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婷
摘 要:《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颁布实施五年来,高校现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体系与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入党积极分子的新变化、党员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渐显露。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构建入党积极分子立体化培养体系,实现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同时,通过建立理论学习答辩制度、培养教育考评制度、分级管理退出制度完善入党积极分子监督体系,为提高党员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入党积极分子;现状;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2013年以来,出台了系列文件,对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做出了新的重大安排。201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写入总则,为推进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规范化和科学性提供了指南。
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笔者对北京五所高校53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各高校有关工作负责人进行了座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式、培养机制和培养效果三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较为重视,建立了符合学校情况的培养体系,能够按照中央相关要求落实工作,总体培养效果良好。但是,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统一培训较为完备,个性化培养有待加强
98.08%的受访者认为接受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形式多样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21.46%的受访者认为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后,没有培养联系人同自己联系。可见,学校统一安排的培养体系较为完备,基本全部覆盖了所有的入党积极分子。但是,针对每个学生具体的思想动态进行指导做得不够,使得部分入党积极分子感觉自己游离在党组织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缺位,没有很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2. 培训内容比较丰富,培养形式相对单一
各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主要形式是党校培训。学生对党校培訓总体效果比较满意,认为针对性较强,内容符合实际,各培训环节有机统一。但是,党课结束后培养联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关注较少,没有其他的培养形式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使得不少入党积极分子感觉“上党课时心潮澎湃,下党课后放松懈怠”。
3. 培养体系基本建立,考核监督仍须加强
调查显示:91.57%的受访者表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统一填写了备案登记表,88.12%的受访者表示学校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定期考察,考察时间多为半年一次。但是,仍有18.39%的受访者表示对具体的考察时间并不了解;28.4%的受访者对考察情况并不满意,其中,2.96%的受访者认为考察方式只是走过场。可见,各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核总体情况较好,但没有统一量化的考核办法,大多是定性的评语,培养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仍须进一步提高。
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有待进一步做好有针对性的学生党员发展指导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经济全球化、网络新媒体、智能终端等对他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性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媒体发展使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更高,自我意识更强。在坚持中央相关要求和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前提下,要注重对每个入党积极分子因人而异地进行思想交流,并做好有针对性的个体发展指导。同时,改革开放使大学生更具国际视野,问题意识更强。面对国际范围内不同价值观的碰撞、社会问题的对照,广大入党积极分子也会有自己的思考。高校党建工作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切实端正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做好培养教育工作。
2. 较少定期分析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状况
《细则》颁布实施六年来,入党积极分子的整体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在“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指导下,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总人数稳中有降;“年满十八岁”方可提交入党申请书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入党积极分子数量的增长。在入党积极分子增量放缓,发展指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为确保发展质量,少数高校出现指标用不完的情况。其次,《细则》要求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必须做到有据可依。这使得原来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较为随意的状况发生改变。最后,《细则》规定入党积极分子名单须定期报党委备案,意味着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将更加科学规范,做到系统化、动态化管理。
面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新变化,只有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状况进行分析,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定期分析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状况有利于动态把握入党积极分子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党员发展计划奠定基础;有利于全面了解入党积极分子整体情况,为合理制定入党积极分子考核标准提供依据;有利于深入认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需求,为准确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案准备条件。目前,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主要是党课学习,定期分析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现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个体发展需求,为党组织制定符合单位实际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3. 没有充分落实新时代党员发展的新要求
列宁主张要“把入党条件规定得更严些”[2],他在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中特别强调:“党的组织绝不应当以降低党员的质量为代价,来换取党员数量的增加。”[3]《细则》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增加了三个要求:一是要求党组织接到入党申请书后,在一个月内派人同入党申请人谈话;二是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必须一年以上,并且基层党委每年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状况做一次分析;三是入党积极分子人选须报上级备案。[4]从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看,有的方面落实得不是很到位。
首先,与入党申请人谈话不够到位。经调查,高校存在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后,入党联系人没有及时与其谈话的现象;即使进行谈话也很难做到“一对一”,主要是以集体座谈的形式进行。其次,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研究不够。现实中一些高校没有针对入党积极分子情况的专门分析,大多是在分析每年党员发展整体情况时稍加分析。最后,对基层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监督不够。《细则》要求入党积极分子人选报上级备案,是要上级党委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结构、质量等做好统筹安排,为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员队伍奠定基础。但现实中,高校的备案工作仅仅只是提交名单到上级党委,上级党委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整体情况并不了解,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探索
对于提高党员质量的重要性,列宁曾说,“党内总的任务不是在数量上扩充党的队伍,而是改善它的质量,提高全体党员的觉悟,加强他们的共产主义教育,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这一基础上达到全党队伍的绝对统一”[5],并将此事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6]来抓。可见,思想教育是党员培养的重要方面。构建新时代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机制要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顶层设计要建章立制,构建体系机制;基层探索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积极开展试点研究。
1. 构建立体化培养体系,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顶层设计
面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新特点,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新变化,对标党员发展的新要求,学校党委要做好党员发展的顶层设计,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构建立体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体系,实现对入党积极分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
第一,点:以个体培养为点,实现全员培养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涉及人数多,覆盖面广。为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要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促进入党积极分子的个性化成长。一是要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档案,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书。根据每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方案,并进行动态调整。二是要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全员培养网络(图1)。构建以培养联系人为中心的学生父母、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多方联动,定期沟通,各负其责的培养体系。
第二,线:以定期分析制度为线,实现全过程培养
所谓定期分析制度,就是运用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的手段,对照《细则》相关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觉悟、专业素养、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考量,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为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案和發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一是要将定性的指标量化,如可以通过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的次数、班级同学评议分数等使政治觉悟指标量化。二是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量化体系为基础,形成定期分析制度(图2)。一方面,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比较,了解入党积极分子自身发展的特点,探索入党积极分子成长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同一时期与其他班级、年级、专业的横向比较找到入党积极分子本人的比较优势,了解本单位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面:以多层次培养体系为面,实现全方位培养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不是平面的、一次性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应当根据《细则》的要求,立足学校实际和入党积极分子具体情况,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经常性学习机制,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纲领,切实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一是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经常性学习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7]。经常性学习机制应由学校党委领导,统筹协调各部门,通过学习积分制管理,形成全方位、立体的经常性学习机制。二是应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不同时期制定学习计划。《细则》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至少一年以上。所以,可以根据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时间的长短制定培养计划,分批次、有重点地开展培养教育工作。
2. 构建全覆盖监督体系,健全入党积极分子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覆盖所有入党积极分子,涵盖各个阶段的监督体系,健全入党积极分子考核评价机制,改变入党积极分子只能“进”不能“出”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建立理论学习答辩制度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8]。入党积极分子经常性学习机制的建立为他们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制度基础,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需要受教育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深刻反思,才能理解党执政兴国的思想逻辑,发自内心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此,要通过建立理论学习答辩制度,督促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总结反思,在与专家学者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第二,建立培养教育考评制度
如何在入党积极分子中确定党的发展对象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实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考评制度对确定党的发展对象,提高党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培养教育考评制度应当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进行综合考察,以入党积极分子量化培养体系为依据,充分了解他们日常的真实表现。二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创新考评形式,以新媒体为平台,公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进行网络测评和投票,将定量考评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保证党员发展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将入党积极分子考评结果作为考察培养联系人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实现双向互动,促进工作提高。
第三,建立分级管理退出机制
根据考评结果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分级管理,多次考评不合格者取消入党积极分子资格。要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实行动态管理,废除入党积极分子“终身制”。根据量化考察结果和定性评价意见,将入党积极分子考评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不合格者限期整改。通过建立分级管理退出机制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使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永葆活力。
本文系2018年北京市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题一线课题(课题编号:BJSZ2018ZC6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
[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14.
[3][5][6]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64,54,176.
[4]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Z].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4.
[7]习近平为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 要求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9-03-01(10).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2020-02-28].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3/c64094-29961631.html.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