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芳
【关键词】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道德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21世纪人们面临众多挑战,青少年素养的话题被人们重视,核心素养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名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及关键品格,是关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呈现。2016年公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为核心,秉承时代性的基本原则,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虚心好学、责任担当等素养。
2016年义务教育原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表明教育研究者意识到思政课对学生教育的意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要通过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结合,用社会参与、国家认同、实践创新等概括,涵盖教材基本内容,立足学科本质属性,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学科素养不同于学生方法之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知识落实发展的学科涵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基,凭借学科课程孕育而成的。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时,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科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完善。
2013年,中共新闻网公布《关于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有效契合的德育课程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教学,促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课堂,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道德与法治建设具有育人的特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小学生是朝气蓬勃的群体,其充满活力但身心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思想行为易受到干扰而去盲目模仿,落实青少年身心发展为基础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有利于准确落实国家提倡的教育政策。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推进了教育改革,完善了相关课程标准,更新了培养教师的方式,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人的影响持久深远,学生通过学习科目得到的知识可以应用一生,落实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并适应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这样有利于实现课程以精神体验为主导的思想性学科目标。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问题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實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但在实施中也暴露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意识领悟不深,思想方法应用与实践体验不足。课程教学中有反思等模式策略,但该模式对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知识仍较为浅薄,如仅为探究时自由思考,会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只学到较为平面的内容。应掌握的内容零散、碎片化不成体系,如道德与法治意识引导缺乏串联结合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差异导致学生对道德法治的认识较为模糊。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从业者是德育工作者,由于考试评价机制的影响,从业者对三维目标的把握一味关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学生受到社会信息的干扰,将道德与法治课视为思想的束缚,对课程态度产生偏颇。教师对待学科态度的转变亟待解决,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态度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增加了难度。新教材名称发生变化,课本设置结构出现新的布局,并设置探究分享等环节,最终还是指向学生能否拥有情景体验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没有真实情景实践,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涵盖的实践创新将无法得到突破。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教材内容的落实,忽视了人文情怀与精神建设,教师为适应新教材教学目标,按规划去完成导入、合作探究等,但过程中应升华的人文情怀等却被忽视。教师授课时严格按照课文内容教学,使立体的教学无法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能一味地照搬套用,应考虑学科特色去健全学生的思维品质。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思政学科存在明显异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偏向于人性化,实践中对人文情怀要求更高。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育核心素养的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担负学生德育的责任,要勇于承担责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施以美好的社会情感等正面影响。教学的出发点要围绕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每节课要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首先要学习课程标准及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其中有对教材的解读及教材单元内容的使用建议,是部分专家深入领会课程标准形成的集体智慧。提供了教师优秀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去选择,深入钻研教师教学用书,掌握具体的教学方法指导与教学创新参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实现课程衔接与课时教学行为的实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安排了大量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绘本故事等,生动的形象便于学生接受,教学中合理将儿童故事引入课堂,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不拖拉”内容时,通过音频形式为学生播放故事,将学生的做事态度融入生动的儿童动画故事中,让学生们在认真听故事中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明白了乌鸦最终被冻死的原因是不能及时修筑过冬的巢穴,明白了不能有拖延的习惯。在情景化的课堂中,孩子们从自身角度去体验,在相互交流沟通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义务教育初始的小学阶段,孩子们的三观处于感知时期,对外部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思想行为等方面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教育引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体现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包括道德常识与道德判断等方面。核心素养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能单纯靠说教,应贴合儿童的实际生活去教学。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生活,教师要敏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课题,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
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编写涉及儿童生活的各方面,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源于其对生活的感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现有生活经验,发现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感知活动领悟规范道德的做法。如在二年级上册“小点声”课题教学中,教师设计走进班级感知噪音的情景,将平时在教室中部分学生喧哗的情景用手机录制成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讨论。通过体验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对道德感知的培养。
道德源于生活实践,脱离生活实践的德育不能在学生的心灵中萌芽,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说教式方法,以教材内容为衔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中进行开放式教学。通过文本绘画形式再现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形成广泛的认知,起到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作用。如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吃饭的规矩中,展示相关图片,结合文本绘画,对图中人物的做法进行评价,让学生说一说餐桌礼仪,用文本绘画的形式使学生在绘画故事中体会教育主题,渗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