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奄包辅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0-05-06 08:56缪少芳黄惠榕吴宇欣韩雪琪刘秦宇
光明中医 2020年5期
关键词:风寒面瘫面神经

缪少芳 黄惠榕 吴宇欣 韩雪琪 刘秦宇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其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损美性疾病。临床中常以单侧较为多见,其发病人群广泛,无性别差异,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据报道,每年十万人中约有13~14人发病[1-3]。在患病人群中,能自行恢复面神经功能的只有极少部分,其给大多数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貌形象的影响,有甚者影响生理功能、社交活动,给患者带来严重心理负担,故对其防治极其必要[4]。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早期常采用类固醇类激素,对其进行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及血管等治疗,但愈后较差,中后期则多釆取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性[5]。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有其独特优势,临床常采用针刺、艾灸、拔罐等进行辨证施治,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因此,大多数患者更愿意接受中医治疗。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中药热奄包辅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探讨其临床疗效,以期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更为优化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诊断及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于本院诊治的64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中途脱落3例,最终有效病例为61例。观察组31例中男17例,女14例;左患侧15例,右患侧16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8.3911.21)岁;病程(7.194.15)年。对照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左患侧13例,右患侧17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3.9312.93)岁;病程(7.604.28)年;2组患者在性别、患病部位、年龄以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高树中等主编的《针灸治疗学》[6]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辨证为风寒型。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注:①符合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及分型标准;②首诊时病程在20 d以内且为单侧病变;③年龄在18岁以上,65岁以下;④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⑤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孕妇、围产期妇女、哺乳期妇女;②继发于其它原因引起的面瘫,如中枢性、肿瘤、外伤等面瘫患者;③合并有较为严重的全身疾患或精神疾病者;④前期相关检查不能配合者;⑤治疗中途放弃或突发其他疾病妨碍治疗者;⑥各种原因不能按疗程计划坚持治疗者;⑦治疗期间自行尝试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对最终疗效产生影响者。

1.4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药热奄包外敷患侧面部后行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中药热奄包:将炒莱菔子100 g,白芥子100 g,紫苏子100 g,小茴香100 g,吴茱萸10 g混匀放入1000 W微波炉内高温加热2 min(温度50~70℃)后倒入12 cm×15 cm的纯棉布袋内,以拉链进行封口。具体操作:以加热好的热奄包外敷患侧,其中急性期以翳风穴、面部下颌及主诉疼痛最明显处为主,恢复期则改为面颊及额部,2次/d,20~30 min/次,以5 d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即更换药包,共2个疗程。操作期间询问感受,谨防烫伤。针刺疗法:选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取地仓、颊车、迎香、阳白、颧髎、四白、合谷、足三里等穴,平补平泻手法,1次/d,30 min/次。

1.5 观察指标①面神经功能分级:选用已被国际公认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分别于干预前后根据患者面神经功能情况记录其H-B面神经功能分级。②症状体征量化积分: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评价是一种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周围性面瘫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7]。其与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一样,亦于干预前后进行一次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计算。

1.6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上确立的H-B(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8]。痊愈:面部各表情肌运动正常,感觉均无障碍,H-B分级Ⅰ级;显效:不运动时面部双侧对称,额纹可见或正常,轻微用力可闭眼,尽最大努力可动口角,无联合运动,面肌痉挛,H-B分级Ⅱ级;好转:表情肌功能减弱,无功能障碍,两侧明显不对称,可伴有微弱的联合运动、挛缩,H-B分级Ⅲ级;无效:静止时面部不对称,表情肌运动丧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可有轻微运动,H-B分级Ⅳ-Ⅵ级。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如年龄、病程等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积分比较2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积分(2.842.45)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积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是中医辨证分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主要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邪气侵袭面部脉络所致。风邪为百病之长,常易兼挟寒邪致病,根据中医治疗原则,寒者热之,故在其治疗上应给予温热之法[9]。中药热奄包疗法又称中药热敷法,其是将特定中药包热敷于身体患处或特定穴位上,通过热力催化药力,以达到加速治愈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10]。该法优势在于其既具有局部用药、透皮吸收、直达病所的特点,又能免除肝脏首过效应对药效的影响,故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热奄包的药物组成包括炒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小茴香以及吴茱萸,多为辛温散寒之品,其中白芥子还具有通络消肿、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作用[11]。以该热奄包外敷患处,通过中药的行气活血、舒经通络等功效与热能两者协同,从而加速局部血液及淋巴的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而翳风穴为手少阳经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是周围性面瘫受风受邪的重要部位,急性期热敷该处则可改善其血流情况、有效疏通经络,从而为面神经的恢复争取有利条件。

针刺疗法具有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祛风通络等作用,其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理除了可增强免疫、改善循环外,亦可促进面神经的再生及修复[12]。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者发现[13,14],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介入越早越好,不过刺激应以轻、浅为主。由于面瘫的不能闭眼、耸鼻、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症状均是阳明经病变的直接体现,故本研究选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15]。其中颊车、迎香、阳白及四白等穴可帮助疏风散寒;针刺合谷、地仓则可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手三里是足阳明胃经要穴之一,具有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等功效。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明显好转,其症状体征量化积分亦出现明显下降,表明早期针灸阳明经等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通过针刺局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面神经周围血流量,增强了机体对于神经压迫水肿形成炎症物质的吸收,故愈早针刺愈好。

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在面神经功能分级及症状体征量化积分的比较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联合治疗的效果要优于针刺单独治疗。以热奄包外敷面部,其可通过先行激发患部经络经气,协助针刺激发感传,以起到“气至病所”的功效[16]。结果中观察组在疗效上优于对照组,亦表明通过针刺结合热奄包热敷,能够疏通面部经脉经气,达到行气血、营阴阳的作用,进而提高临床整体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热奄包作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辅助治疗,其可协助针刺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水平及整体治疗效果。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法,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强,应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风寒面瘫面神经
冬读古诗御风寒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天气冷了,孩子感冒一定属风寒吗?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