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贤杰
摘 要: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科学合理进行的根本方法,是要看教育的受众是否有益于社会。如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知行不能相吻合,严重影响了教育成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知行合一”教育模式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影响力和社会感召力。在不断深入进行“知行合一”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以彰显出这一教育模式的理性可行性,提出寻找这一教育模式的方式以提高其实践指导的价值。
关键词:知行合一;知行分离;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6-0180-03
Abstract: Evaluating whe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fundamental method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depends on whether the audience of education is beneficial to society. Nowadays,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not be consisten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education model has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appeal.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education practice, to demonstrate the rational feasibility of this educational model, the way to find this educational model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value of its practical guidance.
Keywords: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一、“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2014年发表对“知行合一”的讲话,即:“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对“知行合一”育人思想进行课题讨论,绝不是一个直到今天才有的话题。从古至今许多令我们所景仰的教育家对“知行合一”思想给予关注,并且展开深入讨论,其中许多思想成就至今对我们探究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导与知行合一方式依然有非常深入的影响。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知行合一”学说是由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提出,是在程朱理学提倡的“先知后行”与“知行二分”的基础上加以完善,集中解决提出了这一流传至今的学说。王阳明先生改变了此前思想家们把“知”与“行”进行分割、区别的做法,认为知行本为一体,是相互包含的。他将道德良知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出来,“知”、“行”的结合统一是道德的意识和实行这两方面的融合,并集中强调道德实行所带给人们的影响。将这方面再细化来讲,其中有两层意思: 一是知行二者在一开始就是合二为一的。王阳明这一观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就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在王阳明所倡导的对于道德知识的解說来看,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他的言论重点其实是强调道德精神与道德的实践活动这两种能够结合,实现知行的融合与改变,从而满足“致良知”这一目标。二是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将其整合之后可以提升至本体的层面。换言之,“知行合一”本体并非一种手段性物质,而是人的生命的原本、应然样态,为后期儒家提倡的生命哲学的开展提供场所,使其能够在心理层面发挥作用。[1]
(二)杜威“生活统一”的育人理念
美国教育家杜威结合当时社会改革背景,基于自身经验开展哲学教育。在教育家的心中,“知识是来源于多方面的,丰富自身的东西,是融合在多种元素之中使自身更加博学的载体。”其中“知”是利用人的主体行为将存在疑问的问题转变成为能够通过美解决得到的最终成果,“行”则指代经历。知、行在不断地相互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中,能够达到两者融为一体。他的本质即将知识、实践视为经验交换所得到的优秀成绩的方法。立足于“知行合一”思想理念的根本形式,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知行分离”时总结了教育最初问题,用“教育体现生活”和“教育造就经验的改造”代表。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另外一种体验形式,参与生活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更多的经验,实现自身的不断成长。所以,对于杜威而言,“经验”除了可以指代知识以外,还体现着实践的含义。但是为了能够将经验及时消化,杜威再次提出了“从行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这两个理论,认为学校教学活动、学生生活中积累的体验要有效融合,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中也表现出杜威“生活统一”教导思维的理念。[2]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育人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以其思维方式辩证地看待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不光是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用于教育实践,同时还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生活统一”教导思想结合,获得特色“生活教育”理论。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这一观点上,陶行知充分肯定了王阳明的观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行动”所体现的是寻找真理的过程,陶行知认为知识是在经验中提炼得出,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因此,陶行知理解的教导内容也是在生活中获得,以此为前提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其中“生活即教育”,是将生活归纳到教育范畴,以生活指导教育,为了获得理想的生活而事实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重点是要将学校教育的范围、指向人和学习观点,拒绝离开现实生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的核心在于教学与学习的方法相同,学习的方法模仿实践的方法——教导和学习的过程都要把学生做当成核心,规避学理、经验脱离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凸显该教育思想的本质。
对“知行合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再次提及,从中可知,即使“知行合一”中的部分理念有不同的认知,但是提出的所有观点之间有交错相通之处,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但又回归同一面。不管是在思维上还是行动中,他们都统一地支持知行的统一转化,注重“行为”的含义,同时重点体现思想与行动在实践中的结合。基于对上述理论研究的基本解释,尝试通过把“知行合一”进行更加深刻的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督促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提升。[4]
二、“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涵及功能优势
针对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的是,当已经明确概念之后,才能够形成深刻的认知。因此,探索“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期间,需要先明确该方法的含义,再深入解释“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具有的各个功能,从而深化对“知行合一”的正确解析。
(一)“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含义界定
“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在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将“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变成方针,通过“以知导行”“知行并进”的理论组织教学,满足“知而必行”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到的“知”,即人们对道德领域和法律规范理论体系的认知;“行”即人们基于个人认识水平将情感、意志、信念等多重因素融合,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而践行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所要求的正常活动。“行”强调的是社會行动,可以推动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提高毅力与社会责任感。
(二)“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功能优势
1. 解决思政教育知行分离问题,满足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以往开展思政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应试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不符,最终得到的结论也产生知行分离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在教学期间更加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示,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做人的本质。“知行合一”思维教育模式的出发点是从构思性和现实性开始,以在生活中开展教学为基础、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坚决执行用生活来教育人的思想,努力实现让被教育的人们建立对知行合一的三观,让学生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思想受到感化、让精神与道德思想不断提升,加强对政治的认识。
2. “以人为本”观念在教学中深入体现,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基”的育人方针是“知行合一”思政教学模式得以应用的前提。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针对这一点做出指示,即“增强并且不断修正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加以重视”。这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得到体现的基本要求。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其中提到的“人”便是在社会生活中的学生。“以人为本”需要大家对学生群体,以及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报以尊重的心理。当代中国著名教育理论家鲁洁,在她的《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中指出: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去做一个人”的根本生存方式的问题,而不是具体行为规范问题,道德、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在引导我们以人的方式去生活。[5]
3. 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养成有很大的好处,让学生思维不断拓展。我国现如今对创新型的人才及其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有才能和意识去创新,可以提出以往忽略的问题,并且有才能可以解决问题的人。必须有实际与理论相结和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才能,建立起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去奉献自身的思想精神,从根本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在生活中应用积累的思想与理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是思政教育知行统一模式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让学生的作用得到着重的体现,尊重学生群体的地位
王阳明觉得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圣人的,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崇高无比的,而且良知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即使在后天生活中受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也依然可以在教化中恢复本性。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一切事物好坏的标准。他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特别指出了学生在学习途中主观能动作用。学习与教学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同样,王阳明也特别说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学习中,教育者只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引导者。而今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堂上,填鸭式教学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从而疏忽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课上听课效果欠佳,导致之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符。所以在思想教育理论课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他们全方位成长进步。
(二)理论与实践并重,促进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着重提出实践的必要性,他认为修身养性和学习简单理论知识并不是全部的学习过程,而是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深入和提升。佛学中很少有实践的内容,因此他认为佛学是“枯禅”。他的实践思维对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是,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和理论知识灌输,过分重视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单局限于说教这方面,应当包括提升教育对象各方面素质的教育,务必要包含人文素养全方面,尤其是协助被教育者建立现实关怀,提升被教育者的独自思考能力这两方面,以便朝个性方向发展。立足于实践,为实践服务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6]
(三)加强师德建设,重视言传身教
学者狄百瑞说过,王阳明的天才之处体现在于他的教育思想方面,而不是作为一名哲学家、官员。王阳明在工作健康双重压力下,依旧不变地对自己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现今在教育领域工作的人们应该向王阳明学习,学习他为人师教的道德境界。教师不只是一名简简单单的知识传播者,他更应该将自己作为一名言传身教的指路人。每个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因为教育者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未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老师们责任更加重大。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道德素养,使受教者感受到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正确的行为去感染他们。具体来说:第一,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反省自己的“三观”,自觉践行“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以德立身。第二,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增加知识的储备量,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德立学。第三,在教育过程中,不只对被教育者监督和指导,更要对教育者自身进行监督和提升,以德施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关于“知行合一”“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指示:“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要求,就是新时代教育者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何俊.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N].光明日报,2017-9-10(07).
[2]百度文库.美国教育家杜威[Z].
[3](明)王阳明.传习录[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4]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3-8+29.
[6]杨国荣.王学通:从王阳明到熊十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