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敏 赵 勇 谢 敏 肖红慧 李 扬 房璁璁 华 川, 喻秀兰 左新河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武汉43007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发的传染病,属于中医“疫病”。仝小林院士、薛伯寿教授等认为本病属于“寒湿疫”[1-2]。本研究我们收集湖北省中医院1月下旬至二月中旬确诊的18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舌象等资料,尝试探讨其中医证候特点。
1.1 病例来源 湖北省中医院隔离病房1月23日至2月15日确诊的COVID-19普通型患者。入院当天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舌象等资料。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临床分型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3]。舌象与症状诊断参考《中医诊断学》[4],由2名主治及以上级别医师讨论判定。
1.3 分析方法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在临床采集-医案界面进行证候及基本信息的录入,进行一般信息分析、证候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
2.1 一般情况分析 188 例普通型COVID-19 患者中男84例(占44.68%),女104例(占55.32%);年龄分布见图1,60~70岁患者居多,占23.93%。患者出现症状到收治入院的平均时间为(9.49±5.629)d。既往健康状况见表1,其中61.17%的患者既往体健,合并基础疾病前3 位依次是高血压病(16.49%)、糖尿病(12.77%)、冠心病(4.26%)。
图1 188 例COVID-19 普通型患者年龄分布
表1 188 例COVID-19 普通型患者既往健康状况
2.2 临床表现分析 188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发病初期的临床表现分布情况见表2,排名前5位的依次 是咳嗽(138例,73.40%)、发热(128例,68.09%)、乏 力(90例,47.87%)、无 痰(73例,38.83%)、喘气(51例,27.13%)。
表2 188 例COVID-19 患者临床表现分布
2.3 舌象分析 188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舌象分布见表3。舌象占比大于10%的依次为腻苔(130例,69.15%)、舌淡红(115例,61.17%)、白苔(99例,52.66%)、黄苔(71例,37.77%)、舌红(41例,21.81%)、舌暗红(31例,16.49%)、厚苔(21例,11.17%)。
表3 188 例COVID-19 普通型患者舌象分布
2.4 中医四诊信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设为“40”(表示至少出现在40个患者四诊信息中,占有效比约10%),置信度0.8,关联系数较高的前5位临床表现组合见表4,依次为:无痰-咳嗽,白痰-咳嗽,无痰、腻苔-咳嗽,无痰、白苔-咳嗽,无痰、舌淡红-咳嗽。关联网络图见图2,其中症状之间线条越多,表示关联性越强,由图2可见关联性比较强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腻苔、无痰、乏力、舌淡红、白苔。
表4 188 例COVID-19 普通型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关联规则分析
图2 188 例COVID-19 普通型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关联规则网络图
2.5 中医四诊信息复杂系统熵聚类结果 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进行条目聚类分析,得到5组条目组合。复杂系统的熵聚类是针对非线性关系的分级变量,把离散信息中的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尽量集中收集。其中比较有意义的2组分别为:(1)纳差、头晕、咳嗽、腻苔;(2)呼吸困难、口苦、大便溏、胸闷、气短。
表5 188 例COVID-19 普通型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聚类辨证组合
3.1 一般情况结果分析 《素问·刺法论》记载:“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瘟疫四时皆有,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本研究结果显示,60~70岁发病患者较多,老年人正气虚弱,肾精亏虚[5],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外邪侵袭而致病。其次为30~40岁患者人数较多,考虑这类人群为中青年患者,活动轨迹范围大,接触感染的几率较大。
患者既往合并基础疾病方面,较多的是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预测病毒性肺炎死亡率的MuLBSTA评分模型中,评分>12分为高风险,高血压病史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风险指标[6];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且糖尿病是发展成重症病例的高危因素[7];报告显示150例COVID-19死亡病例中63%患有基础疾病,大部分死亡原因是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8]。可见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症状,风险更高,且更容易有不良预后。
3.2 中医四诊信息分析
3.2.1 病位特点 患者发病初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发热、乏力、无痰、喘气、白痰、纳差、肌肉疼痛、恶寒、腹泻等,涉及肺、脾、胃、大肠等脏腑,提示COVID-19致病波及脏腑多,主要病位在肺,其次为脾、大肠。湿为阴邪,太阴多受之[9]。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属肺络大肠,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在生理与病理上息息相关,两者一升一降,调整气机[10]。在肺-脾-肠角度,三者在结构上各主上、中、下,沟通人体上下内外,五行关系中互为母子,经络联系中相互络属[11],疫邪相传,三者互为病害。
3.2.2 舌象特点 患者多见胖大舌、白苔、腻苔等。腻苔是一个重要的辨证湿邪壅盛的指征。湿邪阻肺,则肺失宣降;湿邪阻脾,则脾失运化;湿阻清阳,则清阳不升。《辨舌指南》中记载:“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寒致色白,湿致苔腻,湿疫毒邪伏于膜原,由表入里,湿为阴邪,损伤阳气,阳气被郁,浊秽郁伏,舌苔可见白厚腻而干,或白如积粉,应化湿逐秽。若呈现黄腻苔,考虑湿热相合,注意及时辨证,加以利湿清热。同时应关注其润燥程度,体现患者病情的顺逆转归[12],舌苔厚腻且干燥,则成逆证,警惕疾病发展。
3.2.3 常见的临床表现及关联分析 患者常见的关联性较强的初期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腻苔、无痰、舌淡红、白苔为主,体现湿邪致病。COVID-19属于“疫病”“寒湿疫”,结合武汉自2019年12月底以来阴雨天气连绵的气候特点,天气湿冷,内湿外湿相合,故湿邪症状更突出。湿邪袭肺卫,肺气郁闭,故发热;湿邪困肺,肺气宣降失司,故咳嗽;脾喜燥恶湿,湿阻中焦,困阻脾胃,生化乏源,运化无力,脾主肌肉失调,故纳差、乏力、腹泻。本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患者都发热,也不是所有发热患者都呈现高热状态,考虑可能是湿邪致病,伏于膜原,湿遏热伏所致[13]。
188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临床表现比较突出且关联性较强的是咳嗽,可伴无痰或咳不出,或者咳白痰,病理显示COVID-19患者肺脏呈现不同程度的实变,其中肺泡腔可见大量浆液、纤维蛋白渗出物及透明膜,支气管腔内有黏液及黏液栓[14]。可见患者肺失宣降,很有可能是病理产物“痰”壅塞肺之气道,气机受阻,故咳嗽,或咳吐白痰,对于无痰或咳不出的患者,考虑痰涎阻肺,应加强化痰、祛痰等中药的应用,并配合物理排痰法帮助祛痰。考虑资料收集不全面,应针对患者咳嗽情况做更进一步的完善,对于痰有化热、化燥、化寒的不同,可根据舌苔变化、痰的质地颜色、咳嗽夜间情况以及其他兼证更进一步辨证,并指导施治。
3.2.4 聚类结果分析 聚类结果其中2组分别为:纳差、头晕、咳嗽、腻苔;呼吸困难、口苦、大便溏、胸闷、气短。均体现湿邪致病,湿邪阻滞上、中、下三焦。湿阻上焦,阻滞清窍,可出现清阳不升、头晕;津停痰生,痰饮水湿停聚于肺,肺宣降失司,气机不畅,可见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气短;湿阻中焦,脾运化失调,故纳差、口苦;湿阻下焦,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溏;腻苔,为湿邪留滞之征象。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势凶猛,中医抗疫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也是人类防治COVID-19的重要部分[15]。本研究作为回顾性分析,收集188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发病初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现这一时期患者咳嗽症状比较突出,且发热多为低热,以“湿邪”为致病特点。希望本研究能对COVID-19的中医证候认识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