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亚珠
道德与法治不同于其他知识传授科目,其每一课都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基于儿童立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活动要符合儿童生活经验
在道德教育中,引导参与活动体验比灌输知识更重要。教师在创设儿童参与的活动时,一定要注意符合儿童生活经验。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让我自己来整理》和《干点家务活》这两课时,借助家长资源,拍摄学生在家干家务活的情景及其整理自己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情景,然后在课堂上引导讨论:整理与不整理有什么不一样,做不做家务活又有什么不一样?经过讨论内化以后,再进行相关的练习(找一找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合适,现场展示叠衣服等等),加深印象。这种既有交流讨论又有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自己整理东西和热爱劳动的习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时,我们的活动设计就是以值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各自汇报他们值日的情况,他们表演小组劳动的情形,其他小伙伴评价他们的做法,从而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到怎么做值日才是合格的,体验到做值日生要有责任心,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二、教学活动要符合儿童认知能力
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注意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教学时,活动设计一定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感知觉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二年级下册“我们好好玩”这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可以结合平时小朋友玩的游戏,让学生谈谈什么样的游戏是健康游戏、安全游戏,哪些游戏是不健康、危险的游戏。学生有了初步的认知后,再紧紧地围绕健康、安全来体验和创编新的游戏玩法,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伙伴玩耍的乐趣、体验合作的乐趣,在玩中体会规矩的重要性,在玩中明白只有懂规矩,游戏才可能安全、健康。这种符合儿童认知能力的感知觉的体验,能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最终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个单元,教师首先可带着学生去观察感知学校里的公物,并对公物的保护情况进行现场教学反馈;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视频拍摄,尤其是下课、上课的实景拍摄,让学生明白哪些公共场所必须保持安静,哪些场所必须排队守秩序等;再次,还可以组织学生谈谈平时自己在这些公共场所是怎么做的,看到别人又是怎么做的,有哪些行为是值得学习的,哪些行为需要改正。这样的活动设计符合低年级儿童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能为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活动要结合儿童学习生活实际
道德与人及其生活是一体的。如果教学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明白道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更加自觉践行这些相关的道德伦理。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课,讲的是垃圾暴增造成的环境污染、垃圾的分类和处理等,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近年来,厦门市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法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厦门市民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一件大事,从小培养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已刻不容缓。上课时,可设计交流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说出他们垃圾分类的经验。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讨论,纷纷介绍生活垃圾分类的常识、意义,还展示了他们向家长、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担任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小志愿者的照片和制作的宣传海报等。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育效果特别好。又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这一课时,因为我校在运用汉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好多年了,我们的学生对于汉字的演变一点都不陌生,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谈谈系统识字课上学过的字的演变过程,体会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和灵感,体会我们中华民族汉字创造的文化魅力。与儿童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能够直指他们的内心深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教学活动要因地制宜,重视活动的整合
儿童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教学中,笔者结合我校“向着阳光,结伴成长”的办学主张,着力培养富有阳光精神的逐光少年,把传统节日活动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及《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两课时,笔者结合每年学校德育处组织的“迎中秋庆国庆”系列活动安排,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体会欢欢喜喜和团团圆圆所蕴含的意义。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这一课时,为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常识,培养宪法意识,笔者结合12月4日国家宪法日让学生根据国家宪法日活动主题设计宣传标语,进行交流展示,使学生对公民自觉遵守宪法的必要性和维护宪法权威有进一步的理解。许多学生设计的宪法日宣传标语内容都很有教育意义,如“贯彻宪法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伟大中国梦”“法护人人,人人护法”“学习宪法知識,伴我快乐成长”等,在活动中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要尊重宪法,以及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等道理。又如,二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班》《班级生活有规则》和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等课,以及五年级上册“我们是班级的主人”等单元,都跟班级文化建设有关,都可以跟班队会和少先队中队主题会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表演、班级岗位建设,班级LOGO设计、班歌班徽设计等等,让学生感悟班级就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营造良好班风。有些活动设计还可以与综合实践学科、语文学科相结合,如六年级上册“我是中国公民”这一板块的教学就可以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单位,搜集祖国在科技、体育、经济等领域的成就,搜集类似《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种赞美祖国的诗歌(包括一些视频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汇总展示交流。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学生就能体会到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在交流展示的同时,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总之,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每一位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都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如何灵活地使用教材,实施更多有效的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活动策略,全面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