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工匠机制培养的体制机制研究

2020-05-06 09:17王涵蓉
科学与财富 2020年5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工匠精神中职

王涵蓉

摘 要:随着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之后,对于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升,特别是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必须要融入“工匠精神”,为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培养机制

引言

党的十九大早已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但就当前中职教育现状而言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需要中职教育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要导向,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加优质的人才队伍。

1、“工匠精神”的含义

对于“工匠精神”来说,指的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建立在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职业品质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表现。从其基本内涵来看,“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敬业、创新以及专注等方面。除此之外,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当中,“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从其2016年第一次出现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以后,“工匠精神”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来看,都需要借助“工匠精神”,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说,“工匠精神”不再是生产制造业的专利,而是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坚守职业操守,一丝不苟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体现出精益求精的态度,能够更好的推动市场经济的转型。

2、制约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

2.1“工匠精神”未充分“渗入”现行教学体系

就多数职业院校而言,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欠合理,缺少适合工匠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评价办法。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但缺少可操作性,工匠精神在教学环节的覆盖面窄、渗透性差;有的仅停留在“专题讲座”“报告”层面,难以切实提高学生“工匠精神”素养。

2.2“工匠素养”的師资不足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引进主要还是受学历方面的门槛限制,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就业,政策上没有对从业经历进行要求,更没有对从业的业绩进一步要求。因此,具备工匠素养的教师占比相对较少,特别是高素质工匠型师资不足。近年来国家投入较大,吸引了不少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但是与企业工匠型人才相比,职业院校教师工资待遇较低,与普高相比,教育主管部门对中职学校教师重视不够,高水平工匠之师存在一定缺口。

2.3崇尚工匠型人才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时至今日,优秀的技术人员待遇低于底层管理人员(更不用说高管)的现象近乎常态。社会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其地位和作用没能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认可,就连职业院校教师也感觉不受重视、待遇低,其根本原因是社会过度偏爱高学历、中职称,而对技能型人才的认可度偏低。

3、校园工匠机制的培养策略

3.1构建职业标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层面存在着轻理论重实训的现状问题,在人才输出方面追求“短平快”效果,缺乏人才教育、价值取向培养、职业精神培育等内容的深挖细耕。究其根本在于缺乏必要的机制体制建设,这涵盖了顶层设计、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等方面都需要提供参考标准和政策保障。为了在根本层面上培育工匠精神,这需要在中职教育中以制度机制为保障,以职业标准为标杆,以工匠文化为根基,以价值观念为导向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路径。中职院校需要牢牢抓住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首先需要完善相应的长效机制,遵循中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积极推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革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产教整合教学、综合素养提升中;其次构建专业化的职业培养标准,这需要与我国现有的行业及产品最新标准相结合,在人才培养层面便按照标准规范来开展教学,达标者才能顺利毕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把关作用;另外还需加强工匠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导向建设,以思政课堂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融合多样化的职业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学风、班风、校风的建设,这可以涵盖如邀请名企名师入校园、优秀校友进课堂、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深入体验企业文化等活动。深耕校园文化,让吃苦耐劳、负责担当、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成为中职学校广大师生自觉自愿自发的价值追求。

3.2强调教学质量,培育德才兼备的专业素养

就当前中职教育现状而言,在教育模式构建层面常会陷入“技术教育”的误区。对于学生价值取向和职业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应配套的学风班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理念的偏差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导向的误区。另外在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结果评价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这也将影响中职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探讨中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这是需要立足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真正从文化软环境和教学硬实力着手,重视技术教育的同时更需注重德才兼备人才的培育。首先在课程安排设置层面,需注重理论课程和技术实践课程的科学安排,通过思政等文化课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建设,有效避免轻理论重技术的误区;其次在教师队伍建设层面,需引导教师主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想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那么教师自身便更需具备工匠精神。因此教师自身需建立终身学习意识,以精益求精、认真专业的教学态度设计优质教学内容、高效传授教学知识。同时还需以严谨的工作作风作为榜样,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真正发挥传帮带的教学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德才学全面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注重细节教育,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工序或细节的细小疏漏,无论是理论教学或是实训教学,都需要在课前、课中及课后环节一丝不苟,同时也要求学生按照规则、规范和标准来进行演练操作。只有从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入手,才能让工匠精神的精神融入到血脉之中,确保职业品质的真正养成。

3.3优化校企协作,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怀

习总书记曾指出:“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敬、可为的”,但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不能仅依赖于中职教育课堂,只有从实践中来,又回归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经历一番历练和成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其生活轨迹都集中于家庭和学校的象牙塔之类,对于自身职业方向和未来成长都较难建立完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所谓职业情怀,实质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备的稳定态度和体验,大学生的心性并不完全成熟,通过中职教育中产教结合的校企协作教育,能够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提供非常好的历练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实训中了解企业运作,由此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怀。这需要中职院校以企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切入点,结合专业培养特点,引厂入校,搭建双向协作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优质的固化人才输送项目,一方面保障用人单位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个人特质及职业偏向,结合专业技能加强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深悟。

结语

工匠精神是综合职业品质、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一种职业精神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职业教育应加强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特征“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优化工匠型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丁宁宁.培养工匠精神的丰田金杯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

[2]汤艳季爱琴.中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2017(1).

[3]覃苗苗.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长江丛刊,2017(32).任春晖,黄珊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汽车机电维修订单班人才培养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9(01):54-56.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工匠精神中职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