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强
摘要:时政新闻在地方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有很大比重。在融媒时代,如何创新报道方式,让时政新闻“活”起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是新闻记者的必修课。本文从时政新闻概述、存在问题、创新策咯三个方面论述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融媒时代;时政新闻;报道方式
一、当前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枯燥乏味
地方媒体尤其在县一级,由于受地域条件、专业队伍、后勤保障等因素限制,新闻节目还是主要以时政新闻为主,内容显得非常单调,不能提起观众对新闻的兴趣。大多数时政新闻的播报只能起到传达的效果,却忽视了新闻事件自带的价值,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大量的观众。因此,迫切需要增加主题报道、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经济类新闻报道的比重和分量。
(二)形式死板僵化
长期以来,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程式化非常严重。大量时政新闻报道不是领导参加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就是深入基层督查调研对下级提出要求指示,诸如此类,使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备受诟病,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加之,时政新闻一般都会在电视或报纸等媒体上播发,与受众的互动性弱,许多群众难以理解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会降低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三)语言生硬老套
由于时政新闻普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语言风格上生硬老套,内容上空洞单一,很难做到通俗化、口语化。甚至一些播音员“文件腔”很重,带有“官腔”,以居高临下的方式为人民群众播报,不仅不能拉近受眾与新闻的距离,而且会增加观众对新闻的厌烦度。
二、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时政新闻,传递百姓关注的话题
时政新闻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新闻性、时效性。只有借助媒体的力量才能凝聚人心,扩大影响,提高执行力。一般受众了解时政新闻的重点不是放在哪个领导参加了什么活动、发表了什么言论,而是侧重于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时政新闻的播报内容和形式应当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尽量避免板起面孔说教,长篇大论灌输,切实发挥时政新闻资政育人、春风化雨的作用。
(二)合理设置栏目结构,避免新闻一盘散沙
当地党政的施政方略迫切需要通过视频方式传递到千家万户,而广大民众更是希望通过电视新闻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帮助。如何紧密配合政府工作,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必须选准时机,精心策划一些相关的栏目进行报道,实现多路径传播,让电视产品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三)跳出会议写新闻,捕捉最有用的信息
会议是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尤其在地方台,会议新闻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记者要在题材的发现、选择上,尽可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会议中抓重点,捕捉会议中最有用的信息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挖掘出会议背后的内容和相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来,才能在各种信息碰撞中取得意外收获。
同时,记者要把各类会议作为反映当地党委、政府工作最为重要的新闻源,在视觉上深入挖掘,在内容上不落俗套,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在编发上推陈出新,使受众不仅获得信息,而且得到享受,从而让会议成为时政新闻的亮点。
(四)强化新媒体思维,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形式
在融媒背景下,报道手段创新必不可少。地方媒体要在“准、快、深、独”上下功夫,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去改造传统媒体,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多维升级融合,积环节为体系,积形态为常态,抬头改革、低头实践,努力汲取别人的长处,把思路搞活,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让时政新闻可亲可信,易于受众接受。
(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做精做优新闻节目
作为地方新闻单位及从业人员,要找准时政新闻与百姓关注的结合点,强调选题申报、突出策划调度,报道选材要“贴近农村、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多反映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把舆论监督对象定位在那些党和政府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交叉点上,科学、合理、有效发挥舆论监督效能,做到新闻宣传特色鲜明、引导有力,从而达到改进政府作风和干群关系的目的,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结语
基层是新闻的活水源头。县级融媒体中心是离基层群众最近的媒体,对群众的所需所盼最先感知、最接地气。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及从业者,应当准确定位,坚持内容为王,充分挖掘当地新闻资源,走媒体融合之路,借力发展,顺势而为,用专业的方式做好“地方版”时政新闻,彰显地方亮点,体现媒体价值,让时政新闻在接地气中凝聚人心、传递信息、服务群众。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