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阳,刘文华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二,江苏 常州 213000)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由于血液在下肢静脉中不正常的凝结而形成的血栓,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严重者还可诱发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有研究表明[1]: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最高。这可能与下肢骨折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下肢血液流速缓慢,易形成血栓有关。加之手术过程中可造成下肢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损伤,也造成凝血功能异常,术后止血药物的使用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2],增加了DVT发生的风险。多项研究表明[3]:降低骨科术后DVT的发生重在预防,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本文将基于预防性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患者中,有效预防并减少了患者围手术期下肢肿胀及DVT的发生。汇报如下。
选取我院创伤中心二病区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并行手术的下肢骨折患者85例,均为髋骨骨折、股骨骨折及胫腓骨骨折,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周岁;(2)排除手术禁忌;(2)排除患有严重内科疾病者或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者;(3)排除既往患有血管病变史或血栓史者;(4)排除意识障碍者或不能正常沟通交流者;(5)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骨折部位、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对照组予常规骨科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试验组则实施基于预防性理论的护理干预。每日测量两组患者双下肢周径并记录,应在测量处做好标记,观察并比较下肢周径相差≥1 cm者,对于下肢周径相差1 cm者,应观察患肢有无压痛,皮色有无改变,浅表静脉有无膨隆,皮温有无增高等,如出现上述症状,则应高度怀疑DVT的发生,应立即汇报医生及护士长,遵医嘱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鉴别是否发生DVT。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周径相差≥1 cm者及DVT的发生率。
双人将所有数据核对后输入SPA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周径相差≥1 cm者及DVT的发生率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周径相差≥1 cm者的人数及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周径相差≥1 cm者及DVT发生率的比较[n(%)]
术前应对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可使用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于中高危风险的患者应汇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宣教,使其明确DVT的危害及预防的重要性,卧床患者应指导其在床上做踝泵运动,以降低DVT的发生。
患者术后应协助其平卧位,保持双下肢外展中立位,辅助抬高下肢,但不可在腘窝处垫软枕,以免压迫下肢静脉。做好保暖,以防因寒冷引起静脉痉挛,血流受阻。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以免损伤静脉内皮细胞。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皮肤温度、色泽、肿胀程度,浅静脉血管充盈状况,肢体感觉及活动度等,出现异常应及时汇报医生处理。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活动,如踝泵运动、腓肠肌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不能进行主动活动者,可由护士或其家属协助按摩其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可遵医嘱在术前及术后使用抗凝药物,并做好用药后观察,以防发生出血倾向。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部及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最为高发且严重的并发症,不仅造成患者身心痛苦,还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严重者可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甚至诱发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有研究表明[4]:有效的护理干预与骨折患者DVT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对于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患者采取早期全程的基于预防性理论的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对于高危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遵医嘱予药物预防,术后将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相结合,有效预防并减少了患者围手术期下肢肿胀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保证了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