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社会工作介入初中寄宿学校师生关系研究

2020-05-08 08:12王红梅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社会工作初中

王红梅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上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城乡寄宿制学校得以迅速发展。其中,初中寄宿学校是寄宿制学校的主体。在这个阶段中,师生关系是学生最重要的校园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学生的当前教育效果及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总结分析当前初中寄宿学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现实难题并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相应举措,以促进初中寄宿生身心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初中;寄宿学校;和谐师生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是国家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教学水平而实施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基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寄宿制也成为我国学校管理的重要形式。至今,民办学校以寄宿制为主。与此同时,寄宿制学校也已成为农村学校主体。

建国以来,我国寄宿制学校得以长足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较,现代寄宿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在学校管理、教学水平、学生管理、师生关系等方面,尤其是师生关系方面面临一些新挑战。

一、初中寄宿学校师生关系现状研究

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其教师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动等方面的联系。据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有学者对师生关系进行相关研究。近年来,对师生关系的研究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横向上从城市到农村;纵向上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乃至扩展到博士生教育。同时,师生关系的研究对象也不断细化,研究对象从大众群体发展至特殊群体,从一般学科发展到特定学科。

针对初中阶段的师生研究,学者董奇指出师生关系与青少年发展有很高的相关,特别是在初中阶段, 师生关系给学生心理发展带来的影响作用甚至超过了家庭亲子间的影响。学者崔丽娟认为初中阶段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阶段,学生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点,师生冲突更易产生。学者莫郁然根据近15年的相关文献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划分情况将师生关系划分为亲密型、紧张型、民主型、冷漠型、对立型、依赖型6种,并结合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认为初中阶段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大多是“对立型”和“冷漠型”。学者林丹华据49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将初中师生关系分为“和谐型”、“一般型”、“困扰型”,并发现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其师生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学者沃建中根据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测查,将中小学师生关系分为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三种,并指出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与师生关系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并提出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学者李瑾瑜认为师生关系与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有着密切关系,并提出师生关系是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动态的变量因素。近年来,虽然较多学者从学生个人特质、行为养成、社会适应性、教学活动的进展等方面对师生关系有所研究,但却极少将研究对象锁定到初中学生群体,尤其对初中寄宿生的师生关系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研究将从初中寄宿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总结分析当前初中寄宿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现状并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相应举措,以弥补相关研究的空缺。

二、现代初中寄宿学校面临的师生关系难题

(一)智育优先的管理目标,轻视学生群体的个人诉求

学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接受对象,也是教学成果的反馈主体。虽然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从未减弱,然而学业成绩仍然作为学生在校表现好坏的重要指标。在应试教育主导的教学时代,成绩高低始终被认为是判断学生学业成果优异的单一指标。面对中考的升学压力,众多中学不得不向分数看齐,初中寄宿学校也不例外,成绩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得更多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诉求。秉承成绩至上的教育管理理念,学校更多的是“高分的生产厂”而非“全面型人才的培育地”,智育优先的管理目标常常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诉求。

(二)集体培育的管理模式,缺少学生个体的特殊关注

班级是学校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单元。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大多遵循“普遍化”、“大众化”的教学管理原则,这样的管理模式往往却只能照顾到大多数寄宿学生的整体需求,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處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正经历着身心的快速发展,开始对周围一切事物产生好奇、敏感,加上长期的家庭与学校方面情感缺失更容易造成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升学率、教学评比的重重压力下,更多在校教师选择行政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无暇对特殊个体投入过多的关注,这常常造成师生间的疏离感,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

(三)事本导向的管理关系,忽视学生多样化的情感需求

学校教师在高效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后,大多本着“事本主义”的管理原则处理学校事务。对待学生事务,更多的管理者则是以行政性地执行和解决事务为行动标准,较少会通过学生事务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生活需求。此外,在处理解决学生事务时,更多的教学管理者采取消极补救的处理态度,较少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预防。事本主义的工作取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间的关系交往,使得学生多样化的情感需求得不到照顾和满足。

(四)压制服从的管理方式,缺乏平等信任的沟通交流

平等信任是和谐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前提。有研究发现,在师生关系发展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往往多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初中寄宿生处于青春期的同时也处于“心理断乳期”,此阶段的初中寄宿生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变。生理上身高、体重的增长,心理上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心理的敏感与不稳定,容易产生性格孤僻、心理自卑、行为叛逆等成长问题。处于问题多发阶段的初中寄宿生常常使得在校教师感到困扰。在说教、谈判等教育方式的成效微乎其微时,在校教师常常放弃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放弃对问题学生的信任与理解,更愿意采取权威压制等强制管教方式。然而这样的管教方式的最终结果常常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压制服从型管教方式往往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冲突。

(五)万能通用的管理体系,缺少结合寄宿的实际情况

初中寄宿生与同龄非寄宿生处于相同的成长阶段,同样面临着课业问题、学业压力、行为偏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成长问题。万能通用的管理体系在帮助寄宿学校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处理学生事务的同时也往往忽略了寄宿生群体的特殊需求。寄宿生相与非寄宿生群体相比较,寄宿生与家人、其他群体的接触时间更短,存在一定的家庭情感缺失,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性相对更弱。因此,对初中寄宿生学校来说,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该群体人际交往、情感照料等特殊需求,积极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适应性发展的团建活动、班级活动。

(六)优劣学生的管理标签,轻视学生自身的发展资源

在智育导向的学校管理中,分数的高低则是判断学生在校表现好坏的重要指标。无论在日常的教学还是生活中,教师通常会不自觉地给一些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学生标上“好学生”、“尖子生”等正向积极的标签,相反,对于那些成绩不优异,会制造教学麻烦的学生常常会贴上“差学生”、“捣蛋鬼”等消极标签。无论是正面积极还是反面消极的标签,学生的自我概念以及其在学校的角色功能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差学生”、“捣蛋鬼”这样的劣势标签常常会使学生形成低自我认同、低效能感、低自尊感以及错误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身潜在的发展潜能与优势。

三、构建初中寄宿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一)观察者:去标签,动态观察并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

标签是社会成员被其所处环境中的其他社会成员贴上认为与其印象相符合的某种定义或标定。标签理论指出不合理的标签是引发初级问题行为转化为次级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中寄宿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加上长期寄宿在校缺少父母长辈的日常引导,容易产生孤僻、自卑、叛逆等成长问题。在面对一系列学生成长问题时,部分教师易出现缺乏耐心管教而对部分学生添加“坏学生”、“惹事王”等导致学生产生自我认知偏差的消极标签。这些相对消极的学生标签会使得部分学生形成相应消极的自我概念,并可能以后按这种概念去行为,这样就容易使得偏差行为成为习惯的、持久的偏差行为。因此,教师对那些原本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偏差学生”进行重新定义或标定是有极其必要的,而使其恢复为“正常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是去除原本那些强加于学生的不合理标签。此外,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面对行为出现偏差或遇有成长问题的学生时,也要切忌强加给他们消极标签,取而代之提供必要的纠正、正向引导并适时添加正向标签,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树立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使得学生的偏差行为得以矫正,并养成正常持久的行为和习惯。

(二)倾听者: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多层次的发展诉求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按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七类,并指出同一阶段个体存在一种或几种需求,这些需求基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逐层满足。每个初中寄宿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具有不同层次的成长需求,在基本的生理、安全等需求得到满足后,初中寄宿生的社交、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显得更为迫切。单一智育导向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多方位成长需求。这要求现代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讲解和传授书本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现阶段成长特点及时发现并满足学生的新需求。通过改变自身对偏差学生的认知与定位,在实际教学中注意采用适宜的教育活动及恰当的管理方式以满足学生由低到高的多层次发展诉求,尤其是注重学生的社交、尊重、审美等成长需求。

(三)引导者:改变管理方式,引进民主平等服务理念

“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比不如师”是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然而无论哪个时代,教学相长的基础是平等,学生要学会尊重老师,老师要学会爱护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师生双方任何一方的努力。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发自内心地接纳、尊重学生,主动改变传统居高临下的教学姿态,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支持;另一方面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应该尊重师长并积极主动地实现自我。

(四)理解者:学会粗中有细,关注个体的个别化需求

每个寄宿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寄宿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成长历程等。这些差异致使不同的学生个体即使在面临相同的事件时,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感受反应和遇事处理方式。同处于青春期的在校寄宿生虽然身处相似的校园环境,但每个寄宿学生的个体成长仍存在些许差异。寄宿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要求在校教师在进行大众化教育管理的同时要学会关注个体的实际情况,及时察觉、满足个体的个别化需求。例如在对单亲、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应当考虑到其实际家庭结构,在满足学生常规的成长需求时兼顾其个别化成长需求。

(五)服务者:转变事本管理理念,增扩学生服务领域

初中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眾多在校教师将目光停驻在教学成果上。升学率、教学质量评比也无形中加重了教师负担,这也使得更多在校教师采取“事本主义”的管理方式,对学生事务的处理奉承“有事起奏,无事退朝”的处理态度。这样的管理方式和态度通常表现为事后的种种补救,无法事先研究、预防学生问题。校园是学生学习社会礼仪和规则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师是影响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他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要求教师学会转变事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强化为学生服务的管理宗旨。教师除了高效合理地处理学生事务外,校园日常生活中更要学会主动了解、关心学生动态,扩大服务学生的事务领域,在关心学生的过程中主动预防、发现并解决学生问题,逐渐把对学生表面的、临时的问题解决转变为长期的、本质的服务和帮助,增扩对学生管理服务的领域。

(六)陪伴者:结合寄宿实际,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变化较大,易出现焦虑、敏感、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偏差甚至精神疾病。现有已有研究发现,青春期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宏观上来看属于良好,但仍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寄宿生相对于非寄宿生而言,存在着更多的家庭情感缺失,是心理问题的突发人群。寄宿学校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寄宿学校的实际情况,除了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外,更要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校合作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勉,张平平,张兴慧,等.初中寄宿生亲子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离-个体化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04):718-721.

[2] 高莉亚.寄宿制对农村初中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300所农村初中的调研数据[D].河南大学,2017(03):7-9.

[3] 田正平.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百年回眸[J].重庆高教研究,2019(07):6-7.

猜你喜欢
和谐师生关系社会工作初中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做一名有幸福感的教师
漫谈班级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