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目标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考

2020-05-08 10:07王建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院校

[摘           要]  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院校投入巨大且期待迫切,但地方职业院校往往更关注一线城市的用人需求。这一矛盾导致地方职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客观上造成人口流失、人才短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因缺乏人力支持而陷入困境。试探讨如何纠正目前高职人才培养的偏差,达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院校发展需要的共识,以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进化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落实。

[关    键   词]  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012-02

一、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基本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职业学校、職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高职院校通常由地方职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技工学校升级发展而来,本身就与地方经济有天然深入的联系,它往往与地方就业、企业用工、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重大发展和民生问题紧密相关。毋庸置疑,高职教育最初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深陷“过度竞争”之中,生源大战、师资大战、舆论大战,往往使决策者会力求办学有更深的“护城河”,在提高各类排名榜上的位次(主要是科研和专业建设评比方面),提高社会知名度等方面,往往成为决策者的首要竞争选项。一些职业院校倾向于建立影响面超越地方影响范围的学校声誉,如建立全国性的声誉;另一些职业院校则倾向于追求短平快项目,如承接发达地区的用工订单或将学生实习实训简单地等同于到内地工厂做流水线工作。这些倾向无疑都是对“服务地方经济”这个重要目标的弱化和偏离。办学理念的偏差则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理念的进化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落实。

职业院校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紧密的办学实体,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对本地感情最深、最能留得住的经济建设生力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让毕业生获得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这对留住人才、发展地方经济,摆脱落后状态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偏差

1.地方高职院校往往远离所服务的市场,也缺乏与地方市场的有效对接,进而缺乏对市场环境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对职业院校所处的快速进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了解不够、研究不足,缺乏对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2.地方高职院校偏爱围绕一线城市的发展需要制定培养目标,不能围绕地方人才市场需要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甚至把脱离地方经济现实的培养目标当特色来建设。

3.重视人才培养的“职业”特征,轻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不能在专业基础下的职业化培养上下功夫,满足于一些基本职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定位往往过低,把大量宝贵资源集中在技能工人培养的目标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准的培育上投入不足。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因为许多职业院校都是由技校或中职院校升级而来,培养的层次偏低,标准不高的问题急需解决。

(二)机械模仿学习发达地区院校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不能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1.“过度竞争”使一些职业院校急于求成,导致其无法从长远角度来培植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功能,浪费办学资源,损害地方利益。公办高职院校属于竞争性非营利组织,招生几乎是所有职院的生命线,随着普通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职业院校的生源进一步被分流,地方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生源短缺的重大生存问题,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因此,高职院校纷纷学习和参照发达地区的培养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这客观上提升了办学竞争力,但也带来了培养方式和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脱节的问题。比如,一方面毕业生在本地很难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另一方面本地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得不到外地同类院校招聘,给地方政府、校方、企业及个人都造成很大的损失。

2.缺乏适应性研究的学习模仿客观上造成了热门专业扎堆、新专业盲目大干快上,内涵建设异化为“形式建设”的短期行为。一些职业院校迫于生存压力往往对设置新专业“情有独钟”,把“专业设置”当招生就业的法宝,无视专业培养规律,无视专业建设的传承性和相关性,频繁追求热门热点,把高职院校搞成“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其结果是注重短期利益,毁坏办学声誉,专业建设没有跟上,学院的办学素质未能得到应有的提升。其结果是缺乏专业传承和积累的新专业,往往来不及积淀和建设就已经被社会抛弃。这样的后果就是开设的新专业无法连续招生,无法进行长期的专业建设,师资和实验实训实习软硬件建设无法得到积累,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获得感很差,对学院的声誉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严重不利于学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校企合作存在巨大的天然隔阂,职业赖以生存的“本地”土壤严重板结化贫瘠化,办学发展能力成长受到限制

1.由于人才培养的供需双方缺乏交集,校企合作往往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地方企业很难因学生实习、实训、就业而获益,校方往往远走一线、二线大城市寻求实习、实训、就业的合作企业。一些院校更愿意紧跟发达地区的用工潮流,热衷于“两头在外”的培养模式,使职业院校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功能渐行渐远。

2.地方急需专业的招生缺乏先期投入和前期预热,使招生热的专业与地方需要不符,地方急需的专业招不到。这一矛盾造成学院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介入程度低,没有发言权,没有存在感,没有办学利益,办学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动机,进而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和自闭化。

3.政府的办学投入回报率低下,无法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薄弱的地方经济得不到职业教育的反哺,造成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人才流失问题因办学规模增大反而加剧,办学经费难以稳定持续增加,办学竞争力停滞不前等问题。

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

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就是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并兼具有开展应用研究、为地方社会服务、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能。高职院校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职业院校需要研究和领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尤其是地方对人才的现实和储备的需要,理应是学院专业建设和转型升级的第一依据。

(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化

如甘肃旅游规划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提出“把甘肃建成旅游大省”的宏伟目标。甘肃本地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与这一指导性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并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条件具体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当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实现本地化、本土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如甘肃省嘉峪关市提出的建设“三城战略”,即钢城、核城、旅游城,以完成城市发展建设的多元化转型升级,这意味着国家将在这三个重大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深度的建设和投资。本地的职业院校应当紧抓这一投入巨大的建设机遇,以此为依据培育专业,培养人才,为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同时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办学声誉。

(四)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重要命题

地方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应当建立顺畅和互利共赢的三方协同机制,以促进人才培养、就业质量、办学投入的良性循环。以笔者所在的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是酒钢集团投资,依托酒钢集团用工需要创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酒钢集团所属的职工大学、技工学校、职业中专,具有典型的企业办学属性。办学天然与具体企业联系紧密(酒钢集团),但与地方政府及社会沟通缺乏应用的机制和渠道,非常不利于地方政府实施办学强市的战略以及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拓展,实现三方资源整合共建办学,创新办学模式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发展的中心城市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地方政府来说,留住人口甚至比留住人才更为迫切。内地三四线城市往往很难留住人才,更难留住对本地没有认同感的外地人才。落后地区人口流失,经济不振的局面如果要扭转,首要抓住爱乡恋家的本地人才。地方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应当在这一大的目标统合之下,建立三方协调合作机制,探索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校企合作的扎根落地,促进本地院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促进本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保持。通过提升职业院校能力来实现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的目标,是地方政府现实和有效的选择。企业更关心的是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的流失率。调查表明,三四线城市企业的三年流失率外地毕业生远高于本地毕业生。地方企业在区位、经营能力、管理方式、工资福利等方面处于劣势,留人的办法不多,对能培养和能留住的人才往往有更强烈的渴求。实际上,支持职业院校的发展和开展校企合作对本地企业具有显而易见的利益,理应具有更高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可能更关心的是生源质量和数量以及办学声誉。职业院校办学声誉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践教学是否有效、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是否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社会的认可则可以为职业院校带来知名度和美誉度,带来就业质量的提升,进而带动生源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学生最关心的方面则是道德与能力素养提升带来的价值感、专业知识及职业技术技能的获得感、丰富的大学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以及毕业后的就业质量。以上各类主体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但要达成各方目标的共赢,则最终需落实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所以,职业院校探求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永远不能停下来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1]田浩.新建高职院校发展问题探究与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

[2]林小星.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10).

[3]查吉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编辑 赵瑞峰

①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般项目“与商业企业运营需求对接的旅游高职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8B-1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建光(1972—),工商管理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办学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