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推进路径研究

2020-04-30 01:01王良斌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思政

王良斌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背景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仍存在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难题,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还存在明显差距。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2〕,对于促进新时代学校思政工作有重大战略意义。高职院校如何改变思政工作多头管理、多头实施、分散发力的困境,真正实现“三全育人”,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加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2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据对第51期全国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进行的访谈和问卷调查(高职4期,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与自治区的75所高职院校),国家级示范校和骨干校29所,占38.7%,省级示范校32所,占42.7%,其他14所,占18.6%。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7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表1 对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认识与看法

表1显示:没有单设思政部或马院,仍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高职院校占到42.7%,未按思政课师生比1:350配备的高职院校占到53.3%,三个班及以上合班授课占到56%。

表2显示:90.7%的同学认为加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很有意义,很有必要”;60%同学认为本校对思政工作“不够重视”;82.7%同学认为思政工作“缺乏整体谋划, 工作合力不够”; 72%同学认为思政工作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当问到“您认为贵校对思政工作不重视的原因有哪些?”时,88%同学认为“重教学、轻育人观念影响”; 60%同学认为“思政工作缺乏考核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 当问到“您对本校年轻教师师德师风现状的看法”时,76%同学认为“不满意”或“很差”。

表2 对高职院校思政部或马院单设和师生比以及授课方式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政工作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及其成因分析:

2.1 思政工作存在表面化现象,与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1)思政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从教师层面来看,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和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一大批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已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甚至已成为主要力量,他们大多从学校到学校,对教师职业的内涵和所肩负的使命并不很清楚与了解。而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一贯是围着学生转,年轻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与重视,他们的师德意识、师德规范、师德水平与岗位职责和育人要求还存在明显差距。

(2)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思政工作的感染力、针对性和收到的实际效果还亟待提高。当前,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大多仍停留在教育管理者泛泛的说教和简单的管束这一低级层面,既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也不吻合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性要求,学生仍在被动地接受着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教育效果差是不争的事实。

2)思政工作表面化不接地气

在教师的思政工作上,主要以传达上级讲话、读文件和内部交流为主,学习形式单一,缺乏兴趣活力;在学生思政工作上,主要采取以会议落实会议,系部工作会议传达一下学校工作例会精神、辅导员班会传达一下系部会议精神,充当二传手,习惯用“一把钥匙开百把锁”,忽视了学生的想法、诉求和专业差异,经常性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严重不足,这样机械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教育效果自然不理想。

2.2 缺乏整体谋划,工作合力不够

1)融合度不够

当前,思政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仍存在“两张皮”和各自为政的现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育人方法和手段还普遍缺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未真正有效嵌入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课程思政”亟待大力去推,“专业课程”还没有与“思政课程”做到同向而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缺乏正在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全员育人”的理念还未真正落地,“三全育人”任重道远。

2)未形成合力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系部之间、部门与系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和相互配合协作,无法形成全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合力,既导致学校有限师资力量的消耗与浪费,也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

3)缺整体谋划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也未形成有机统一而强有力的工作推进与保障机制,思政工作总体上仍存在目标不够清晰、责任不够明确的现象,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大弹性和随意性,思政工作的效果很难得到切实保障,往往是活动轰轰烈烈,实际成效无人知晓的尴尬。

2.3 思政理论课教育不强,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

1)稳步实施教改,避免两种倾向

(1)教师主导地位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教学中教师一味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他们的所思、所疑、所惑,教学有效互动缺失,知识和信息的单向流动,缺少碰撞与交流,学生在被动中接受着不能入脑、入心的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透支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滋生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2)教师主导地位弱化,学生主体地位泛化

教学中教师一味迎合和放任学生,尤其是在当前学生对教师教学测评权重逐步加大的情况下,教师存在顾虑心理,出现了一些教师因怕得罪学生而不敢在课堂上管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正面引导和纠偏纠错力度明显弱化,甚至默认或放纵一些学生的不良思想和不当言行,从而导致一些思政课课堂教学秩序混乱。

2)专职师资短缺,作用发挥受限

据问卷调查得知,未按思政理论课师生比1:350配备的高职院校占到53.3%。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短缺现象还比较普遍,三个班及以上合班授课占到56%,这说明合班教学仍是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授课的主要方式。专任教师不足和合班教学形式,很难确保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标准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要求差距明显。

3 思政工作协同推进的路径与对策

3.1 “思政工作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构建

1)推行观念转变,强化思想认同

加强思政工作重大意义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做好思政工作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主动纠偏传统思想和认识误区,统一学校党委成员、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思想认同,认可并自觉践行“三全育人”的教育观。

2)成立专门机构,整合思政资源

学校成立思政工作办公室,把原来分散在学生处、团委、各系部负责的辅导员管理以及思政理论课教研室的职能统一起来,由党委书记直接分管,统筹全校思政工作的系统规划、方案制定、检查落实、信息反馈及考核评价;各职能部门和系部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负责落实,做到自上而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同发挥各部门的思政教育合力。切实解决思政工作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多头实施、分散发力及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等现实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责任共担的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新局面。

3)健全评价机制,营造育人导向

将思政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到党委班子成员、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系部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内容之中,实现思政工作责任制管理,运用考核指挥棒为导向,引导领导干部在学生教育培养中发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积极助推人人关心、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3.2 “思政工作协同推进”队伍构建

1)以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为基础

要切实加强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意识导向,做到教育引导和严格要求相一致,关心他们的职业成长,抓好“传帮带”,让传承与创新相得益彰,强化他们的育人意识,提升其育人技能,稳步提高高职院校年轻教师的整体师德师风水平,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理念落地夯实基础。

2)以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

一是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齐专职教师,逐步实现中班授课,小班研学讨论的目标;二是处理好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者的辩证关系,切实解决好“教师主导地位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以及“教师主导地位弱化,学生主体地位泛化”两大倾向性的问题;三是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以“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为根本标准,科学实施思政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思政理论课教师增强教学艺术和改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彰显。

3)以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秘书、学生秘书、关工委队伍为主〔4〕

一是强化主体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二是增强对大学生“三观”教育和思想引领,强化学生文明言行、组织纪律、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教育;三是有效掌控网络和新媒体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积极利用校园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班级QQ群、公众号等网络和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教育平台,牢牢掌控高校网络新媒体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4)建立数量适度且相对稳定的社会专家人才库

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助高校积极谋划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所在区域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3〕,积极利用思政理论课的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以增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3 “思政工作协同推进”平台构建

1)构建思政课程平台体系

立足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这一定位,把入学教育课、形势与政策课、业余党课、团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职业生涯规划、安全和普法教育等纳入思政课程平台体系建设〔4〕。不同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形成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为核心,发挥系部党总支和团总支经常性的养成教育,扩大党委宣传部的主流宣传功能,开展学工部的主题教育活动,拓展团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引领优势,延伸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在就业创业中的服务与指导,增强保卫处的安全和普法教育等合力思政教育,搭建思政课程平台体系,做到同向同行、协同发力。

2)完善思政教育实践平台

推进以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素质拓展、专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体的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丰富阅历,提升自我。同时,二级系部结合各自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与特色,结合立德树人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实训,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3)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由高职院校党委宣传部牵头,统筹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学工部、团委、关工委等部门,通过网络平台,结合国家的重大节日、传统节日、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主题活动,及时关注社会热点和校园突发事件,加强舆情引导和网络监督。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