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海南黎族舞蹈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

2020-04-30 06:47王晔菁
艺术评鉴 2020年5期
关键词:黎族非遗创新性

王晔菁

摘要:黎族舞蹈是海南黎族文化的艺术瑰宝,也是反映海南黎族文化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作为本地高校舞蹈教师,既是舞蹈文化的建设者,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本研究即是利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将黎族舞蹈传统资源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舞蹈创新性人才。并通过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促进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黎族   舞蹈   人才   培养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90-02

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黎族人民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集舞蹈、音乐、文学、绘画、纺织等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而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与各类艺术相依相存,共同承载着黎族的历史与文明。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岛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古老民间艺术,它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黎族舞蹈的创编其实质是文化的综合,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元素。如何深入挖掘黎族舞蹈创作资源并对其进行创新性探索分析,需以开发研究为发端,是本研究的理论价值所在。

2.实际应用价值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传统舞蹈如:打柴舞、春米舞、咚铃伽及黎族老古舞、黎族面具舞、黎族共同舞,还有丰富多彩的黎族椰壳舞、灯星舞、打鼓舞、花灯舞和婚礼舞等舞蹈资源。其中很多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海南黎族文化的瑰宝。海南岛又有十分丰厚的本土文化如“三月三”“军坡节”和“欢乐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民俗节庆,民族传统舞蹈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如何挖掘黎族舞蹈文化资源并探索其融入文化建设,是本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促进传统舞蹈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

随着新时代人们审美价值的提升,本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民族舞蹈正逐渐走上艺术舞台和民族节庆活动。黎族人民的语言、生活、劳动、习俗、信仰等都可作为黎族舞蹈的创作资源,为舞蹈编创提供丰厚的创作灵感。本研究就是要将黎族舞蹈引入本地高校课堂,深化海南民族传统舞蹈的理论研究,促进“非遗”舞蹈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

2.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只有不断完善的艺术精品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如何在众多的民俗节庆、文体赛事及会展活动中加入具有现代意识的“原生态”和“非遗”黎族舞蹈,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推进本土文化建设,需要大量具备编创能力的舞蹈人才。本研究对本省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保护有积极重要意义。

3.促进“非遗”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加快推进本土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海南本土民族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海南有众多的“非遗”如鼻萧、疍歌、儋州调声、椰雕、制陶技艺、织锦及纹身等等,都可形成“取之不尽”的舞蹈创作资源。又如:黎族打柴舞、盅盘舞、舂米舞、老鼓舞、麒麟舞、虎舞、钱铃双刀舞等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养学生对传统舞蹈的传承精神与创新能力,对深入研究“非遗”舞蹈活态传承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黎族舞蹈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对黎族舞蹈之母陈翘的研究;对黎族舞蹈形态和舞蹈源流的研究;对黎族舞蹈作品及其文化的研究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海南卷)等,都是对黎族舞蹈的述评。很少涉及本研究内容。在国外的舞蹈研究中几乎为零。作为海南本土的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应以发扬本土传统文化为己任,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一批有愿望、有能力的黎族舞蹈创新性人才,为弘扬海南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探索高校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新路。

(二)存在问题

目前,海南的高校舞蹈教育基本停留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层面。作为“国际旅游岛”,素质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黎族传统文化有更多的受众,也是本地高校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海南部分高校也正在开设黎、苗族舞蹈民间舞课程,但寥寥无几,且课程有限,且多半仍停留在挖掘、整理、整合素材的摸索阶段。因此,本研究既要因地制宜打造黎族舞蹈特色课程体系,又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一)研究内容

1.在教学中培养

本研究将在本校舞蹈系开设“黎族舞蹈艺术编创”的选修课程,制订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学习和探讨黎族传统文化资源和黎族舞蹈风格特色,既要保留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又要与現代意识相融合。

2.在实践中培养

以课程训练和田野采风相结合,深入黎族民间舞蹈存留地,吸收黎族舞蹈文化之精华,以黎族故事及民间传说为素材,并以代表性作品为引证,对其所蕴含的民族、地域和时代特征,进行创新性研究和探索性分析。培养学生对黎族舞蹈的审美意识和创性思维能力,为今后的编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舞蹈美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通过对传统舞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传承精神、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传统教育也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学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思路

1.以继承为基点,以创新促发展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遵循。从黎族舞蹈之母陈翘的作品延续至今,呈现传承、统一性的发展态势。笔者从研究的角度,以老一辈传统舞蹈作品和当代经典黎族舞剧为典范,从个性中寻求共性。在继承黎族特有的文化意识和舞蹈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探索分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民族意识与现代意识相结合

民族舞蹈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现代意识是现代人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理性反思。只有正确认识现代的理性意义,吸纳与接收新旧结合的民族舞蹈概念,才能构建成全新独特的舞蹈体系。本研究倡导在民族的土壤里提取“原生态”舞蹈元素,强调舞蹈编创的“根”应该扎在传统的土壤中,在舞蹈中保持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最重要的,决不能因为现代而抛弃了民族,也不能因强调民族而拒绝现代,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迎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法

首先,深入海南黎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存留地,如乐东、昌江、儋州、琼海、琼中、五指山一带实地观察,现场收集、记录当地黎民的生活习俗、生产及娱乐方式,实地走访黎族古村寨民间艺人,了解当地舞蹈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及艺术性,从而对黎族舞蹈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实地调查法既是对黎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对黎族舞蹈文化资源调查研究的过程。

(二)言传身授法

通过舞蹈专业课与舞蹈剧目相结合,加强海南黎族舞蹈的讲解与传授,渗透黎族传统舞蹈文化思想,言传和身授相互渗透、教学互动。学生根据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及对黎族舞蹈的深层感悟,将各种舞蹈元素转变为自身的技能,为将来的舞蹈编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探究法

要培养海南黎族舞蹈创新性人才,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海南传统文化和黎族舞蹈之精髓,通过对黎族传统舞蹈和当代黎族舞蹈作品的赏析,总结出黎族舞蹈的特点、风格等,保留传统舞蹈之精华,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原则,用现代人的审美及思维创新出符合当今时代的黎族舞蹈作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结语

在“一带一路”和海南“自贸区(港)”的历史性机遇下,海南岛众多的“非遗”舞蹈传统文化亟须保护。只有培养学生对传统舞蹈的传承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迎合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本研究既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舞蹈人才,又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使黎族传统舞蹈文化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扬。笔者旨在通过高校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培养黎族舞蹈的创新性人才,让更多人通过舞蹈了解海南岛,了解海南黎族文化,让黎族舞蹈成为弘扬海南民族文化的一张动态名片。

参考文献:

[1]中国ISBN中心.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海南卷)[M].北京:ISBN中心,1999.

[2]周洪晋.海南本土文化书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3]王獻军,蓝达居,史振卿.黎族的历史与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2011.

[4]亚根.黎族舞蹈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5]管琼.陈翘传[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黎族非遗创新性
关于自动化缝制连续缝的研究
《黎族母亲》等
地方高校该如何传承海南黎族音乐
黎族元素在校园美术教学中传承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黎族网为传承黎族文化尽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