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性别差异背景下性别教育的策略

2020-05-09 13:45李晴罗聿言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研究

李晴 罗聿言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小学教师中存在着男女比例不平衡的问题,论述教师性别失衡背景下的性别教育策略,提出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主体功能、教材与儿童文学相结合、通过课外拓展渗透性别平等观念、通过家校联合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教学建议,从而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师 性别失衡 性别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008-03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性别的教师对于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教育差异,因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小学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当前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处在严重不均衡的状态下,本文就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分析教师性别失衡背景下对于学生的影响,并探讨短期内无法解决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情况下如何对学生展开性别教育。

一、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现状及成因

当代小学教师存在“女多男少”的现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8年发布一期主题为“教师职业中的性别失衡”的《教育指标关注》报告中指出,教师职业出现严重的性别失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各教育阶段和教育领域中分布的不平衡。教育阶段的不平衡表现在:随着年段的升高,女教师的比重逐渐下降。《教育指标关注》报告显示,学前教育阶段,女性教师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达到97%,其中小学阶段占82%。而在中学阶段比例下降到63%,高等教育阶段则为43%。

我们通过整理文献发现,大部分学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找寻性别失衡的原因:一是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被视为是家庭“母亲”对于孩子管教的延伸。再加上小学教师具有待遇稳定、假期时间长等优势,从而使女性可以做到工作和家庭两兼顾,这是众多女教师选择小学教师职业的原因。在大众认知中相比男教师,女教师对于小学生更有爱心和耐心。这些认知也会影响到男女在职业上的选择。翟春城提到“基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许多男性教师认为教师职业缺乏社会认同感,被人看不起。因此许多男性较少地选择师范专业,即使有些当初选择师范专业,也想法设法选择‘改行。”[1]

二是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小学教师的收入较低是造成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主要原因。虽然根据《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应不低于公务员工资。就2018年全国教师工资水平来看,教师的月工资数字有7698元。仅从数字看,收入是喜人的,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地方都没有实现这样的水平。首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就会比发达地区的要低。其次,小学教师的工资比初高中的教师工资相对要低。再次,教师的工资与职称高低挂钩,造成同工不同酬。在2019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中,虽然教师工资不再唯“职称”,加大了教龄比重,但是关于这点还未正式普及到各地区。在我国,从古至今男性劳动一直是被视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小学教师的工资相对于大学、中学教师或者其他行业的工资来说较低,不足以支撑整个家庭的支出。

三是职业性别隔离。这指的是在劳动力市场某些工作划分为男性行业,而某些行业归属于女性行业。例如,某些服务行业被认为是“女性职业”,类似强调女性善于照顾、耐心特点的工作,如家政服务,护士、幼儿教师、小学教师。职业性别隔离是衡量劳动市场中两性是否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正是受社会将小学教育定性为“女性职业”这类职业性别隔离的影响,男生不愿报考该专业,而女生却趋之若鹜,于是师源的男女基数自然是女多男少。

二、小学教师性别失衡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教育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小学阶段学生处在一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对于学生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学生性别角色形成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按照人的生理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而社会性别化是个人关于性别角色及其规范的学习过程。学校是传递社会性别规范的正式场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着各种有关社会性别差异的信息。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性别角色的认知具有主导作用。由于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自身性别因素的影响,男教师和女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会有不同的看法。在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性别信息传递给学生。当前,由于小学中男女教师的比例不均衡,因而学生所接受到的性别信息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就如李竹林在他的硕士论文中说的“学生每日在校学习的八九个小时中,只能更多接受来自女教师的教育影响,致使其性别气质的‘表象认知和‘镜像复制更倾向于‘女性”。

(二)影响学生性格气质养成

在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性别的行为是内部认知发展的過程,随着智力的成熟与发展,儿童可以达到自我的社会化,自己选择与自己性别适宜的行为”。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儿童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性别特征会发生变化。在小学时期,儿童处于性别同一性阶段,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不会随着时间、行为的变化而改变,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学会鉴别自身性别适宜或不适宜的行为。他们会在所能接触到的人中模仿同性而且是在他们生活中具有能力和权威的人。在小学生眼中教师的权威与能力是要大于父母的,我们经常会发现相对于父母孩子更愿意听教师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会积极模仿教师的行为,但由于小学男女教师比例不平衡,在一线男教师稀缺的情况下男生在学校中难以找到可模仿的对象。在女教师过多的校园环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只能更多地接受女教师的影响。女教师温柔、耐心、观察仔细、亲和力强使学生在“自我异化”的过程中出现“女性化”的气质,缺乏男孩性格的“阳刚之气”,如有的男生出现害羞、矫揉造作、优柔寡断等气质。

(三)影响学生对学习榜样的模仿

七岁到十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学生的发展需要不同性别角色榜样,教师对榜样的选择也会影响学生对于榜样的学习模仿。班杜拉说过:“儿童会模仿那些他们认为有价值并且他们希望拥有的行为结果,而且儿童行为习惯方式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有奖励强化的学习,没有强化的学习很容易停止。”受性别特征的影响,女教师对榜样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性别特征的影响。例如,一个女教师喜欢乖巧、文静、守纪律的学生,那她就会在班级中找寻具有这样特质的学生,而往往具有这种特质的大多数是女生。由于被选为榜样的学生常常会受到教师的表扬或奖励,其他学生为了也能同样获得表扬就会学习模仿教师所选择的榜样的行为习惯,那些相对活泼、调皮的男生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为得到表扬他们也会向榜样学习,长此以往,男生对于榜样的选择模仿会倾向于那些乖巧女生,男生的性别意识会处于一个模糊状态,性别特质得不到正常发挥。

(四)不利于学生平衡言语能力和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韦氏智力量表测试的结果显示男女在性别上的差异,在言语测试上女性得分高于男性,在操作测验上男性得分比女性更高。“有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早学会说话,有更大的词汇量和更好的语法技能,在学校里女孩更愿意善于言语表达,也更容易解决语言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言语能力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后期的环境影响而缩小,这种性别的差异也受到教养行为、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父母、教师如果注重对孩子进行言语方面的训练会缩小在言语能力上的性别差异。视觉空间能力包含多种任务类型,男女差异具体表现与任务类型有密切的关系,男女在视觉空间能力上各有侧重,表现在男性在空间加工任务上比女性更加熟练迅速,女性在空间定位任务上表现要优秀。有关学者研究发现,男性在空间视觉化能力、心理旋转能力、视觉空间技能都要优于女性,女性则是在空间物体定位记忆上的表现更好。但总的来说,男性在视觉空间能力上的优势领域更加广泛。

所以在学校里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言优势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男女生言语能力的差距。在视觉空间能力上男教师的优势要大于女教师,可以对学生促进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对于男生更为重要)。但是,在一个女教师多、男教师少的学校里,学生犹如处在一个倾斜的跷跷板上,学生的视觉空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一定程度上没有能很好地平衡言语能力和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性别失衡背景下的性别教育策略

当前小学教师性别失衡问题是一个长期都在困扰教育发展的问题,短期内我们无法改变学校中的教师队伍的结构。那么,在教师性别失衡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开展性别教育呢?

(一)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功能

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一部分,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教师作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纽带,要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一是要提升自己的性别观念,摆脱传统的对于男女生的刻板印象,减少“女孩子应有女孩子的样子”“男孩应有男孩子的样子”这种刻板评价。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不能拿女生的优势与男生的弱势相比而忽略男生的优势,反之亦然。教师应该用多元的视角看待学生,不要以传统观念禁锢学生。比如,有的教师根深蒂固地认为女生就应该具备安静、心细等特质,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男生也可以具有这种特质,而女生也可以像男生一样具有冒险精神。本姆的双性化理论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向,该理论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性人格,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在心理气质具有男性和女性的长处。任何好的品质如勇敢、担当、自信、细心、温柔、宽容、爱心等,都值得男孩子和女孩子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都是有益的。

二是在日常教学及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男女生的关心,尤其在班级榜样的选择上要有多样性。教师在榜样的选择上应避免单一性,不是只有乖巧、懂事、成绩好的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多元化的性别榜样学习,有利于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独特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并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让男女生平等参与进来,促进双方的发展,以及增强双方的交流。

(二)教材与儿童文学相结合

在学校中教师队伍虽然呈现女多男少的现象,但在小学教材人物形象中却是女少男多的。语文学习具有延展性,虽然教材给学生带来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是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儿童读本对学生展开性别教育。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通过一家三代男性传承《鲁宾逊漂流记》这一本书,引出男孩子应该学习主人公鲁宾逊身上体现了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永不言弃、敢于冒险的精神。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类似的读物或者是补充一些课文人物形象中所缺少的品质的读物来加强学生对于人物性别不同特质的了解。如《湯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虽调皮捣蛋、时时闯祸,但是他足智多谋、富有同情心、具有领导才能。学生在阅读时会不自觉被书中人物所具备的特质所吸引,并会进行模仿学习,最后被同化。教师可以在班上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对人物性格品质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不同人物身上的特质。教师在推荐读书时要避免个人性别偏好,如《鲁宾逊漂流记》也可以是女生必读的书目,主人公那些优秀品质同样也值得女生学习。教师在推荐儿童文学读物时还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推荐,如高年级处于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这时候有些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课本中却没有答案,儿童文学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杨红樱的《女生日记》《男生日记》就是补充性别教育的好读本。

(三)课外拓展,渗透性别平等观念

教材内容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传承。以往的教材呈现的人物性别形象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这些看似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必要联系,但是对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批判的思维看待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教材中人物特质描写不足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照现实生活,并适当补充材料,让学生讨论。对于教材中性别刻板、人格特质刻板的描述,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教材中缺失的或较单薄的性别讯息,如女性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事迹等。有些教材的人物特性是在某个特定的背景之下出现的,教师可以适当拓展人物所处的背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选文中的人物形象,再与现实生活中的现代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例如,教材中母亲的形象一般是围着围裙任劳任怨忙于家务,无私地为家庭付出。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下,母亲多是在家忙于家务,但到了当代,很多母亲不仅只是围绕家庭,还要兼顾工作。现在的母亲形象既有干练的职业女性形象,也有工作家庭兼顾的母亲形象。更有的家庭是父亲来操持家务的。正如马开剑对人教版教材提出的疑问:“她没有‘诗兴大发、口占一绝的诗才,也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这符合当代女性发展的事实吗?难道没有注意‘任劳任怨的男性也不少吗?”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拓展,引导学生用性别平等的视角看待教材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样拥有成功事业,同样男性作为家庭的后盾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四)家校联合,充分发挥校外资源

家校合作是一项促进学生成长的措施,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鼓励家长多参与到学校活动中,能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途径等,也能使学校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校联合是当前的一大趋势,很多中小学都设有家委会来辅助学校教学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在当前校内男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应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利用家委会中的男性家长资源,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男性特质。学校可以根据家长职业特长、经验让学生能接触到课本以外所不能接触到的东西。例如,北京东路小学开设了“爸爸课程”,每个班邀请一到两名学生的爸爸担任校外辅导员,利用爸爸们的专业特长开设相关主题班会或讲座;开展父子运动会,在增进父子(女)感情的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阳刚之气;鼓励节假日爸爸陪伴孩子,通过相关主题队会引导更多的爸爸来陪伴孩子;积极开拓校外资源,邀请老红军、消防队员、武警战士等男性走进校园,用他们的事迹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家校联合能充分利用家长、社会上的男性资源,弥补学校男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还能让孩子感受社会不同职业的男性特质。

教师性别失衡是当前小学中存在的现象,之所以在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些原因是在短期之内无法改变的。面对这种现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调整政策来平衡教师的性别比例。但是,在短时间无法改变教师性别失衡的情况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开展性别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参考文献】

[1]翟春城.基础教育男女教师性别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

[2]方刚.性别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美)R.默里·托马斯.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六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王富阁.小学男教师缺席背后的教育隐痛[J].教学与管理,2017(5)

[6]马开剑,马琳.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形象差异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8(18)

[7]王俊.教师职業的性别标识探论——兼谈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比例失衡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5(6)

[8]何义田,赵梓如,牛德芳.小学教师队伍性别失衡的校内破解之道[J].人民教育,2016(13)

[9]张倩.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6

[10]李竹林.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性别失衡的负面效应研究——以湖南省S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11]经合组织一项关于教师性别比例的研究报告显示——教师职业性别失衡将进一步加剧[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8-04-03

注:本文系“广西一流专业建设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晴(1996— ),女,广西钦州人,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罗聿言(1973— ),广西巴马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比较,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