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脚手架 培养抽象能力

2020-05-08 10:14张丽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边形条腿张嘴

□张丽芳 邢 颖

抽象能力是学生数学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确立为数学的“三个基本思想”。史宁中教授用三句话描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的研究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基于抽象结构,通过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数学方法,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正是有了数学抽象,才形成了数学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抽象在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

小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中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也可以从直观、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搭建学习脚手架,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的过程,相应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伴随着这个过程渐渐形成。

一、多元表征,建立抽象概念

《课程标准》有关知识与技能的阐述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数概念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在数概念建立过程中借助多元表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为了使学生掌握数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较抽象的内容,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至关重要。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素材,如糖果、小棒、第纳斯木块、计数器等(见下图)。这些学习资源既是形成抽象数概念的桥梁,又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了直观支撑。从实物抽象出数,再从抽象的数还原到实物,帮助学生完成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认知过程。

认识数离不开直观的学具,呈现一堆“小棒”或“第纳斯木块”等,直接用眼睛看,看不出有多少,但若把这些学具“结构化”——10 根一捆,10 小捆一大捆,10 个一列,强调“十进制”,这时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物体的数量,由此感受“十进制”。再通过齐性、逻辑结构化的学具计数器让学生认识“珠子”相同,但珠子所在的位置不同,每个珠子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从而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逐步拓展对数位、计数单位的认知,并开始深入理解掌握十进位值制、数的内部结构,从而完成对数的逐步抽象的过程。

从实物到小棒、第纳斯方块再到计数器,从散乱的学具到齐性、直观、结构化的学具再到齐性、逻辑结构化的学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具体到半抽象再到抽象逐步过渡,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经历数概念的抽象过程,实现对学生抽象与概括的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

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多种表征方式逐步形成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放手,给学生提供逐步抽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操作、思考、表征、表象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抽象能力。

二、游戏引路,建构抽象模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怎样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有一定难度。因为由具体的数量过渡到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这是学生初次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由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的关键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也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本节课教师安排了游戏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游戏一: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感受用符号、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这里的字母表示的是固定的一个数。

猜数游戏: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先来做个猜数游戏,看谁猜得准。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信息,看看这些图形的后面藏的是几。想好后,举起手中相应的扑克牌。

课件逐一出示下图,学生举牌回答,逐一研讨:你是怎么猜到的?

游戏二:借助《数青蛙》这首儿歌,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师:你们喜欢儿歌吗?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儿歌,相信你们只要听了第一句就能够继续说下去。(学生跃跃欲试)

师:(一边拍手一边说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 条腿。怎么样,能不能继续往下说?我们一齐有节奏地说,还要说得流利,能做到吗?我们从头开始——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

5只青蛙,5张嘴,10只眼睛,20条腿……

(加快节奏,使学生不能马上反应说出结果)

师:停……咱们刚才可说好的呀,要说得流利,怎么越说越乱了?

生:后面数越来越大了,不好说。

生:老师,数太大了,我们可以写一写吗?

师:就从6 开始写,要把这首儿歌写全啊!(引出新的问题)

放手给学生一点时间写,在写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写了几个就不写了,有的学生一直写。终于有人喊道:“受不了!太多了!”

当大多数学生发现写不完时,教师提问:你们又遇到困难了?写不完,能不能想想办法把这首儿歌写全?(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其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屏幕上清晰呈现学生的作品。

生1: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无数只眼睛,无数条腿。

生2:(N)只青蛙,(N)张嘴,(N)只眼睛,(N)条腿。

生3:(N)只青蛙,(N)张嘴,(B)只眼睛,(C)条腿。

生4:(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猜数游戏和趣味儿歌作为素材,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体会到用字母表示的是一类不确定的数的所有情况,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活动进阶,激活抽象思维

儿童的思维在活动中最活跃,设计进阶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聚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多边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起点为三角形内角和,随着图形边数的增加,内角和也在增加,在变化中不变的因素是图形的边数每增加1,内角和会增加180度。而教材练习十六中的第四题,要求依次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利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及四边形内角和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公式表达规律,极大地发展了抽象能力。

本单元内容可以做如下设计:以学生调研中提出的问题“100 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作为大问题情境设计进阶学习活动。首先聚焦三角形内角和,在研究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反思,积累活动经验。接着利用积累的学习经验依次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感悟规律。最后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尝试用符号化表达规律。

活动一:学生通过量角求和、撕拼求和、分割求和等方法探究不规则四边形的内角和。

活动二: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动手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度数。

(1)用你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2)收集资料并提出问题:①你觉得这个五边形或六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②你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活动三:100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100 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感到非常惊讶,于是继续探索规律,其中必有规律可循。随着活动的一次次进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活动就在学生的迫切需求中继续进阶。学生在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时,利用分割图形法得出很多不同的情况(见下图)。

当教师问学生“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时,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此时教师应不急于统一到全部分割成三角形,而是让学生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于是学生有了下面的反馈:

此时,教师首先呈现学生的作品,组织探讨:用这几种方法继续研究100 边形内角和怎么样?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这几种方法都可行,但第一种方法需要记住分出的每个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继续研究下去会越来越复杂;第二种方法要解决100 边形的内角和,就要先知道99 边形的,要知道99边形的就需要知道98边形的,也很复杂;第三种方法中的图形的边数都比三角形的个数多2,可以用这样的规律解决100 边形内角和的问题。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有感而发:“n 边形的内角和就是n-2的差乘180度。”正是合理整合教材,才使符号化表达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走向抽象一般。

教学中在抽象概念的建立、抽象模型的建构、抽象思维的激活等方面,要注重采取各种形式,借助多元表征、借助游戏、借助操作、借助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凸显抽象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由具体到形象再到抽象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猜你喜欢
边形条腿张嘴
甜掉牙
中考中的多边形内(外)角和问题
不会算账的蝉
一张嘴 六个人
说蛤蟆
我变成了一百张嘴的怪物
涉及椭圆内接2n+1边形的一个不等式
按属性分类
鸡兔同笼
画图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