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本土文化资源研究

2020-05-04 11:29李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9期
关键词:华特儒家文化特质

李琦

[摘           要]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生命教育,在21世纪之后已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如何使作为民族文化之根的儒家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理念、元素发扬光大,应是生命教育在中国发展的目标之一。

[关    键   词]  生命教育;本土文化资源;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9-0144-02

一、生命教育在中國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华特士《生命教育》一书完成,表示美国生命教育兴起,在21世纪之后已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中国生命教育进入大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5月份云南省颁布的《关于实施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的决定》和《关于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使我们开始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同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将生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教学。2010年7月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是“生命教育”在全国范围推开的政策支持。从2010年7月到现在,生命教育在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生命教育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不可忽视的缺陷。生命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整体健康的发展状况。就目前中国已开展的生命教育的实践情况,不难发现我们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快速发展的生命教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土文化还不能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学者在研究生命文化的专著中提出,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识及在生命教育及“三生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是生命教育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而在传统的文化资源中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尽管在当今中国可作为生命教育文化资源可能有多种不同选择,但作为民族文化之根的儒家传统文化则不应该被我们所忽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在生命教育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把儒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把儒家文化作为生命教育中国化目标之一。

二、生命教育思想在儒家文化中的体现

(一)健全人格的教育

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了生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成熟”。他认为人生的“成熟”境界是指将他人的现实状态融入自身的现实实践的境界里,从他人认识到自己的境地,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为了实践自己的生命教育思想,创建了“阿南达村”和阿南达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的是如何健康快乐地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如何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完善,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只是为了将来如何找到一份安逸的工作。健康快乐生活的首要条件是具备“恰如其分地与自身之外的其他现实发生关系的能力”。强调健全人格可以让我们与周围实际发生的情况很好地融合、相处、相伴,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华特士生命教育的“成熟”境界与儒家哲学关于人格教育的思想将教育的作用指向人格的完善。儒家文化中特别讲究“做人”,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这种人格教育的理想境界,用一个十分抽象的名来表示它,被称作“仁”;“仁”所表达最基本的意思就是“爱人”:这个“人”,是他人的意思。父母不是他人,兄弟不是他人,朋友也不是他人,“他人”是不认识的人,不相干的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是陌生人。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强调把他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对待,爱戴。虽然父母不是他人,兄弟不是他人,但对他人的“爱”是以对父母之爱,对兄弟之爱为基础的。强调在培养“仁爱”精神中家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爱父母、爱家人的人才能去“爱他人”,用孟子的话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展现了人性美的一面,健全人格是生活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一贯之道,也是儒家为人处世之道。其中的“恕”就给出了一种对待他人的原则。将他人的现实融入自身的现实视野中,了解他人的真实境地,使自己可以真实体会当中的酸甜苦辣咸。孔子给出的底线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强加于别人。当代美国著名思想家里夫金在《同理心文明》中高度称赞孔子的“忠恕”思想,他认为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简单而深刻的箴言描述了同理心,呈现出一种内在美,印证了儒家的“忠恕之道”,是生命教育中人性善良的一面。

(二)自我反省的教育

如何迈向“成熟”?华特士给出的方法是“向内寻求”,孔子告诉我们的方法是“自我反省”。《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句中“三”表示很多次的意思,告诉我们每天都要不断地反省自我。需要反省的内容是对他人是否全心全意、尽心尽力,是否信守诺言;老师传授的学问是否付诸实践,实践如何。由此可见,孔子的人格教育不仅“尊重他人的心智发展”、还给出了与他人互动的具体原则。其思维逻辑是:生活中,人不是一个单独、独立的个体,而是被很多很多的关系所包围着,而这些关系就是儒家在真正理解了天地万物和人之间存在的意义的一种表述。儒家关于应当表达的对他人、对自然的责任、应该以忠恕之道、仁爱精神、关心他人生命的这样的一些理念,在生命教育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应受到重视、继承并发扬光大,因为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内在。

(三)面向个体的教育

生命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二,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质,因材施教。华特士主张教育体系要有足够的弹性,以此来适应学生五花八门且不断改变的生活需求。教育必须以学生自身的需求为发展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华特士依据学生自身不同的特质,把学生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身体型、情绪型、意志导向型、偏重思考型。同时,他把身体、情感、意志力和智能称为“辅助成熟的四大工具”。他说,完整的人就是朝这四个方向均衡发展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不同特质的学生成为均衡发展的人,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特质。

对于一个“仁”字,孔子对不同的弟子解释都不同。例如:“颜渊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子张问仁”,孔子答“恭,宽,信,敏,惠”。“仁”的定义因人而异。从例子中可见,孔子阐述的仁,只是教我们怎样去做人、处事。因为每一个人特质不同,需求不同,所以人格完善的过程方向也自然不同。孔子认为完成人格修养的必要条件是就是“诚”。在《中庸》中相关表述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只有毕心尽性自成,就是尊重自己个性,承认不同人之间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发展每一个个体自身的个性。“忠恕之道”是儒家为人处世之道。其中的“忠”就是对自己的原则,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接纳自我,改变自我,不违背自己内在深层的需求。

华特士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论述了因材施教的问题,而《论语》中,孔子则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谈到了同样的问题,讲了学习与人的特质的内在关系。孔子《论语·阳货》篇论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这段话意思是说人如果不学习,天生的特质就可能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生出相应的弊病,产生对应的后果,甚至不可逆转;人在不断的学习中,天生的特质就可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生出完善的人格,在其中对应调整状态和方向,逐渐完善。想要使天生的特质得到完善发展,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求我们足够去重视它。

(四)终身学习的教育

华特士认为,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应该是协助我们做好准备,迎接一辈子的学习。孔子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他从十五岁到七十三岁,无时无刻不在学问之中,在学习中发现真实的自我,调整自己的天生特质。他自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学习是一个不断改变自我的过程,在其中找寻乐趣,达到一种忘我境界。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学习的过程。

(五)重视生活经验与实践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三,是对生活经验和实践的重视。教育应该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学习,同时在现实的生活中不断去验证和检验那些代代相传、没有变化的知识内容。教育需要紧紧地围绕在生活周围,在实践的过程把理论知识作为目标方向,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论证。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教育应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不断试错,作为教育者,应以关注、发现、鼓励正向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促进生活经验和实践的相互融合与互相促进。

孔子对生活经验和实践的重视在《论语》中可见一斑。《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于“习”的含义,颇多争议。“习”字的本意是小鸟反复的试飞。在这里应取练习、实践的意思。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整体的过程中体会每一细节,感悟快乐所在,达到深刻理解。《论语》中第二次出现“习”字是在“吾日三省吾身”内容中“传不习乎?”只有在实践中去反复练习、实践、验证的知识才能实现内化,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改变自身的自然品质,达到人格的完善。

三、结语

思想文化通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我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实践发现真理,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为明天的未来打好基础。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思维,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的精神世界。

生命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给了我们不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契机,促使本土文化资源和生命教育相融相吸,互相促进。生命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最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赖于我们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不断寻找它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6:10.

[2]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6:100.

[3]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38.

[3]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6:19.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华特儒家文化特质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魔幻世界之王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华特·迪士尼重要作品年表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