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 ,周立志 *
(1.蚌埠日报社,安徽 蚌埠 233010;2.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30601;3.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学),合肥 230601)
大鸨(Otis tarda)是大型迁徙鸟类,淮河流域是其传统越冬地,但自上世纪90 年末以来,在安徽省未见分布。2020 年3 月1 日在安徽蚌埠怀远县拍摄到其越冬个体,3 月1 日至3 月4 日对大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周边居民进行了走访。调查期间拍摄到大鸨活动照片,并多次拾到脱落羽毛。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大鸨的分布点位于张圩村(116°52′21.01″E,33°01′22.31″N),该地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西部,临近芡河。发现大鸨活动的地点共有3处,分别是河流附近开阔的滩地、小麦地、休耕地,见图1。生境附近有水渠、公路和零星住户,河滩一部分被圈为鱼塘,沿河栽植有大面积的防护林,小部分河滩地有芦苇等禾草。
拍摄到(遇见)的大鸨为单只个体,常选择在开阔的冬小麦地和河滩荒地等处觅食,生性机警,见图2。觅食动作不疾不徐,低头啄食几下后,再抬头略作观察。行人靠近距离约200 m 时,便停止觅食,抬头瞭望。行人止步后,继续觅食。发现来人靠近约100 m 后,即助跑两步起飞。飞行速度慢,高度约20~30 m。飞离500 m 左右后,降落在麦田里。逃逸距离约在100 m 左右,见图3。
图1 大鸨栖息地
图2 大鸨觅食
图3 大鸨飞行
大鸨偏爱荒草地。越冬期间,多次到休耕撂荒的地块觅食,觅食地点相对固定。在至少20 d 的时间里,大鸨多次在同一地块出现,有时一连几天都能看到。往往从一处经常驻留的觅食区离开后,即转移到下一个常驻觅食区。
据当地居民介绍,自2 月初,就连续数日见到单只活动的大鸨。3 月4 日后,未见有大鸨活动。调查期间发现脱落的大鸨羽毛,共收集到5 枚。从羽毛分布情况判断,估计有群体出现。由于大鸨形态特征明显,目击者称见到了大鸨群体。因此,此处可能有越冬的群体活动过一段时间。在2 月中旬,因人为扰动逐渐增加、气温较高、迁徙时间已到等原因,群体北迁。剩下少数个体又逗留了10 d 以上,直至3 月4 日后消失。
大鸨是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大型鸟类,全球共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西南欧和中欧、北非至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西部[1];东方亚种繁殖于自阿尔泰和蒙古到俄罗斯远东和我国东北,在我国华东平原包括黄河以南的华北平原、淮河沿岸、长江中下游和江苏沿海滩涂等处越冬[2]。安徽省为大鸨东方亚种的越冬地。
上世纪80 至90 年代,大鸨在淮河和长江流域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群体,在江西鄱阳湖可见到300~400 只的越冬群体[3],在安徽升金湖的湖滩地也见到过5 只越冬小群体[2]。本世纪以来,由于人为活动强度的增加,大鸨适宜栖息地不断丧失,越冬大鸨基本消失。近10 年来的研究数据显示,大鸨的越冬地已经萎缩到了黄河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业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人为活动的加剧,大鸨的越冬栖息地还在进一步缩小、碎片化[4]。
大鸨在安徽省的再次出现,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人为干扰活动的大幅度减少。大鸨出现时间正在新冠病毒肺炎预防控制的关键时期,县道乡道都设卡禁行,各村也设岗限行,田野村庄人为活动减少,为大鸨等野生动物的活动留出了空间;二是大鸨分布地点的村庄少,田野比较空旷,视野开阔,相对安全,为大鸨提供适宜生境。
大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 红色物种名录中的易危(UV)物种。目前全球种群数量在44 000~57 000 只[5],东方亚种的种群数量约1 500~2 200 只[6],本亚种的种群呈下降趋势[5]。安徽省的大鸨在上世纪90 年代估计数量不足100 只[2]。
人类威胁是大鸨种群数量下降的最重要的因素。滩涂地改造成小麦地等农田,人为活动的增加是大鸨适宜栖息地丧失、种群消失的主要原因,另外滥捕滥猎也是威胁大鸨的重要因素。五河县森林公安人员介绍,过去在蚌埠五河的沱湖等湖区,冬季常有成群大鸨夜晚钻进蒲苇丛中过夜,羽毛跟香蒲和芦苇冻在一起不能逃飞,易被捕猎者捕获。近年在越冬期间,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现象仍有发生,对越冬大鸨构成威胁。每年2 至3 月份,小麦的田间管理和人类活动陆续开始,对大鸨的活动也会产生影响。
再次发现大鸨在安徽省的分布,对于了解其种群分布范围的扩展趋势,评估其种群状态,制订和实施保护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大宣传教育和对捕猎野生动物的执法力度。沿淮地区有安徽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自然保护地,其中的开阔地带是大鸨潜在的栖息地。要加强沿淮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力度,推进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生境恢复,减少自然保护地的人为干扰,为越冬大鸨提供更多适宜的栖息地。加大大鸨现有分布点附近居民的宣传教育,通过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制订村规民约等,共同营造保护野生动物的氛围。通过村级林长制,建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小区和保护点,有效管理野生动物栖息地,严厉打击猎捕野生动物的违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