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实践能力培育体系的构建

2020-05-09 10:42梁保建
声屏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构建

梁保建

摘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融合性,教学工作要紧跟传媒实践快速发展。高校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重新构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院校可以通过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生充分提供实践平台与机会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实践能力 培育体系 构建

2018年,教育部与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高校必须“完善实践教学”,重新构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育体系。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纷纷对课程进行了调整与改革,但收效并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相关院校提升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路径进行梳理,以便于构建更为完善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体系。

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重视实践能力的考核

当前,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除了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课程外,专业方面仍然有十几门理论课程,而且对于所开设的实践性课程,不少高校由于缺乏能够对实践进行指导的老师,仍然把它们当做理论课进行教学,并以理论课程的方式来进行考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生自然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学习了这些理论课程后,对于实践操作,依然感到是一项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针对这一现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壓缩理论型课程。现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所开设的理论型课程内容,研究性的导向十分突出。而实际上,这些研究性内容中的很大一部分对于本科生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可以考虑将两门或多门的理论课整合为一门课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学基础:历史与理论》课程,就是将《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和《新闻理论》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还可以将一些理论型课程压缩为半个学期,剩余的学习时间考虑对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训练,或者分配给其他有实践性要求的课程。

二、对实践性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明确规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坚决杜绝让实践课变成理论课的情况出现,带有实践性质的课程,应该有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与方式。如复旦大学将新闻学专业的《深度报道》课程,明确规定为3个学分,其中1学分为实践学分,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报道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学分要依据学生的采访、调查、报道及作品等实践情况来进行评定。

优化实践课教师的配置,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不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教师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倾向,这一方面与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从事新闻实践的经历较少有关。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少高校已经开始让教师到媒体进行实践锻炼,但往往时间较短,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得并不明显,而且去锻炼的人数也很有限。媒体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需要教师不间断地投身媒体实践中,才能不断有实践经验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学生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实践的热情与技能。加强新闻学教师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高校可以在压缩理论课的基础上,多抽调一部分教师,经常性地到媒体去挂职实践,甚至成为媒体的一员,参与某一栏目的策划制作。与此同时,高校也要邀请更多的媒体人士到学校进行交流,聘请优秀业界精英作为学生的实践课导师。还可以与媒体联合办报、办广播电视节目等。这样才能以丰富的实践知识来满足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一、新闻传播学院要有创办媒体的意识。新闻传播学院自办媒体,在国内外都已经有较成功的探索,如美国南加州大学从2002年起,陆续开办了KOMU电视台等三家媒体,还与媒体融合集团合作建立了Newsy.com 专业视频新闻网站,探索了不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经验。我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在创办媒体机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探索,但大部分院校创办的媒体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影响力较低,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尚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继续努力去探索创办媒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新闻传播学院可以尝试让一些理论课教师与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分工完成一门课的教学,理论课做得好的教师负责理论部分的讲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则负责讲解实践知识或进行技能训练。不少重点大学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颇具启发意义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的《让算法走进新闻采访课堂》这门课程,就是由讲授新闻学与算法的两位老师共同担任。这种新型的合作课堂模式,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三、对新闻教师应有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针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师的评价机制,除了以核心论文、重点科研项目等理论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手段外,还要把他们发表的新闻报道、评论、制作或主持的电视节目等纳入评价范围,给予适当奖励,并作为评职评先的条件,以激励教师的实践精神。这样将大大提升教师的实践意识与能力,对实践教学也会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多措并举,为学生充分提供实践平台与机会

当前,不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颇感迷茫,主要原因就是觉得所学的理论多而实践机会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为此,高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与机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力争将实践课上在实验里。全媒体人才培养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数据实验室、融媒体实验室等资源。现在不少普通高校,都存在着实验室紧缺的情况。所以,不管是理论性课程,还是实践性课程,学生都只能在大教室里上课。由于无法进行实践操作,教师也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性的探讨,很难给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指导。其实,不少实践性的新闻学课程,并不需要教师把课堂时间全部上成理论课,每一次都需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来搜集资料、创作实践等。尤其是在融媒体背景下,不少新闻报道,要融入视频、音频、图片等报道手段,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对融合新闻实验室的要求就更为迫切,如果没有这样的实验室为依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将大打折扣。因此,各高校一定要想方设法,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充足的实验室,让教师能够在实验室中完成教学工作,把更多的实践课放在实验室里进行。

二、充分利用好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现在本科生的课业普遍较重,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上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实践,学生的实践作业将做得非常仓促,很难有质量上的保证。因此,教师只有严格执行培养方案的实践学时标准,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时间,并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利用实践课让学生充分实践融合新闻的制作流程。融合新闻的制作,是培养学生新闻学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但它的制作流程,不同于传统新闻的采、写、编,它需要做出镜报道、音视频制作等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融合媒体实验室,培养学生学会捕捉校园新闻的能力,组织他们到校园进行新闻采访报道,然后制作成融合新闻。

三、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竞赛活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相关的采、写、编、评等竞赛活动,新闻传播学院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都要有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要与学生建立通信联系,随时关注学生参赛作品的制作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参加比赛,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就会降低,且多次参赛而不能获奖的学生还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实践性学习也会产生畏惧情绪。

四、经常带领学生到媒体观摩学习。不少高校只是在实习阶段让学生自己到媒体去实习一段时间,媒体在这一时期也往往不会让学生参与到新闻制作的重要环节中,只是让他们做一些文字校对及音视频剪辑等简单工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并无太大帮助。凡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高校,都应该加强与媒体的联系,形成定期交流机制。如聘请媒体专业人员做学生的学业导师,定期让学生到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单位去观摩、体验新闻的制作流程。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该形成政、产、学、研联动模式,单靠一方之力,很难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實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及媒体等多方参与、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造成遗憾。因此,希望高校能从宏观方面制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措施;教师应利用好国家、学校的相关政策,不失时机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学生要把学习精力放在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学习与活动上;媒体也应在提高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师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学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融合媒体需要的全媒型人才。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2018/09/17。

2.倪  万:《全媒体人才培养中新媒体教学体系的建设》,《青年记者》,2019(10)。

3.杨萌芽:《校媒融合培养全媒体人才》,《青年记者》,2016(31)。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构建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