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宁 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
提 要 语音素质是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语音课程是提高职前国际汉语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语音素质的重要途径。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在语音和语音教学理论,以及发声、发音、辨音、正音、表达等实践能力方面会有一定程度提高。但若想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内化,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在未来教学岗位上分析、处理语音问题的能力,普通话语音课程还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加入反思性训练,注重学生语音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开设的普通话语音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从发声、发音、语音教学三个方面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语音反思意识与能力。
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愈发关注教师反思意识的培养,认为知识结合教学法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无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对整个复杂教学过程的理解与把握,反思意识是新手教师向熟练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形成主动反思的习惯,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汉语教学规律。
语音素质是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语音素质,就要重视语音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获得,这是因为:语音素质的养成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以发声、发音为例,掌握正确的方法,针对的往往是学生20余年形成的习惯,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稳定训练才能体现并巩固效果;语音教学能力的培养,受到汉语教学因环境、对象等不同而具有的不确定性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在几十个课时里一蹴而就。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开设的普通话语音课程的目标定位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语音理论,掌握发声、发音和语音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合作、反思形成研究语音的习惯,培养语音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更切合主、客观实际,更能通过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效用,从而全面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语音素质,帮助其获得专业的持续成长。
语音反思意识是指教师能自觉检查自身与语音相关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支持自身对语音活动进行反思的态度。教师仅有语音反思意识还不够,还应该具备丰富的语音知识和教学方法,以及对这些知识、方法进行反省、描述、研究和改进的能力,这种教师对自我语音活动进行的理性判断与改进的能力,就是语音反思能力。语音反思意识支配和指引语音反思行为的发生,语音反思能力是语音反思行为产生效果的条件和保证。
人才的培养要通过相关课程来实现,培养具有语音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国际汉语教师,就要建构反思型的语音课程,以培养反思意识和能力为核心,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实践反思与理论学习明确联结起来,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来感悟、理解理论,同时也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对实践进行分析与反思,追求语音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反思意识的同步提升。笔者四年来一直承担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普通话语音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一门能力训练课,普通话语音课程对学生语音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发声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胜任工作的生理基础,是国际汉语教师语音素质的物质基础。音量小、发音费力、吐字困难、声音嘶哑、咽喉部位病变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表达效果,降低了教学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笔者与邵钰璐1对中国传媒大学2015—2018级的105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进行了“普通话语音素质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在被问及“连续说话一小时左右,我会觉得很累”时,近60%的调查对象表示“认同”和“非常认同”,详见表1。
表1 “长时间连续说话感觉”调查情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嗓音保护意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嗓音保护和发声方法,才能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教学需求。语音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部分主要体现为:发声上,引导训练学生具备时刻监察自己尚不够稳定的发声状态,根据所学不断进行调整和巩固、不断接近理想发声状态的意识与能力;嗓音保护上,提升学生对嗓音状态的敏感度和保护意识以及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调整、改善的能力。
发音能力是语音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汉语教师自身的普通话面貌,直接影响语音教学中辨音、正音的效率与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第七条规定,“申请中级、高级证书者普通话水平需达到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定的二级甲等以上”2。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发音问题,有时也会受到学习者的质疑。 调查显示,105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乙等及以上的比例仅为28.57%,二级甲等为68.57%,详见表2。
表2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普通话水平调查情况
发音训练是提升教师语音素质的重点,而发音训练在普通话语音课程中又是最难的部分之一。受限于课程时间短、课外练习时间不足等因素,发音课程教学的效果往往只停留在学生对自我发音整体面貌有认识、知道问题和困难所在并有解决和克服的办法、有意识控制之下能够准确发音这一程度上。若想提升课程效果,帮助学生做到发音不假思索又完全达标,就要实践与反思交糅,听与说双管齐下。
一名合格的语言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深刻理解所教目的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篇、语用等)规则系统并掌握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金立鑫,2009)。但目前国际汉语教师在语音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语音知识缺乏导致教学错误;对一些语音问题解释错误或者不能做出充分解释;辨音、正音能力差,听不出或找不准外国学习者的问题,没有解决外国学习者语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语音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差等。
语音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普通话语音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为解决前文提及的问题,教学应该包括针对汉语教学相关的语音学理论知识、语音教学设计能力、语音示范能力、辨音能力、正音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这一部分也需要学习和反思同步进行,但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外国学生的反应保持敏感,能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进行反思,并有在教学的前、中、后阶段根据反馈和反应采取行动的能力。
作为能力训练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普通话语音课程设计了大量针对发声、发音、辨音、纠音、正音、识读音、记音等问题的实践练习形式,语音教学方面涵盖了不同母语背景外国学习者语音难点听辨、对外国学习者的语音调查、语音教学设计与试讲等实践内容。课程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加大了反思性判断训练的力度,注重在实践中消化、理解、运用、发展理论,注重语音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探索性做法。
调查发现,在105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的本科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详见表3。
表3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本科专业调查情况
本科专业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都曾学习过与普通话语音相关的课程,对自己的语音理论知识也很有信心。在回答“我能用专业知识对每一个音进行说明”时,约有40.95%的调查对象表示“认同”或“非常认同”,约有39.05%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仅有约20.00%的调查对象表示“不认同”或“非常不认同”,详见表4。
表4 “语音理论知识信心”调查情况
但在随后针对24名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随堂进行的“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小测试中,仅有4人及格(60分及以上,满分为100分),及格人数仅占16.67%,最高72分,全班平均51分。小测验的结果虽然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差距较大,却促使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语音理论素养,对语音本体知识产生了敬畏。出于同样的考虑,课程还进行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拼音小测验”(请学生依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为40个词语、短语、句子注音),“普通话基本知识小测验”(包括普通话的定义、推广普通话的法规政策、多音字、异读词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五个方面)等随堂测试,这些测试推动学生反思自己的理论差距,激发了他们学习语音理论知识的动力,也加深了对语言理论知识的印象。每次测试之后,教师还要求学生就测试结果写出反思报告,后文将详细阐述。
针对理论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想法形成后提交全班讨论,群策群力修正对概念的表述。将准确概念与最初想法进行对比,本身就是一次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概念的形成,理解概念的内涵,学习如何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述,这是一次反思方法与途径的教育。
语音课程是一门能力训练课,学习语音理论是为了指导自身语音实践和语音教学实践,因此更应该在实践中消化、理解、运用、发展。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针对发声、发音、辨音、纠音、正音、识读音、记音等的实践练习形式,来调动学生“全身反应”参与课程。
第一,动脑。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讲授理论,而是应该通过理论测试、概念讨论、小组合作(如解决“后鼻音发成前鼻音”问题,请学生根据所学设计练习材料并阐明道理)等将学生调动起来,使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第二,动手。带领学生绘制声调五度标记图、舌面元音图、普通话声母分类表、口腔发音器官图,以《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等为参考自拟练习内容,让学生们进行拼音识读、注音练习。
第三,动耳。有充分的、正确的语音输入并不断模仿,学生才能逐步提高发音水平;只有听出自己的语音问题,学生才有可能追溯原因并解决它;也只有听出外国学习者的语音问题,才有可能制定有针对性的语音教学方案,解决洋腔洋调问题。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语音课程应以听音、辨音带动发音、正音,训练应包括大量的听辨内容,使学生对母语者和外国学习者的普通话语音问题都能做到辨得快、说得清、正得好。课堂听辨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设计的单音节词、多音节词、语篇现场朗读及听辨;录音作业听辨(主要听学生自己课后录制的录音作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发音问题进行分类,如发声状态不佳、发音过尖、n和l不分、前后鼻音混淆、韵母动程不够、声调调值偏低等,用大量的语音实证让学生对某一类语音问题有准确的认识);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习者朗读录音听辨(帮助学生对常见母语国家生源的外国学习者的发音形成敏感的判断意识)。此外,课堂听辨训练还包括同一朗读材料不同朗读者的对比听辨,同一朗读者同一朗读材料的若干次朗读对比听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互听、互辨、互评练习等。
第四,动口。语音是口耳之学,要通过反复示范、听辨、模仿和练习才能达到发音要求。这部分教学要把声母、韵母与发音原理、成音理论结合起来,教师示范发音并讲析,让学生掌握不同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部位以及发音方法,当堂纠正学生习惯性的发音错误,改善发音问题,并通过大量练习将纠正与改善的“成果”固定下来。此外,还可以请学生现场准备,朗读单音节词、多音节词、语篇等,其他同学做听辨和记录,教师同时录音,朗读结束后,教师和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必要时复听录音,就发音对象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
第五,动身。主要针对发声练习而言。研究发现,接近60%采用胸式呼吸的教师在连续授课150分钟后会出现喉部疲劳感,而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的教师连续授课250分钟后,喉部也无疲劳感。但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需要长期坚持训练,对横膈肌的使用才能从控制(有意)到自动化(无意)。每次上课笔者会用10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呼吸、膈肌弹发、气息支撑、口腔操、气息支持下的吐字归音等练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发音方法以及练习方法。
第一,点评。教师的点评往往对反思起到引导作用。如在进行外国学习者声调训练材料设计时,各小组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这时教师适度点评,提醒学生参考声调调值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马上依此对设计进行反思和调整。
第二,自评。学生的自评无论是否准确,都是一次对自身语音素质的反思过程,自评包括课上针对语音基础知识进行自测与反思、自我语音面貌反思、外国学习者语音调查实践前的语音反思等。学生的这些反思都会形成“反思报告”,后文将详细论述。伴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语音素质的提升,学生对自身语音素质的反思水平会不断提高,并对之后的语音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互评。一些顽固的语音问题通常是学生自己难以觉察的,学生间的互评则可弥补这一局限。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做发声、发音、教学、表达练习,每组3—4人。在小组里,学生们使用相同的练习材料进行互听、互辨,训练发音能力、听辨能力、纠音能力和正音能力;同时,同伴间的意见也能引发反思,并将反思引向深入。
课程除有大量的分项实践内容外,还有综合性的语音实践。
第一,使用朱川(1997)设计的《百字音节测试字表》进行的外国学习者语音调查。实践报告的第一部分是学生的自我语音反思,在实践活动开始以前,学生要先思考并书面回答以下问题:①在《百字音节测试字表》中,有哪些音节是你常常说错的?是声母问题还是韵母问题?②有哪些是你需要刻意控制才不会说错的?是声母问题还是韵母问题?③有哪些是你感觉不够完美的?是声母问题还是韵母问题?实践报告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利用《百字音节测试字表》与外国学习者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语音调查活动,包括请外国学习者朗读字表、录音并整理出被试外国学习者语音中的主要问题,思考问题形成的可能原因,陈述能够想到的解决办法。实践报告的第三部分是思考自身语音问题与调查的关系,如有没有自己发不好的音恰好也是听不准、正不好的,有没有因语音基础知识模糊而导致的正音困难等。
第二,教师课堂语音面貌调查。这个调查活动是组织学生进汉语教学课堂听课,要求学生近距离观察并记录教师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教学语言表达、体态语运用等情况,用简洁的词语总结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并详尽描述课程进行中印象最深、最受启发的片段。笔者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汇总,总结出不同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共性特点,也将学生们记录下的有价值的片段进行汇总,供学生们参考。
第三,学生课堂教学实践。这一部分借助中国传媒大学汉语教学中心每年进行的兼职汉语教师招聘试讲环节展开(所教授班级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师对学生的试讲全程录像,征求学生同意后在全班播放并讨论。将这一部分与之前进行的“教师课堂语音面貌调查”结合起来,学生会发现说易行难:意识到别人这样做不好,自己上了讲台依然会这样做;平时训练看似解决了的语音问题,在实战中似乎都被打回了原形。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亲身体会能促进学生深刻反思,建立起实践和理论的有力联结,并对后续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
语音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点拨在课堂,修行在课外,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进行复习、巩固、反思和运用,是把反思推向深化的有效途径。这些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发声训练作业。要求学生每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以胸腹联合式呼吸为主的发声训练,并填写发声打卡单。
第二,理论复习作业。这部分作业包括对课堂重点概念的重新抄写、重点语音问题思考题、根据语音教学理论设计外国学习者语音训练材料等。
第三,学生录音作业。这部分作业主要是学生个人的语音录音,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语音问题布置个性化的录音作业。基本形式包括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朗读,声母、韵母、声调专项练习,段落篇章朗读,小段自由表达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录音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复听录音加以落实,在此基础上录制并提交第二次录音作业。
第四,录音听辨作业。课后听辨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母语者朗读材料听辨和外国学习者朗读材料听辨。课后听辨训练均要求学生做记录,总结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形成报告。
课程中,围绕每一个中心内容,教师都要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写出反思报告。课程考核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以“反思报告”为主要参考。
第一,拼音识读练习及反思报告。以《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为基础,设计数次拼音识读练习和测试,请学生根据结果发现并分析自己在拼音识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提高的方面。
第二,语音听辨练习及反思报告。在课程进行的16周内,学生将接触到100余个来自汉语母语者和外国学习者的各类普通话语音听辨样本。首先会对每个样本存在的问题进行个人判断,然后与经全班讨论、教师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自己在听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写出反思报告。
第三,发声、发音评价及反思报告。包括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全班点评、教师点评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第四部分由教师完成。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学生会反复操练几个中心材料,这个过程会不断打磨提高他们的语音反思意识和能力。
第四,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报告。前文已经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第五,语音问题课堂听辨考核。学生通过100多个语料的听辨,在语音敏感度、辨音意识、正音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听辨考核要求学生听辨两个来自方言区的普通话朗读片段以及两个来自外国学习者的朗读片段,要求学生发现主要问题,阐明问题形成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六,语音表达录音作业。学生继续练习本学期的中心材料,在结课后1个月提交录音作业。教师通过录音对作品形成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受不同母语方言影响,他们普通话发音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传统普通话语音教学“大锅饭”式的训练只能处理一些普遍的、表面的问题,无法解决个性化的顽固问题。在学生入学之初,笔者就收集了每位学生的语音录音,为学生分别建立了语音练习档案袋,将其个性化的语音问题放入其中,并提供针对性的练习材料。语音档案袋师生共享,通过一次次跟踪记录,教师既能看到学生的进步轨迹,也能够持续关注和思考学生存在的顽固性语音问题,探索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
笔者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发现,经过普通话语音课程学习的学生在语音和语音教学理论,以及发声、发音、辨音、正音、表达等实践能力方面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发声、发音、语音教学三个方面出发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语音反思意识与能力,切实可行,效果良好。语音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初步养成,将推动学生不断“内化”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在未来教学岗位上分析和处理语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语音素质并获得专业的持续成长。
附注
1 邵钰璐为中国传媒大学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2 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2004年8月23日 教育部令第19号发布),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364/moe_1172/moe_1201/tnull_2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