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玲 何国林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是指心肌梗塞治疗好转1个月内再发心绞痛。目前,多采用西药治疗,但疗效不显著。为深化研究,我院对2017年2月—2019年2月来院就诊的90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选取45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治疗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具体研究如下。
1.1 一般资料资料源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共90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4.12±6.43)岁。观察组45例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4.39±5.78)岁。2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经过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故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心肌梗塞后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胸痹”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主证:胸闷、胸痛,次证:乏力、气短、心悸、面色紫暗,舌脉象:舌淡紫,脉弱而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相关诊断标准,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均为心肌梗死后24 h~30 d内出现心绞痛症状;年龄在40岁以上者;患者或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符合入选标准者;再梗死或伴有重度心功能不全、心衰、心律失常等其他心脏疾病者;因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甲亢、肺心病、危机食管反流病等所致胸痛者;合并重度高血压者;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者;配合性差者;过敏体质或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基础病历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4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降脂降糖及吸氧等基础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每天100 mg;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每天95~190 mg,每天1次;给予培哚普利口服,每天2~4 mg;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每天10 mg;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次0.5 mg,每次用药时间不少于5 min,连续用药不得超过3次,单日用药量不得超过2.5 mg。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取黄芪30 g,党参、丹参、红花、当归、三七、柴胡、桔梗、枳壳、葛根、牛膝各15 g,川芎、赤芍、桂枝各10 g,炙甘草6 g,水煎取药汁300 ml,每天1剂,分早晚2次口服。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心悸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按照症状的无、轻度、中度、重度评以0~6分,分值与各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选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从躯体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度(TS)和疾病认知度(DP)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相关关系。观察2组患者再心绞痛、再梗死、心衰、猝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6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率+有效率为治疗总有效率,其中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70%,心电图检查显示无异常,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80%评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70%,心电图压低ST段回升0.05 mV以上,硝酸甘油用量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50%~80%评为有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或提高,硝酸甘油用量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50%评为无效[3]。
2.1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心悸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SAQ评分比较经治疗,相比对照组患者的PL、AS、AF、TS、DP评分,观察组患者对应指标所得分值明显要高,治疗后2组SAQ评分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SAQ评分比较 (例,
2.4 2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6.67%)明显较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22.22%)低,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多因附壁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裂、冠脉痉挛及血小板聚集等引起的,与再心绞痛、再梗死、心衰、猝死有密切关系[4]。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使用硝酸酯类、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或者他汀类药物等联用治疗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中医学将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归入“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即脏腑气虚衰弱,多为年迈体衰、劳逸失调、脏腑功能减退所致阴阳气血不足,气虚而致上焦阳虚,进而致使营血无法推动,运行滞缓,久积而致血瘀;标实即痰浊阻脉络,多为情志所伤、病邪外侵而致脾胃运化失司,水液内停化而为饮,久积而成痰,水饮痰湿凌心则致心气阻遏、血行不畅[5]。该病气虚、血瘀并存,治疗关键在于通补共施,“通”为化痰祛痰通心脉,“补”为补气益气助运。本研究观察组加用益气通脉汤进行治疗,该汤剂组方中黄芪主补气益气之功效,与党参合用可助补气扶正;丹参兼具活血化瘀、温通心脉的作用;红花、当归、三七、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效果的同时,还可起到镇痛祛痰的功效;桂枝具有温通心阳的效果;柴胡、桔梗、牛膝、枳壳合用则能升降并济,可活血行气、调畅气机;葛根可升阳举陷;炙甘草调和诸药药性。全方通补共施,具有益气活血、祛痰通脉的效果[6]。
本次研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显著高于对照的77.78%;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L、AS、AF、TS和D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6.67%明显较对照组的22.22%要低,从研究所得结果可见,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给予益气通脉汤治疗可取得较优的效果,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