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军,邓艳艳
(1.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31;2.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31)
2003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设立了“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指导系统”项目,江苏等10 个省(市)先后实施了这一项目。2006 年,江苏省组织了覆盖全省的抽样测试,逐步形成了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该项目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2 个学科,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 个学科,未包括体育。
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健康标准》)测试上报工作,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也进行了相应监测。但因其根本指向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非学科本身,且数据采集缺乏有效监控,难以客观评估学生体育学业水平。鉴于此,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学业质量监测,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进而指导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当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10 年,常州市申报全国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研究”(DHA100245)成功立项,为研究体育学科学业质量监测提供了契机。
本文以义务教育阶段阶段体育学业质量监测的设计、实施及分析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一般运动能力为核心的义务教育阶段生体育学业质量监测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1.2.1 文献资料法 搜集体育教育理论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的文献,根据研究需要,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1.2.2 访谈法 访谈省内学校体育领域专家3 名,并在市体育学科中心组会议上进行研讨,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生体育学业质量监测的可行性。
1.2.3 调查法 调研基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 所,在此基础上形成《常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学业质量监测方案(试行稿)》(以下简称《常州方案》)。1.2.3 实验法 2017 年10 月,选择常州市区2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三年级、五年级400 名学生进行学校预实验,全面检验《监测方案》的可行性。2018年4 月,对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监测,抽检五年级学生1 190 名。
1.2.4 数理统计法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生体育学业水平现状。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体育学业质量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及与升学相关的文化课程。国家全面采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但因其在评价标准的切适度、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等方面存有问题,导致各级行政部门对学生体育学业的真实水平缺乏客观、系统的了解。各地区把初三学生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升学考试总分,但因各地体育中考方案为自行设计,既要顾及考试成绩对学生升学的影响,又要考虑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接受度,其结果是测试成绩普遍虚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 版)),在内容设置及评价方法上只提供操作建议,教师在选择和使用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致使学生学业成绩与其实际能力之间缺乏实际验证。因此,在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区域性实施体育学业质量监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完善学业质量监测的全面性。
2.2.1 监测项目选择的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快速期,这一时期不仅在身高、体重、肌力等身体形态和体能素质方面发生明显变化,而且神经系统也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在体育课程实施目标定位上,应以全面发展一般运动能力为主。
一般运动能力,是指从事各种运动项目都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根据克拉克(H.H.Clarke,1995 年)的研究得出,运动能力包括9 种成分:(1)肌肉力量;(2)肌肉耐力;(3)心血管系统的耐力;(4)速度;(5)灵敏度;(6)平衡性;(7)爆发力;(8)手眼协调性;(9)足眼协调性。发展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生身心特点的一般运动能力,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去开拓和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运动技能,更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测试一般运动能力来实现学业质量监测,能体现学科特征,理论上可行。
2.2.2 监测项目选择的实践依据 体育学业监测项目的选择,其核心是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体育学业质量监测不同于《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中考”,它是对学生体育学业水平全面的了解、科学的分析与管理,它更加关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不同水平学段)的连续性评价。对此,我们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目标、教学规律和可操作性原则,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以田径类、体操类和跳绳项目为主要测试项目,并形成不同年龄段一般运动能力必测和选测相结合的项目体系,如三、四年级(9 ~10 周岁):立位体前屈、1 min 跳绳、掷实心球(1千克)、25 m 往返跑,选测3 项;五、六年级(11 ~12 周岁):掷实心球(1千克)、立定跳远、50 m 跑、25 m 往返跑、2 min 跳绳或50 m×8 往返跑,选测2 项,耐力为必测项目。
体育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充分参考、借鉴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等关于运动能力评分标准的材料,结合《课程标准》(2011)评价建议和实际需求,合理设计了各项目的评价指标、标准和评价方法。
2.3.1 等级划分评定项目成绩 体育学业质量标准的各测试项目设定为A、B、C、D、E 5 个等级,并形成质性评价类项目和量化评定类项目不同的标准体系,如纵劈叉,A:大腿触地,腿直,前后腿成一条线;B:双腿直,裆部离地等于或小于6cm;C:双腿直,裆部离地等于或小于12cm;D:双腿直,裆部离地小于或等于18cm;E:低于上述标准。
表1 五年级城乡学生项目成绩等级统计 n=1 190
表2 五年级城乡学生综合成绩等级统计/% n=1 190
2.3.2 综合评价评定学业成效 学生综合评价设定优、良、中等、及格、待及格5 个等级。测试项目A、B、C、D、E 5 个等级分别对应分值4 分、3 分、2 分、1 分、0 分,计算全部项目分值之和,换算成等级,形成学业综合评价。体育学业综合评估等级:优秀:X>11;良好:8 <X ≤11;中等:5<X ≤8;及格:3 ≤X <5;待及格:<3。
2017 年4 月,在前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教育局发布了《监测方案》,同年10 月,中国教科院组织体育学科中心组成员到基层进行调研,分别抽测两所学校三年级、五年级学生400 名,验证《监测方案》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表1 显示,50 m×8 跑项目城市学生的A 级达标率为77.3%,远高于乡村学生的39.3%;实心球项目城市学生A 级达标率为47.9%,远高于乡村学生的17.8%;立定跳远项目城市学生A级达标率为64.7%,远高于乡村学生的29.6%;且A 级、B 级2 项相加的人数比例,依然是城市学生远高于农村学生。数据表明,3 个监测项目的等级评分,城乡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乡村学生。
表2 显示,3 项监测综合评价成绩,城市学生的优秀率为54.2%,良好率为40.3%;农村学生的优秀率为15.1%,良好率为50.5 %。城市学生良好以上等第比例接近95%,农村学生良好以上等第比例刚超65%,两者之间差异明显。数据表明,3 项监测综合评价成绩,依然是城市学生优于农村学生。
2.5.1 学生体育学业质量监测的成效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业质量的内涵和特征不同于其他学科。当前,体育学科在学习素养、知识水平、能力表现上,尚未形成完善的标准;在学业质量监测上,也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实施质量监测难度很大。常州市率先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阶段体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开创性地采用测试一般运动能力来实施体育学业质量监测,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体育学业质量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2.5.2 学生体育学业质量监测的不足当然,常州市目前开展的学生体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1)《监测方案》未能涵盖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学段,需要尽快调研、论证并形成实施方案。(2)对照义务教育学生培养目标和体育《课程标准》目标体系,监测结果还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状态。(3)本次监测过程只涉及到义务教育阶段五年级,全面论证《监测方案》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业质量监测,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真实情况,进而指导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目标、教学规律和可操作性原则,确定田径类、体操类和跳绳项目为监测项目,形成不同年龄段一般运动能力必测和选测相结合的项目体系,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项目评定上采取A、B、C、D、E 五级区分,在综合评定上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及格五等差别,并形成评价体系,符合《课程标准》评价要求和实际需求。常州市体育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常州地区五年级学生一般运动能力的整体水平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但各项目间存在城乡差异,城市监测数据远好于乡村。常州市开展的体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填补了九年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的空白。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发现监测工作在设计深度上和实施广度上尚需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