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蔚 王巍
“角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对于“角”,其实学生是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学具三角尺从学生上学几乎就陪伴左右了。于是,“跟着三角尺学角的认识”油然而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曲一:“跟着三角尺学角的特征”
【教学片段一】
猜谜语:个子小小三条边,好像红旗三个尖,学习时候都用我,画线测量我争先!
生:三角尺!三角尺!
(师板书三角尺,并把三角尺挂在了黑板上)
师:三角尺有什么用呢?
生:我们用来划线的,三角尺还可以量长度。
师:是的。那它為什么叫“三角尺”呢?(圈出角字)
生:因为它上面有角啊!
师:三角尺上有角!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三角尺学“角的认识”。(板书:角的认识)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一个角吗?(学生上讲台指一指,指出了一个点)
师(将学生所指的一个点画在黑板上):这是你们心目中的“角”吗?
生:不是的,不是的!
师:谁能将你心目中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学生沿着三角尺的一个角比划出两条边,教师顺势画出了一个角)
师(示范指角):你也能像老师这样在你的三角尺上指出一个角吗?(学生拿出三角尺指角)
……
【教学评析】教师通过谜语引出今天课堂的学具:三角尺,这使“三角尺”在课堂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既“神秘”又“隆重”。接着,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三角尺让学生指出“角”,正如教师所预期的那样,学生不能完整、正确地指出角的形状,从试上的几节课来看,学生指出的仅是角的特征之一:一个顶点。此时,教师也未急着帮助学生正确指出角的另一个特征:两条边。而是通过把所指的顶点“画”下来,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改变指法,比划出正确的角的形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学具三角尺到角的初步感知,既新奇,又兴奋。
曲二:“跟着三角尺学角的大小”
【教学片段二】
师:三角尺上的这三个角有没有不同呀?(媒体动画将三个角抽象出来,学生观察)
生1:这三个角有的胖,有的瘦!
生2:这三个角有的宽,有的窄!
师:胖、瘦、宽、窄,你能理解小伙伴表达的意思吗?
生3:胖就是这样!瘦就是这样!(边说边用手势演示)
师(结合手势演示):胖、瘦、宽、窄!小朋友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有的张开得——(生齐:大),有的张开得——(生齐:小)。
师:是啊,这就是角的大小!(板书:角的大小)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呢?
生:第一个角最小,第三个角最大。
师:是啊,角的两边张开得大,这个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得小,这个角就小。
师(出示活动角):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做的?变小一些呢?
……
【教学评析】在认识角的过程中,理解角的大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角的概念。但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角的大小又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在初步认识角的阶段。在利用三角尺认识角的大小环节中,教师将三角尺的三个角抽象出来,使学生近距离“面对”。
曲三:“跟着三角尺学角的比较”
【教学片段三】
师:小朋友,拿出你们的三角尺,你能找到哪个角最小吗?
生:也是角1最小。
师:老师的三角尺和小朋友的三角尺上都有最小的角,这两个最小的角谁更小呢?把你观察的结果和同桌说说。
生1:我们三角尺上的角1小。
生2:我看看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
师:到底这两个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把两个角放在一起比一比,就能看出大小了呀!(学生把自己的三角尺与老师的三角尺的角1重合,发现两个角一样大)
师:这两个角的边有长短,但是它们的开口却是一样大的,所以这两个角——(生齐:一样大!)
师:那在这两把三角尺上,你还能找到大小相等的角吗?
生1:老师,三角尺上的角2和我们三角尺上的角2一样大,角3和角3也一样大。(媒体演示)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把三角尺,看!(拿出另一把标有序号的等腰直角三角尺)这把三角尺上也有三个角,你能找到这两把三角尺上相等的角吗?
生2:角2和角5是相等的。(教师把两个直角重合比较,学生确认)
生3(指着等边直角三角尺的两个底角):我觉得角4和角6也好像相等。
师:这个小朋友看出同一把三角尺上有两个大小相同的角,怎么比呢?(学生思考中——)
生4:我想拿活动角来比一比。(学生拿着活动角先去量一个底角的大小,然后去和另一个底角比,发现一样大)
生5:我拿我的三角尺来比。(学生拿着小三角尺的一个角和角4、角6进行比较,发现相等)
师:小朋友们,三角尺上还有好多数学秘密呢,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跟着三角尺学数学!
【教学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在本堂课的练习部分,教师充分利用学具三角尺做文章,其中让学生比较同一把三角尺上相同角的大小,这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具有挑战性,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他们受课中活动角的启发,想到了利用“第三方”进行比较;他们还利用刚刚获得的“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上有大小相同的角”这一活动经验,通过相同角的比较,推理得出同一把三角尺上也有大小相同的角。可见,学生的思维在三角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实现了深度学习。
“跟着三角尺学角的认识”这一任务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学具三角尺贯穿整堂课。随着三角尺的三次亮相,知识层次也得到三次推进。因每一个知识的引出都是源于学生的好朋友“三角尺”,所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也乐于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