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芥
[摘 要]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明晰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职烹饪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分析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影响,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关 键 词] 现代化教育技术;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18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教育观念、认识规律的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并且因材施教、翻转课堂、微课等一些新型的教学理念也无法实施,教学质量更是难以保障。因此,作为高职烹饪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质,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资源、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素材的采集和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科学方法论为指导,运用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信息技术。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高职教育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技术相比,可以大大节省教师备课时间、减轻教师负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教学实践、增加教学容量。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过度使用和依赖音乐动画等知识呈现形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应用中需要引起重视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影响
以现代教育技术在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分析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成熟,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学手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数字信息的可视化和网络传播,逐步实现了学习资源数字化、知识传递信息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效果。比如教授知识的呈现方式,以计算机、云存储、网络为存储,传递和呈现的数字化知识,相比传统的书本印刷品和光盘等音像教材具有更为丰富多样、灵活方便、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特点。其次,以多媒体、录播系统、电子交互白板等为主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构建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全颠覆了传统黑板粉笔式的单一教学环境,通过文字、图片、视频、VR交互系统等,让纸质的呈现更为多样化,实现了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环境的构建。再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被动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引导式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备课、教学、作业布置、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备课环节,教师不再局限于翻阅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传统的撰写教案、准备教具等,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摄像机等设备制作数字化课件、微课、动画等进行课程教学准备,开发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形成形式多样的电子教案。在教学环节,借助职教云等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大大延长教学时间,课前教师将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可自由下载和学习,并针对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课后,通过教学评价、学生作业点评等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印象,并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作业的批改与点评,使课后辅导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扫描、文字转换等软硬件设施,将传统的课本知识、教案以及以往优秀学生的作业进行数字转化,逐渐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在高职烹饪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烹饪大师和烹饪技能大赛的优秀作品、学生的优秀作业以及平时自己具体的烹饪过程等进行数字化转化,让原本仅仅依靠书本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描述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音频等更为形象的形式得以呈现。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众多网络教学平台、移动教学App等的出现,可以组建专业教师群,实现共同备课,让教学内容更优化。此外,可以将校外名师和企业专家等众多优秀的教学资源、行业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使教学内容更贴近行业标准,对接行业的发展需求。比如在烹饪专业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者QQ、微信、抖音等直播平台,将行业烹饪大师引入课堂,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教学内容。
(四)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先进的平台和良好的支撑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工艺学记录、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电子档案袋、统计软件和评价研究工具,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简便和科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基本是在传统的评价技术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数字化等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环境和软件,不仅能进行大数据量的处理,大大减少人力劳动,还创新和发展了教學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如在烹饪专业的教学评价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学生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表现、学习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构建更为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而不仅仅是依赖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创造意识,拓宽知识视野、夯实创造基础、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造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具体表现如下。
(一)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育任务的发布者、教学内容的传递者,其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能否有效发挥,因此需要加大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方面,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搜索引擎、课程资源传递与共享、多媒体教室的录播系统、视频录制和剪辑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下载、制作、上传等。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网络教学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及QQ、微信等功能,才能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有效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让课堂教学高效、有趣。比如网络教学需要教师自己在家制作各类课件、微视频录制与剪辑,并上传到“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头脑风暴”“测试”“作业”等各项功能,才能有效保障教学质量。总之,通过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才能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反馈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时,需要注意避免的是过于注重教育技术的展示,而丧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信息互动,让课堂变成冰冷的数字化知识的展示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意识,通过视频、语言交流等方式,既要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又能增添趣味性,让课堂形式变得更为灵活多样,以保障学生对教学内容、难点与重点等更好地掌握。另外良好的互动交流也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知识掌握等情况的实时、全面了解,为教师后续课程的开展、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两方面。首先,教师要充分适时、适量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优化。比如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教学资源的搜索和获取,进而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来源丰富且实时更新的专业知识资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烹饪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在食材、场地、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视频和多媒体将烹饪食材的选择、调味品的特性和用量、操作过程、操作要点等进行全面详细、科学合理的展示与介绍,让烹饪理论知识更好理解、实践技能更容易掌握,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当中。
其次,有效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促进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现代教育思想,会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认知心理的协调等发生重大的改变,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教学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极大地丰富了课堂信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增大了课程教学的受益面;课堂教学的开放化,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手段的智能化,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学过程的情景化,优化了课堂氛围。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高职课程教学质量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再先进的教学技术也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只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高职烹饪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让现代教学技术更好地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切实提高高职烹饪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磊,张志慧.开展创造教育“烩制”新型人才:论现代教学媒体在中职烹饪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四)[C],2019.
[2]高亞慧.科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传统教育教学活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32-33,55.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