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平
教育,教师,教学,追溯其本源,憧憬其未来,每一个怀抱初心的教育者,心中总会升腾起一幅美好的图景,那里闪烁着文明与智慧的星辰,徜徉着德性与崇高的溪流,生长着青葱与挺拔的森林,置身其中,意气轻扬。然而当我们转身折回现实,总有一些倦怠和无奈困扰着我们:“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和“赋予教师适当惩戒权”的政令,在赢得阵阵喝彩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教师的心头之累;回归美好本源、追寻教育幸福、实现师生共长仍是远方的召唤。行走在教育旅途中的我们,不妨用一种“理解”的心态和实践,解放自我,融洽他人,行走课堂,通达生活,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明媚如初。
理解,在我看来,其基本要义是平等、宽容、共情、同益。用这样的视角对待我们的事业和人生,也许会更多一份自在淡然。
“理解”我们的人际交往,让教育更添温情。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塑造人的人际交往,秉持一份“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平等和宽容,去面对学生和家长,内心就会有一种天然的悲悯和温暖。这种悲悯和温暖,表现在你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在你的形象气质、胸怀情操之中,最终凝聚成一个“爱”字,这便是教育的初心。守住这份初心,我們的教育就会少一份冷峻,多一份温情,我们的内心就会少一份怨艾,多一份明亮。“因为懂得,所以仁慈”,面对孩子的眼光神情,想起自己当初坐在教室的模样,内心不禁莞尔:还有什么比鲜亮的生命更为可贵的呢?
“理解”我们的课程教学,让教育更具魅力。
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去除蒙蔽,理解本质。去除蒙蔽,首先是去除横亘在师生之间身份、情感上的遮蔽,实现师生之间的“共情”,追求师生之间的“同益”,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这是对师生关系的本质理解。其次,是尽力帮助学生去除知识、认知、能力上所受的蒙蔽,关注学科核心知识,教给学生思维方式,治疗“脆弱知识综合征”,提倡“为理解而教”,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对课程教学的本质理解。再次,去除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蒙蔽,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引导孩子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正像于漪老师所说:“知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二者在课堂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用我们自身向往美好的课堂风范和生活态度,引导孩子回归生活,向善向美,敢于担当,求真求新,这是对教育目的的本质理解。
“理解”我们的角色担当,让教育更显从容。
用“理解”的视角对待教育,用“理解”的视角对待教师的角色定位,扬追求之风帆,舒坦荡之襟怀,寻找到我们安身立命、无愧无悔的精神高地、专业支点和生活家园,努力达到理想和现实的平衡。在与教育同行、与学生相伴的人生中,实现自我与事业、自我与社会的“自然欢悦”,这会让我们的教育人生更加从容优雅。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宜兴市实验中学南校区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