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的导向标,在悄然之间转变着教育者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在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简单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需要重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培养与提升,这成为当下符合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所延伸出来的新的教育要求,有效展现数学教育的本质与思想,亦成为值得当下教育工作者探究的热门话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借核心素养“之剑”,可为学生增添“制胜砝码”,让学生在胜利中逐步树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消除恐惧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和数学站在“平等线”上,摆脱“思想矮子”的身份,在数学“战斗”中成为真正的勇士。除此之外,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实现数学在教育中的真正价值,引导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助力其掌握相应的数学技能,并引导学生从全局出发,利用数学思维宏观把握数学学习的整体,利用数学符号意识以及空间观念主动分析数学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系统的数学学习体系,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助力学生初步建立数感与符号意识
数感与符号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第一步,以便令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数学运算概念和定理能有自觉性与主动性的理解与感悟,并能够根据这些知识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令数感“具体”化,进而有助于教师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助力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和数感。
比如,在教授《小数乘法》一课时,为助力学生初步建立数感与符号意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情境,以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如,我借助实物模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相应的售卖活动,学生可自主选择售货员、收银员、顾客(A、B、C、D等),售货员需要将售卖物品的价钱标注出来,如蔬菜(黄瓜3.99元/500g、西红柿4.98元/500g等)、水果(草莓30.05元/500g、苹果4.78元/500g等)、学习用具(圆珠笔2.5元/支、铅笔1.25元/支)……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购物清单(如清单上列出需买3kg苹果、6kg黄瓜等)进行购物,并在收银员计算之前,自己借助相应概念或定理进行准确无误的计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其数感以及符号意识也就相应地培养出来了。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
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内容中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二,其更是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目标,亦是教师所必须进行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当中主动进行推理和运算,便于提升学生的推理和运算能力。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为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疑激趣,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去探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如:“许华过生日,妈妈将准备好的蛋糕平均分成8块,小红吃了3块,爸爸、妈妈各吃1块,请问,许华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如图1所示:
在创设问题之后,我放手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以便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学生在拿到这样一道题之后,和同桌共同探讨,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列算式,题意要求解答出许华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需要将许华吃的和爸爸吃过的蛋糕相加,使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就是3/8+1/8,其次是使用整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进行分数加法运算,得出相应的得数就是4/8(未简化)。在学生自主推理出相应答案之后,我再次创设问题:“从图上,我们知道许华和爸爸一共吃了4/8个蛋糕,假设之前告诉你们,爸爸吃了1/8个蛋糕,如何去求许华吃了多少个蛋糕呢?”学生依旧使用以上步骤探寻相应算式,即4/8-1/8=3/8(个),我询问学生:“为何要用减法来计算呢?”学生回答:“知道他俩一共吃了4/8,这是吃掉蛋糕的和,又知道爸爸吃掉1/8,也就相当知道其中一个加数,需要用减法来计算求得另一个加数。”
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运算能力以及推理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进而促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亦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助力学生逐步夯实数学学习基础,便于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长。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数学建模是学生常运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令学生懂得借助数学语言去分析、探究数学问题,从而令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经历发现、提出、探究、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转化过程,这是令学生掌握数学技能与方法的过程,获取“捕鱼之法”,真正帮助教师完成“授之以渔”的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不能够照本宣科,要有意识地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时,为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参与探究过程。
如,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我出示相应问题:“已知一个长方体的长是0.7m,宽是0.4m,高为0.5m,需要给这个长方体做一个包装箱,问:这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呢?”读完题之后,发现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求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学生通过分析与探究分别给出了三种解决方式,如下:
方式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x0.4+0.7x0.4+0.5x0.4+0.5x0.4+0.7x0.5+0.7x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積+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x0.4x2+0.5x0.4x2+0.7x0.5x2=0.7+0.56+0.4=1.66(m2)
方法三:长方体的表面积=(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x0.4+0.5x0.4+0.7x0.5)x2=0.83x2=1.66(m2)
通过探索与比较,学生找到了三种方法中比较简单的方式,也就是第三种方式,从而逐步固化如何求知长方形的表面积,即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在经历过探索过程之后,不论过多长时间,学生脑海中依旧留下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之时,便很快能够调出相应模型解决所遇到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核心素养的渗透,助力学生逐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增添“利器”,让其能够翱翔数学天际,成就学生的数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