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强调“乡村振兴”发展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要优化经济发展动力,还需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构建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本文主要分析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有效方式,从而深入解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融共进,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打好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
1前言
党的十九大十九大强调“乡村振兴”发展要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解决贫困村问题,还需要贯彻乡村振兴发展理念,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三农的现代化。要构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需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目前是跨越关口的关键期,要实现乡村地区协调发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还需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略加以有机衔接。
2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主要问题在于贫困地区的发展面临短板,要协调城乡发展,还需要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
2.1城乡发展不协调
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城镇化,目前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2016年为57.4%,超出一半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而自然村庄逐渐减少与衰落,每天约40多个村落衰落消失,且乡村人口减少速度加快,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2011年开始,城镇人口高于乡村人口,且大部分留守农村地区多为老年人,农村空心化问题加剧。当前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在收入、教育、医疗、就业、公共投入方面的差距明显,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72:1,农村基础教育的辍学情况较多,且在医疗与就业方面存在限制,差距过大不利于乡村振兴,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少,面临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而返乡创业尚处于探索初期,加上农村地区的设施条件有效,因此投资渠道有限,土地流转服务不规范,社会化服务不够科学化。
2.2产业扶贫难度加大
要实现贫困户脱贫和乡村振兴,还需要实现产业升级,不过目前产业发展难度高,存在各种制约因素影响。很多农村地区仍然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且生产经营效率不高,难以形成较高的增值收益,还需要完善加工链条,加大对于农村产业的投资,但目前产业空心化问题凸显。实践发现,很多产业的周期和见效期长,因此产业扶贫难度大。要有效保障生产要素的投入,还需要发展扶贫产业,但其具有不可持续性,但部分地区仅加强前期投入,却忽视后期发展。另外,贫困户关于产业扶贫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目前的乡村整体经营模式仍然体现为农耕状态,生产经营模式勾玉陈旧落后,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不重视发展绿色、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且目前农村缺乏专业人士和机构的指导,农民的知识构成和市场信息获取能力不够系统,会出现农产品滞销的问题,难以发展农经济。最后,农村地区面临环境污染问题,空气、水、土壤污染加剧,如秸秆焚烧污染导致雾霆问题,河流淤积杂物与污染,大量使用化肥致使土壤遭受破坏等[1]。
3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
3.1城乡协调发展
根据市场环境变化,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发展,实现农民富裕。要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打造特色品牌,要提高农产品生产份额,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市场需求,而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减少滞销产品的生产。为了解决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要优化传统生产模式,通过规模化经营来解决传统农业短板问题,通过农业发展来带动农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销量,将三大产业加以融合,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功能效益,将旅游、教育、文化、养老等与农业发展相管关联,深化农业发展内涵。目前城乡发展在基础投入差距大,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质机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公路、水利水电、信息物流方面,打造宜居性农村。并积极建设网络营销平台,实现农民增收,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要保证土地经营流转的规范性,合理科学安排分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内在动力[2]。
推动改革进程,需要深入推动农业发展,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维持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并优化“三权”分置改革,深化改革创新,实现经营权的高校流转,保障产权安排的规范科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农业生产资源效益水平的提高,优化生产经营模式,激发内生动力。要革新传统理念,创新工作模式,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进程,解决农村地区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发挥规模化优势。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广大农民强化脱贫攻坚战,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基层组织的资源配置,实现党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通过深入群众与实地调研,明确农村真实情况,并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呼声,来优化调整相关政策的实施,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基层调研工作要积极与群众联系,从而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获得农村地区群众的支持。基层党组织要引领农民致富,还需要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增强当地农民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要改革居住制度,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社区化的管理。并且完善就业机制,协调农村地区人口与就业问题,加快人口城镇化的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结合治理要求与文明建设需要,致力于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构建系统的城乡融合发展局势,实现全面振兴,协调城乡发展的基础投入,为农村地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解决其居住、生产、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落后问题,打造生态宜居型农村。
3.2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要完善体制机制的建设,解决农村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并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下,明确短期与长期发展规划,完成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同时要优化产业体系,这是富民强国的根本,要保障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行,推动产业发展壮大,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通过人才培养和资本积累,来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资金、技术要素。最后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要加强土壤、河流、大气等方面的治理,防治农业有关污染源,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发展循环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通过产业联动来创造更大效益。针对禽畜粪污对于河流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将其作为天然化肥,要减少农药量,实现秸秆地膜综合利用。关于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方面,要专项整治垃圾、污水,结合科学技术与设施保障来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并强化关于水资源、突然等方面的污染管控和修复。同时重视发挥人为因素的作用,整合乡村人才的引领作用,培养科技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加大科技领域的投入,丰富农村地区科技资源,形成系统的产业技术体系与服务体系,打造懂农业的精干队伍。
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使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措施就是发展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产业是兴村富民之本,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从制度上保障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对于适宜當地发展的产业,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能换一任领导就换一个产业。在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着眼长远,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要根据资源享赋、发展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既能拓宽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渠道,也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人才培养,带动信息、资金、技术等现代要素向农村聚集。要注重特色发展、长远发展,保障产业发展可持续,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结语
脱贫攻坚即解决地区发展失衡的问题,在战略调整过程中,结合二者的特征,避免脱贫攻坚影响乡村振兴发展,要有效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也不能受到幸存振兴的影响。要协调二者关系,通过有机衔接来实现二者的融合与互补,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有机融合。脱贫攻坚为基础,乡村振兴为保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阶段,还需要明确重点目标,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位于国家战略高度,乡村振兴包含脱贫攻坚内容,将乡村振兴与助力脱贫相互衔接、相互统一,来长远规划脱贫发展道路。扶贫的任务在于脱贫攻坚,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来为农村的长期发展指明方向,要致力于贫困地区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很多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导致其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扶贫成效不高,要转变当地农民的贫困状态,还需要增强其信心勇气,要转变落后的思想意识,转变落后传统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奇.乡村振兴需要内外兼修[J]农村工作通讯,2017 (21)
[2]张坚钟.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是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J]人民论坛,2017 (51)
作者简介:杨飞飞,男,皖亳州市蒙城县,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皖池州市东至县县委党校,研究方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