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英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人们对于小学数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夯实理科基础、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创新设计,引导学生从多层次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高效利用教学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所面向的群体是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控力不强,不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开展情境创设,整合相关教学资源,辅助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教学专用的人民币教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模拟超市购物,由学生分组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学生在超市交易的过程,教会学生认识和使用人民币。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能够在贴合学生个体发展阶段特性的基础上被学生广泛接受。
这种通过将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學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对生活的探索和观察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把握小学生好奇心理的特点,通过在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贴近实际,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最基础的就是要研究和了解学生,通过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贴合学生发展特色的角度入手,以更加高效的教学手段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未过多接触过外界,其思维是发散的,因此,要想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思维,以学生兴趣为主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与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 “填鸭式”教学理念不同,当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尤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应具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探索。例如,在教学“辨别方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着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这一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当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时,学生会有一种责任感,从而在课堂准备阶段严谨认真。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并自主进行知识拓展,最后由教师进行课堂知识的总结。
这种创设翻转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加贴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师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小学阶段是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关注和鼓励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模仿学习的重要阶段,这时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过程中,需要严格规范行为,通过以自己为标杆,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学生对课堂教学具有参与权,从而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注重考虑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发展特色。通过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二者相互协同,保障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较高的参与度,从而培养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自主性。
例如,在教学“未知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开展教学,由于学生对于新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课上引导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回顾,将未知数的概念以及符号带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种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和解决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对问题情境进行感知的同时,回顾已有知识,辅助理解和消化现学知识,有效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习惯。这种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开创小学问题情境新局面。
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还应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主线,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标杆作用,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创新优化、有效规范的教学问题情境为媒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巷道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