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丽珠
(中国人民解放军96602部队医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急诊中常见的疾病,患儿临床表现为咳嗽咽痒、发热等。发热是患儿对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一种应激反应,当患儿出现过度发热时,极易发生抽搐和惊厥等状况,严重危害其生命安全[1]。根据演变过程,可将发热的不同时期分为:发热前驱期、体温增高期、高热持续期以及体温下降期。鉴于此,本文为了深入探究循证护理对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选取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90例发热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内容如下。
90例发热患儿均于本院接受治疗,样本纳入的时间是2018年6月~2019年5月,均分成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6岁,年龄均值(3.14±0.31)岁,入院时体温37.8℃~39.7℃,平均体温(38.63±1.04)℃。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7岁,年龄均值(3.36±0.38)岁,入院时体温37.9℃~39.8℃,平均体温(38.76±1.05)℃。其中,感染性发热71例,缔结组织病8例,其他11例。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以及患儿监护人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儿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测量患儿体温,常规给药进行降温,并观察患儿病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根据患儿发热不同时期,实施循证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循证问题。与患儿家属讨论发现的问题,并商讨有效的解决措施。如测量体温影响患儿休息、服药药物后体温仍未明显下降、不同的发热时期采取怎样的降温措施等。(2)循证依据。通过知网、万方等查找相关文献,确定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依据,保障护理措施的科学性;(3)循证护理干预。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在患儿熟睡时,测量其腋温,在患儿苏醒时,测量其肛温。对体温在38.5℃以下的患儿,指导患儿多饮水,并密切关注患儿体温的变化。对体温在38.5℃以上的患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给予退烧药物和温水擦浴等。对持续高温不退的患儿,按医嘱重复给药,并行物理降温,以及鼓励患儿多饮水。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为:实施循证护理4小时内患儿腋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为痊愈,实施循证护理4小时内患儿患儿腋温下降1℃以上为显效,实施循证护理4小时内患儿腋温下降0.5℃以上为有效,实施循证护理4小时内患儿腋温下降0.5℃以下为无效。其中,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观察两组患儿体温恢复、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白细胞正常所需时间[3]。
借助SPSS18.0这一统计学软件对文章涉及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可统计(P<0.05),见表一。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效果比较[n(%)]
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白细胞正常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比较()d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比较()d
组别 n 体温恢复 咳嗽消失 肺部啰音消失白细胞正常对照组 45 5.01±2.496.58±4.526.77±2.637.41±2.67观察组 45 3.11±1.383.65±2.284.62±1.174.72±2.62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而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急性炎症,主要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所引起,多发于冬季和春季。根据研究显示,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热不同时期实施循证护理,能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4]。因此循证护理是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实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循证护理治疗效果更高,患儿体温恢复、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白细胞正常所需时间更短。由此可知,发热前驱期实施循证护理能减轻患儿无食欲、烦躁不安等症状;体温增高期实施循证护理能改善患儿皮肤干燥、面色苍白等临床表现;体温持续期实施循证护理,主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护理措施;体温下降期实施循证护理使患儿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热不同时期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效果较佳,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应在临床中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