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大湘西实施研究

2020-05-04 16:14李凤黄仕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9期
关键词:湘西职业院校精准

李凤 黄仕英

[摘           要]  湖南的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省主要的贫困地区。扶贫不是单纯的给予,更是引导和改善,职业教育是维持脱贫攻坚持续活力的生力军。阐述湖南职业教育如何从地区层面、校区层面、个体层面对大湘西进行精准扶贫。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构建帮扶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9-0036-03

党的十九大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精准脱贫,以保证全国在2020年稳步跨入小康社会。湖南的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省主要的贫困地区。治贫——治愚,扶贫——扶智,扶贫不是单纯的给予,更是引导和改善,职业教育是维持脱贫攻坚持续活力的生力军。充分发挥日益成长壮大的湖南职业教育大军的作用,对大湘西进行精准扶贫,作用不容小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教育扶贫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经历了“贫困文化理论”“资源要素贫困理论”“人口素质贫困理论”“系统贫困论”几个阶段。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和舒尔茨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这些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提出了贫困文化理论。他认为,穷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贫困亚文化会发生世代传递。舒尔茨的人口素质贫困论源于他发现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是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并进而证明增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国外在教育扶贫方面的做法主要有:美国各州用于教育经费方面的开支要占州财政支出总额的50%~80%,而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对贫困地区教育的资助;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自二战以后一直沿用到今天,它的优势主要在于企业广泛参与到学生的就业支援当中且是用立法来规定的;日本教育二战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其多年扶贫支边的教育政策;而澳大利亚则是通过各州区政府颁布如“优先学校计划”的政策和方案来资助贫困地区学校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有:覃道明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四个维度,即整体与个体、经济与救济、能人与众人、激情与悲情;刘清荣和刘忠林、莫任珍分别研究了江西省精准扶贫的路径和喀斯特地区的精准扶贫;冯明义则分析了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精准扶贫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当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时间还不长,因此学者们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且提出的帮扶措施也未真正落到实处。

国内关于教育(含职业教育)扶贫或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如:彭继顺提出助力湘西精准扶贫的办法是着力开展职业培训,武斌儒提出教育拔穷根,职教先突破;二是研究者对教育扶贫的建议,庞守兴建议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要同时重视,唐继海、梁文明认为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让真正的薄弱学校得到支援的前提条件是制定选择受援学校的标准,熊梅、陈刚则对教师的选拔提出建议,希望制定程序化的方法来规范教师的选拔过程,熊文渊认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都有义务和责任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能力,在教育扶贫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研究教育扶贫的成效,如苏长兵研究了安徽省“旅游教育扶贫”的成效。

二、大湘西区域现状及扶助大湘西的战略意义

大湘西区域,是对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又被称为湘西地区,面积7.08万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33%,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以及永州、邵阳的部分县市。而其中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等11个县被划归为湖南省的深度贫困县。

大湘西区域,尤其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比如丰富的水能、矿产、药材资源;得天独厚的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资源;湘西酒鬼、金天铝业、古丈茶业、正清制药等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以怀化、邵阳为中心的商贸流通业等。加之大大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随着常张、常吉、邵怀、怀新等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芷江机场的加快建设,整个区域对外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大湘西还是承接东西部、连接长江和华南经济区的枢纽区,具有突出的区位特征和重要战略地位。因此,扶持大湘西意义重大。

三、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优势

扶贫不是单纯的给予,更是引导和改善,“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人民拥有平等甚至更多的教育机会,改善其教育环境,成为扶贫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

大湘西资源丰富,如果大湘西地区的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就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和当地的资源优势,改善他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虽说从这个层面上看,所有的教育形式都可以扶贫。但是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职业教育需要花费的教育投入相对要少,而产出的时间要短,扶贫效果较好。

与普通教育形式相比,职业院校紧贴市场需求,开设的大多是操作性强而且紧跟时代步伐的应用类型的专业,这些专业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而量身打造的,更注重学生的技术和技能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途径实现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相对比较充足的实践机会,特别是近几年,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1+X”证书等制度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校的三年时间里就可以通过各种考核方式获得证明岗位能力的“双证書”“多证书”,毕业后可以利用学到的一技之长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最近几年的大数据显示,家长和学生都对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心怀忧虑,大部分学生为缓解压力选择报考研究生,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却在人才市场上十分抢手。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找工作没压力,而且踏踏实实在企业历练几年后成为技术骨干,发展成为企业高管指日可待,其中一部分毕业生的年薪甚至超过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技能步入中等收入群体,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职教一人,带富一家”。可以说,从这层面上来讲,职业教育更加容易做到“精准扶贫”。

四、大湘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职业院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薄弱

大湘西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其中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改建而成,办学时间不长,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区的职业院校,大湘西地区职校创办基础差,办学水平相对也较低。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原有中专学校,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手段都没有实质性进步。而教学经费又不充裕,无法给教学配置好的软、硬件设施,实训室更是达不到与时俱进的实训要求,也就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招收的生源质量差

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一是高考分数没有达到本科线的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的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通教育,正因如此,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是“次等教育”,在这种观念下,甚至有人把职业院校的学生当成普通教育的“等外品”看待。而大湘西的职业院校都在偏远山区,不管是区域外还是区域内的学生都更愿意报考繁华地方的职业院校,因此学校就只能降低条件,招收一些学习兴趣不浓、成绩较差、自身素质不高且没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多年的实践表明,生源的质量严重影响了大湘西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三)人才质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湘西地区的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在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和企业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加上前面提到的资金短缺、教学设施薄弱、无法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双师师资不足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无法培养出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而为企业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又恰恰是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五、精准扶贫大湘西,构建湖南职业教育“三位一体”帮扶体系

(一)地区层面帮扶——帮助大湘西地区建设职业教育学校,开设大湘西特色专业

大湘西地区,属于湖南省的发展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国家应该加大投入扶持其发展,根据其资源优势,构建适合的职教模式以适应大湘西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开设职业教育学校,开设大湘西特色专业,为大湘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具体可以由地方政府宏观把控,政府、学校、企业形成合力,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保驾护航。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大湘西地区现有的水能、茶叶、自然风光等资源,针对大湘西地区酒业等产业格局,围绕产业来确定未来人才的需求信息,进而创办相应的职业院校。政府带头参与职业教育的宣传活动,鼓励当地的媒体、咨询机构、企业等加入,以此扩大职业院校办学的影响力,推动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更要引导当地企业参与办学,和学校深度合作,進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产学合作的力度,建设与岗位需求培养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订单式、学徒制等模式对人才进行培养,不仅可以为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供应,从而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这种全新的区域职教模式,有地区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就可以引导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真正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校区层面帮扶——对大湘西的职业学校进行对口帮扶

统筹省内的国家优质高等专科学校、“双高”校、国家(省)示范高职院校等,利用本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就业渠道等优势,按照“一对一、一帮一”的原则,结对帮扶大湘西职业院校;共同探索分段培养、联合培养等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大湘西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各专业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共享其优质教学资源,以优质校、“双高”校来带动大湘西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1.合作开展深度调研,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开展行业调研,研究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湘西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产业升级及技术更新要求,充分了解大湘西区域产业经济和人才需求状况,深入研究大湘西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一批发展滞后、与当地区域产业发展不相关的专业,设置一些与当地产业高度相关的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利用“双高”专业群的建设资源,带动大湘西职业院校对已有专业进行整合升级,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科学设置特色专业群,形成体现区域特色的专业链,全面提升专业群协同产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依托省内的卓越校、特色专业(群)等重点建设项目申报,推动大湘西区域职业院校建立健全面向市场需要、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对接、服务本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学校实际,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征、学校特色的专业体系。

2.实施专业共建和课程资源共享,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在大湘西区域职业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技术援助,指导帮扶的学校根据岗位需求制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制订课程体系框架。双方学校共同开设专业课程,共享网络课程资源。通过建设省级精品网上在线课程,采用“名师课堂”“网络课堂”“MOOC学院”等方式,共同建设一批开放、互动、共享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依托职教云、空间、钉钉、腾讯、博客、微信等多种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先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互鉴。

3.针对大湘西地区实际情况,突出建设创新创业课程

精准扶贫,最主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帮助脱贫。创业是脱贫致富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职业院校也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大湘西地区的职业教育,可以更加突出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对学生加强创新创业的培训,鼓励学生参与各级政府部门或机构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以此引导和指导他们走好创业路。创新创业对于大湘西地区而言,不仅能更好地促进职校毕业生就业,也是职校毕业生更高层次的发展之路,它能因为一个人的创业引领带动一批人创业,就业岗位大批量产生,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由此得到解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也因此更具内涵与发展前景。

4.“一对一”结对帮扶,培养共建一批骨干师资

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任何一所学校的核心资源都是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学校办学内涵的关键。相关学校对帮扶学校的教师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相互委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全程、深度参与对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日常工作,以此提高帮扶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师德师风和综合能力,提升帮扶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同时定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带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企业调研、专题讲座、实习实训、参与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等方式,培训专业教师,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个体层面帮扶——对务农、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对口帮扶

对大湘西贫困农村的劳动人口进行技能培训,向他们公开所有职业院校的培训能力和资源优势,精准制定培训课程,向贫困村的村民开放职业院校专门制定的种植、养殖等“课程包”,帮扶他们提高劳动技能,助力其脱贫。不管是外出务工还是留守当地的劳动力,都可以通过学习技能,改变没有科学种植、养殖技术而贫穷,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搬运工等体力活的状况。

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计算机技能,引入“互联网+扶贫”方式,进行精准扶贫。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计算机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电脑,学会电子购物平台操作,依托大湘西区域的猕猴桃、稻花鱼、苗绣等土特产,与电商企业合作,网上开设店铺,建立大湘西土特产网络销售平台,面向全国销售大湘西区域的土特产。

参考文献:

[1]张萍,梅耀云.浅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实现条件[J].成长,2017(6).

[2]李凤.湖南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大湘西帮扶管理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2).

[3]周秀芬.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浅析[J].国际公关,2019(12).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湘西职业院校精准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一桥飞架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