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彤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新崛起的一种教学理念,将这种教学理念应用于高三的语文复习课的构建,有助于改变传统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沉闷的气氛和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给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带来新的变化,让高三复习过程中的师生转变角色与定位,从时间与空间上拓宽高三语文复习课的外延,增强高三语文复习课的高效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问题意识;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中图分类号:G45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11
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训练”为教学模式,教师或在复习时按照某一知识板块的若干考点依次讲解,或以讲解习题代替复习,这样的复习课堂缺乏变化和灵动,难以调动学生高考复习的积极性,极容易导致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中丧失对语文的兴趣,降低语文复习的效率,也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利于考生的思维发展。
一、研究性教学对建构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意义
1.研究性教学对高三语文传统课堂带来的新变化
首先,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和答案,而是教师和学生在现有知识、经验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一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它打破高三语文复习既有的传统模式,不再是教师传授高考考点,学生练习应考技巧,而是要求师生共同针对一个知识板块提出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究、分享,共同寻求解决之道。这种做法打乱固有的考点,而改变为以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地讲练形式,并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全新课堂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原来的知识传输型教学转变为能力辅助型教学。
其次,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不是一定的知识结论,而是一定知识基础上开放的“问题意识”。笔者在进行论述文必考阅读的板块复习时,教学时不再以六个考点为知识结论,而是由学生针对该复习板块的难点创生若干问题,学生所创生的问题不再只是涉及考点里面的知识,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己创设、衍生出的知识点以外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从近几年的论述文考题中创设关于“如何将文本内容的观点运用到文本外的现象”这一问题,但这个问题显然并不符合论述文阅读的考点知识。由于学生生成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势必打乱了教师教学计划的固定安排,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重新调整课堂,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生成,高三语文复习的课堂因此而变得充满弹性和张力。
最后,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中,课内是师生对学生所生成问题的共同探究总结,是师生课前生成的必要的知识、经验、问题的准备过程,课外也不仅仅是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的简单完成,而是学生问题的生成、探究、解决的过程,是學生在课内激发、累积起来的问题意识的课外衍生,是学生问题意识的累积、扩展、延续与渗透的过程。学生在针对高三语文复习时所生成的问题,贯穿于整个高三语文复习的所有过程,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都可以创生各种新的问题,而对于新问题,也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而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去解决。
2.研究性教学对高三师生提出的新挑战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在研究性教学中,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转化为“知识创造者”。探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语文复习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就意味着学生需要转变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彻底抛弃过往被动地学习状态,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创生出新的问题,并对新问题予以探究与解决,从而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这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就是一种能力上的挑战,它要求学生能在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重视思考和领悟,对高考知识点及练习测试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并最终将问题整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复习知识架构。其次,对教师而言,他们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一是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研究型的教师。
在研究性教学中,师生都是知识的创造者,知识不再只是固定的考纲、考点、应考技能的传授与接收,而是面对高考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题型、新变化时创生的新的知识的探究、整合与解决。在研究性教学下,师生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才能让高三语文复习课的建构得以真正的实现。
二、研究性教学在建构高三语文复习课的实践与探索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和阅读相结合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下是研究性教学下建构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流程设计。
1.课前:问题的生成与知识结构的重整
研究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学生某一知识领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为此,笔者改变了过去以考点作为回顾复习的模式,打破了固有的教学环节,用“问题”的形式整合知识结构,通过一个知识板块或包含的几个问题作为贯穿板块复习始终的线索。因此,在论述文复习板块的复习时,笔者首先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近六年的高考真题的自我检测,通过自我检测,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在这一板块学习中的不足,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笔者要求学生从自我检测中寻找自己所遇到的最大困惑和难题,统一集中后由笔者和学生共同商议、确定成八个专题,分别是:①解读考纲,研习考点;②读懂文章,理清思路;③客观题失误归纳及对策;④主观题得分点的有效抓取;⑤文本语言的有效转述;⑥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含义;⑦用文章观点分析文外事例与现象;⑧规范答题的策略与技巧。这几个专题既有涉及考点的专题,也有超出考点范围以外的难点,但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具有强烈的应考性和针对性。
2.课中:问题的探究与知识成果的分享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由此,笔者在把论述文阅读的六个考点复习转变为八个专题复习之后,开始按专题着手布置学生分小组探究。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并让组长落实小组成员的专题探究任务分工,探究任务在课外通过上网、搜寻资料等较为自由的形式完成,探究结果在课内分享。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笔者一方面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探究的内容、方式予以指导,另一方面,笔者还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专题的探究,学生由于自身的能力所限,不可能对专题内容有全面的认知,其探究的成果还是有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地方,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所探究的内容与之结合,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笔者把每一节的语文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由各专题的探究小组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第二环节主要由笔者针对分享成果中出现的不足作出补充,第三环节则是针对本节课本专题做适当的课堂强化训练。通过“展示——补充——训练”这三个环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有效补充学生的知识盲点,拓展复习知识板块的宽度,较好地实现了复习课堂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3.课后:问题的再生成与结构性知识的整理
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问题生成也绝不是在一次检测中就形成的,在師生共同的探究过程中,必定会生成新的问题。研究性教学要求师生在“解决”或在解决过程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加速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的内化。因此,在每一节课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都会就某一专题的探究创生出各种新的问题,而笔者则将其中有价值的问题留在该课结束之后作为作业,让学生继续探究,继续寻求解决办法,以此达到学生独立意识与问题意识的养成。
综上所述,在研究性教学下建构高三语文复习新课堂是一个大的课题,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此所作的理论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粗浅的阶段,教学实践也还存在有许多改进的空间,重新建构高三语文复习课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所有高三语文教师摒弃传统观念,更新教学思维,努力为这一教学实践做出各自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40-241.
[2]刘铁芳.试论研究性教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6):3-7.
[3]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6.
[4]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13(7):37-38.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实验学校,广东 汕头 51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