explicit curriculum, and it is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t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function and utility, implicit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expression ability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but it will also mak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disappear.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onnotation of implicit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explores the content of implicit curriculum, clarifi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recessive course;learning efficiency
[责任编辑:周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