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丽华
[摘 要] 主要分析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与学的现状,重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源动力”与教师的“核心驱动力”两大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旨在探索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思路,为制定符合本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方案提供依据,争取为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起到领航作用。
[关 键 词]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9-0170-02
近年来,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以发展新能源汽車产业作为促进低碳环保、构建绿色中国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已基本形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飞速发展的行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与检测岗位虚席以待,新能源汽车市场迫切要求职业院校培养新型汽车技术人才。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横跨传统汽车、电子、电力和控制四个领域的新兴学科,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较强的综合性,是新能源汽车控制技术的根本理论支撑,对培养符合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本课程现有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相应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有不同程度的不足。分析当前我院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培养现状,以下几点问题较为突出。此外,笔者还将结合相关文献,运用行动研究法,试图提出改善问题的措施。
一、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人才需求供需状态失衡
(一)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维修人才数量较少
面向全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现有的传统内燃机维修技术人才也正处于研究学习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尚没有完全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毕业生进入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这样一来,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稀缺导致目前各车企的4S店大都无法独立进行新能源汽车故障的诊断和维护,新能源汽车的总体维护效率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能力综合性强,维修人才能力欠佳
目前,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的维修专员主要是由传统汽车维修工、机电工转型而来,尽管这类人才熟悉传统内燃机维修技术,但对新能源汽车独有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以及电池和电机的控制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在检修结构更复杂、电气化程度更高的新能源汽车时,常常束手无策。
因此,当前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维修岗位要求维修人员在具备传统内燃机维修技术的基础上,掌握更为丰富的电工、电子、电力、控制等领域内的技能,同时要求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具备较强的电路分析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而培养这些关键能力所必备的知识与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一一对应且密切联系的。
二、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定位要准确
该课程是本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通常开设于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第一学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四大变流技术(整流、逆变、斩波、调压)及在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中(主要是电池管理和电机驱动两方面)的应用。
本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如动力电池管理与维护、驱动电机维修与检测、新能源汽车整车排故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因此,唯有夯牢根基,学好本课程,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大显身手。
三、“两大内因”对本课程建设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通过访谈新能源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师生,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学习感受,进一步探讨该课程的学习现状及教学质量低的成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内在源动力”以及教师的“核心驱动力”。
(一)学生的“内在源动力”及其影响
1.学生对人生规划不敏感,导致专业学习方向不明确
学生过分依赖父母,部分父母凡事包办的习惯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怯于规划人生,对为何要上大学、为何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缺乏理性认识。学生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人生方向,在专业学习的初心上就出现了偏差。而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较高,抽象性较强,学生若没有坚定的学习信心,则很难真正建立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加难以应用汽车电力电子技术知识解决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难题。
2.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导致专业学习态度不端正
民办院校的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对待学习不能持之以恒,在学习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屡见不鲜。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层次比较鲜明,需要积累的知识比较多,若知识结构出现断层,常常会使新知识的学习举步维艰。
3.学生的学习缺少成就感,导致专业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学习全新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学习这类理论性偏强、学科融合度较高的课程时,因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良莠不齐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深浅不一,在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瓶颈和挑战时,常有挫败感,进而影响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减退,甚至自我否定,陷入知识链断续的“恶性循环”。
以上分析是从学生的角度探索影响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在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学培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常规而言,需要从教学设计和学习风气两方面着手改善,这就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因材施教。
(二)教师的“核心驱动力”及其影响
1.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够端正,影响教学风气
部分教师对待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耐心和认可,甚至会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可能会出现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讲授不细致、实验演示不严谨、教学方法不妥当等现象。若将心浮气躁的情绪带入教学课堂,学生的学习风气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教师不仅是课堂中的知识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教师要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初心。唯有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方能“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2.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因材施教,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的讲授法、单调的演示法,带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加重了听觉负担和视觉疲劳,更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空白,这样的方式已不能完全支撑新能源汽车的专业课程教学,常常出现“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疲憊,教学效果未能事半功倍”的现象,尤其是在理论性较强的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更为突出。对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每次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下功夫,比如:以讲授法为主、验证归纳法为辅,同时充分结合分析讨论法,让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对教学难度较高的章节进行内容分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及时体会到学习的“甜头”,保证每节课有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师的教学资源不够与时俱进,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课程是掌握新能源汽车维修技能的重要支撑,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四大变流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速度。此外,教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关注不及时,对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的掌握不深入,导致不能适时、合理地调整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SCR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或在新能源汽车上没有足够的用武之地,学生对此积累的知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就业岗位,便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相关改善措施
综合以上两大方面的影响,这里尝试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有以下几点。
1.成立“专业成长联合指导小组”,让教与学形成闭环控制
该小组主要由任课教师、多名学生代表组成。其中,学生代表应选举几位各具代表性的同学,能分别从不同角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方面)反馈本课程的学习现状与困惑。这些学生代表是该指导小组的核心成员,他们既是该课程的一线学习者,也是该课程的反馈检测者,他们的学习体会和反思往往最具真实性和代表性;同时,以此为契机,建立学生在专业学习成长中的主人翁意识,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打造专业学习的“正反馈系统”。
任课教师扮演“专业导师”的角色,结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指导意见,引领学生逐渐进入新能源汽车专业学习的领域。定期组织召开小组会议,搜集各类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重点针对反馈出来的问题和现象,制定解决方案,完善教学设计,对各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主要的指导方式除了日常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外,可以联合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体验式教学,或可联合思政辅导员召开主题班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系好专业学习的“第一粒扣子”。
2.成立“多学科联合教研室”,让各领域的技术集成起来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以其独有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点,如何将教学设计最优化地呈现出来,是每个从事本课程教学的老师孜孜以求的。为此,可邀请企业一线新能源汽车技术维修人员、电气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传统汽车维修专业教师成立联合教研室,从优化教学大纲、整合专业教材与讲义、优化考评方案几方面入手,定期研讨交流,结合各学科的专业性,从实际的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对教学大纲做项目式设计,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补和删减,保证教材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此外,突破原有的考评方案,可优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并加入学生互评的部分,从而进一步贴合个人发展需要与职业岗位需求。
四、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思路探索的意义
综上,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探路者,探讨当前民办院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如:学生的学习感受不佳、教风学风有待优化、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够改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听不懂、学不会及不愿学”的现状,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提高专业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培养符合新能源汽车后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李淼林.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3):71-72.
[3]张燕.基于区域特色的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2):83-85.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