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领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5-09 13:45李启赐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兴趣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效率较低、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等问题,探讨通过情感引领方式激发初中生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的策略,让初中生具备新课标要求达到的语文写作能力,为往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情感引领 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09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假大空”、脱离实际、堆砌素材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情感引领方式,即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引领与激发,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写作中体现正确的情感尺度与价值观,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下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就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引领方式进行探索。

一、提高观察能力,写出生活味道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才能在写作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素材,在写作时有话可写、有理可说。日常教学中,常有学生这样说:“我真害怕写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感觉无话可写。”这时,笔者一般不急于说一通大道理,而是告诉学生:“没关系,多留意一下生活就好。”有些学生的文章看似写得很长,但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好像是背诵摘抄下来的,感觉在无病呻吟,空洞无物。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依旧主张让学生多贴近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旁观者”和“经历者”,提高情感融入度,激发写作思维。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文练习,以提高学生将生活观察的体会变成文字的能力。有一次,笔者布置了一篇题为“家庭生活二三事”的习作,要求学生记录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注意通过人物的形态描写、场景描写、语言描写等体现家庭生活之“趣”。布置这道命题作文的本意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但学生将作文交上来后,学生的作文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说明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其中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片段):

夏天里,农村蚊子多,爷爷喜欢在饭后抽一阵烟斗,而且还经常靠近蚊子多的地方,熏得蚊子四处飞走了,这样,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不会受到蚊子的叮咬了。

这个场景应该是一个较为有趣的场景,学生看是看到了,但观察得不够仔细,叙事太过于平铺直叙了。于是,笔者特地把该生叫到办公室,与他一起回忆“爷爷”是如何通过烟斗熏跑蚊子的,并引导学生注意“爷爷”的神情、动作、语言等。学生经过点拨,说出了“掏出”“塞”“点燃”等动词,还想到“爷爷”的笑声。如此引导,生活味道就出来了,不久,学生就改好了这个场景(片段):

饭后,爷爷惬意地掏出药袋和烟斗,手指伸进烟袋中轻轻一提,拿出一小撮金黄的烟丝,利索地压在烟斗上,然后“嘶”地划着一根火柴,一边点烟斗一边吸气,一股烟雾从他口中缓缓地流出来,看起来好惬意啊!随后,只见爷爷用力吸了一口烟,然后对准几只飞舞的蚊子喷了出去,蚊子立即逃之夭夭了。“呵呵呵”,爷爷不禁笑了起来……

学生用上了一连串动词,还加入了自身的感受,文章一下子就生动多了。看到学生修改的文章后,笔者立即表扬了他,还在后来的作文评讲课上以该生的文章作为范文在全班通读,有效激发了该生的写作热情。后来该生告诉笔者:“老师,原来写作文没有想象中的难。”由此可见,将情感引领融入生活实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解决无话可说、无病呻吟等问题。

为了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积累,经常将一些生活感悟、体会记录下来,可以不要求成为一篇完整的作文,一个片段、几句描写都可以,总之就是要多记录、多描写、多练笔,久而久之,就能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在这方面,笔者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布置学生写日记、周记,且会不定期检查,发现比较有亮点的语段、内容,还会及时在语文课上课前几分钟读出来,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纠正片面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

初中生正处在初步形成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阶段,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难免流于肤浅和片面,这种情况有时会在作文中体现出来,此时教师应该注重将情感引领注入其中,引导学生纠正片面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

有一次,一名学生在交上来的周记中对学校做好卫生工作迎接评估驗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这是“虚伪的举动”,是在“造假、作秀”,观点相当偏激。看到后,笔者在其周记中写下批语:“你能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种精神值得提倡。但是,看问题不能过于片面,请换个角度想一想:难道学校没有准备迎检时,就不注重卫生了吗?不是的,学校一直很注意文明卫生。而在迎检前来一次大扫除,是为了以更好的姿态出现在评委们面前,是为了将学校发展得更好。”那次周记后,笔者特地观察该生日后的思想动向,发现他待人接物的态度逐渐缓和,没有走入极端。通过一次作文评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笔者感到很欣慰。

在这个信息化社会,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处于成长期的初中生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容易把低俗当作有趣,把取笑当作娱乐,这种取向往往会体现在学习与生活中。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切不可让学生走进思想误区。

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要求学生对《木兰诗》进行改编。《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传奇色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将其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完善。在布置这道拓展习作前,笔者对文本拓展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改编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充分尊重生活,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更不得出现不健康、不积极的价值取向。之所以提出以上要求,是因为在布置作文时,就有学生提出了“木兰是同性恋”“木兰与多个男人谈恋爱”“木兰曾在军中有私生子”等不良观点,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于是笔者严肃、郑重地提出上述要求,及时纠正学生情感尺度偏差。

事实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不可能从中单独割裂出来。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德育工作的重要使命,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在作文题目的布置、作文批改、作文讲评等教学环节都要时刻做好“三观”教育,避免学生走入偏激、片面、消極、低俗等思想误区,真正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突破固有思维,增加写作创意

初中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后,往往容易形成“套作”思维,一不小心就会走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此时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从而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例如,笔者曾布置一篇名为“春”的命题作文,看似“老掉牙”,其实是为了训练突破常规思维的能力。起初,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将作文交上来后,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在写春天时陷入了固有思维,不是写“绿色”,就是写“发芽”,显得创新不足。于是,笔者在作文批改中,针对不同的学生作文,写下“其实春天不止有绿色,还有别的颜色;没有人规定写春天就一定要写绿色”这样的批语。笔者批改后,将作文发回学生手上,趁热打铁,紧接着布置了一篇题为“不一样的春天”的写作题,让学生根据笔者的批语,重新写一写观察到的春天。不久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让笔者惊喜连连。其中有一名学生这样写道(片段):

春天来了,很多植物发芽生长,也有很多植物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在我家的菜园子里,一种名为生菜的植物就长得越来越稀疏,菜叶边沿开始发黄,最后整片叶子都枯萎掉了。妈妈告诉我,生菜是冬天时令菜,春天来了就长不好了。我心想,原来蔬菜也有各自的使命啊……

这种独特的角度,说明学生已经做到融情入境,写出来的作文绝不会“套作”,而是融入了自身的思想感情。

教师还可以创新使用文本拓展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让学生的作文变得灵动,凸显其对生活及社会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和关键之处,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续写或改写,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延伸,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文学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正确可行的教学方式,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加强情感引领,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的写作拥有源头活水,努力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写作基本能力,从而为日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冬梅.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6(4)

[2]程一凡.植根课堂的真性情作文训练体系[J].教育科学论坛,2018(31)

作者简介:李启赐(1980— ),广西昭平人,2002年毕业于梧州市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兴趣
浅议初中形象化作文教学的成效
探究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问题探究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