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丽
【摘 要】反思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总不能如我们所愿?为什么诸如“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哗众取宠”的文章随处可见?我们的写作教学究竟陷入了怎样的泥淖?而我们又该如何走出这片泥淖呢?
【关键词】学生;写作教学
1.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一些通病
有人说,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的表达,应当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我赞成这种说法。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应酬之作、应试之作大抵平庸。
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很多时候不免有一种幻想:幻想作文教学有一条捷径。事实上,有不少教师也正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某种捷径在进行教学,我们的集体潜意识渐渐认为作文就是一种表达的技巧,既然把作文看作一种技巧,当然就容易产生急于求成的想法。我们写作教学的困境,正是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所导致的一些通病:目的不清、真伪混淆、主次颠倒、源流不分等。
其实,作文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面对这种系统工程的作文教学,如果一心想走捷径,就必然放弃系统的全面建设而只专注于局部的打点,甚至是局部的雕琢。
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我们作文教学在出发点上就走了歧路,我们似乎是出了一些力气,但力气大多用在枝节上,所以无力无奈无激情的状态就产生了。
2.封住了源头,哪来鲜活的水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主谁次?几乎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嘛。可是,主导和主体谁为主呢?这似乎不好比较,但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问题,它决定教学中是更看重教师的规定、约束、指导,还是更看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看重前者就属于授人以鱼,短期内可能更见效;看重后者则属于“教是为了不教”,更具有长远和宏观的作用。要想真正让作文教学走上高速路,就必须真正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定了学生是主体地位的观念之后,那么作文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和相当的思维能力。”张老强调生活与阅读,思想与思维,就是作文之源。可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对这个源头工作抓了多少呢?
我们心里清楚,我们的大部分精力总是纠缠在具体的作文技法演练中,封住了源头,哪来鲜活的水流呢?一方面我们强加给学生一些狭隘的标准;另一方面,学生又只能闭门造车。这就必然造成学生作文陷入主题轻浅甜腻,感情浮滑虚假,内容庸常空洞的恶性循环之中。习惯于別人的约束,人云亦云,虚假矫情,就容易使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缺少直面现实坚持真理的精神,缺少自我独立大胆创造的精神。
当然,提出问题自然是为了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老老实实地从源头抓起,从作文主体的素质提高工作做起。
3.融平时课文于写作教学之中
为了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写作素养,我觉得一定要好好利用平时上课的课文。我们中学的语文教科书,其中不少是经典名篇,古今中外,文质兼美,是思想的宝库,材料的海洋,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给我们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如果运用地好,就能为作文教学提供“炊”时之“米”。
但是现行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结合不够,又由于考试方式的固定,教学评价机制的陈旧,评阅作文存在极大的可变性因素等,导致了当前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处境尴尬,举步维艰。
鉴于此,我们不妨可以分解目标,化整为零,有代表性的课文,一课训练一个点:比如文笔优美的课文,就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巧妙的课文,就重点练习写作方法;课文故事性强的课文,则可在训练复述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材料具有的多义性解读;人物描写传神的课文,就探讨如何写作才能让人物形象饱满圆润、呼之欲出……目标分解了,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相对简单,有充足的时间,使写作训练在平时就能落到实处。
如在学习《娜塔莎》这篇课文时,小说除了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娜塔沙这个人物形象之外,还用奇妙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来刻画爱仑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要求学生也写一段人物形象描写的小作文。很多同学写得非常不错。如王佳佳在课后小作文中写到:他的头是纯正的椭圆形,好似河中的鹅卵石,毫无魅力的五官被上帝拼在了一起,好似玩乐时不小心的“杰作”,个子较高,但瘦得就像千年的排骨精。他说他是蟋蟀的“蟀”,但我们都很喜欢他,因为总有他弯腰捡拾教室小纸屑的身影,也总有他整天都笑眯眯的脸,让人不由地开心。
课文中的很多篇目,都充满了可学习的示范性,除了引用诗词名句,引用故事典故之外,我们还可以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当成训练材料,并且经常性地让学生写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作文,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从每一个“小格”出发,各个击破
当然,我们的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囿于课堂篇目的模仿,还应该从写作教学的序列性进行突破,我认为就是要把握好每一个“格”,每一个“格”就是一个相对的能力点。
对这些“小格”,作文训练各个击破,最终就能取得整体上的成功。而面对写作教学的序列性,存在着两种极端主义。一是写作神秘主义,一是写作机械主义。
写作神秘主义认为,写作无需教,写作是教不出来的。但是写作机械主义恰恰走向另一个端点,不但“教”写作,而且炮制出一个个“模板”,一个个步骤,一堆堆的“几步几法”,供学生“截取”、“粘贴”、“复制”,亦步亦趋的机械操练,会远离写作的真谛。
所以,给作文教学编定一个序列“小格”是不可忽视的,给每一个学段的作文训练规定一些较具体的目标,循着这些目标,就可以使作文训练一步一个台阶,逐渐达到较高的要求。
5.千万别让作文“精神返祖”
我们平常总和学生说“怎么想就怎么写”,这个说法本身没错,但如果纯粹是“为自由而自由”的写作,不引导不规定写作教学的“质”,很容易出现“脸上长毛或屁股上长尾巴”的“精神返祖现象”,因为客观世界没有绝对的自由。
尤其是近几年,少数教师对自由表达持有一定误解,认为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需教师多虑,甚至认为“文品和人品的结合绝不是作文教学的成功,只有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一家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刊物居然推出了一篇这样的“优秀作文”——《我的同桌叫“屁精”》。文中,那位作者介绍他的同桌放“响弹”和“臭弹”的本事,绝对称得上世界冠军,并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屁精”放屁的动作、神态、声响、语言以及他冲着同学鼻孔放屁以教训同学的详细情形,最末,还向读者传授了“屁精”的“放屁之道”。毫不夸张地讲,读到这篇习作如误食一只苍蝇,难受良久。一个学生的生活趣味居然如此之庸俗低劣,难道他还不需要进行情感态度的基本教育吗?难道他还不需要进行价值观的基本引导吗?难道还可以给全国学生做示范吗?
作为以育人为根本目标的写作教学,培养学生自由的心性与表达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切莫以自由表达为幌子,纵容学生作文庸俗、血腥、暴力、恐怖与无视生命尊严等的负面选择,而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写作其实是一种美丽的打开状态。打开的是真实美好的生活;打开的是沉睡尘封的记忆;打开的是温柔善感的心灵;打开的是奇异丰富的想象;打开的是灵动多变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